物理粒子具有挥发性。谁提出的?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受光的波粒二象性启发,提出物理粒子也有波动,这种与物质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从1923年9月到10年10月,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公报上发表了三篇关于波和量子的论文。第一个主题是“辐射波和量子”。指出物理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运动粒子对应有一个正弦波,两者始终保持同相。后来,他把这种假想的非物质性波称为相波。
他考虑了静止质量为m0的运动粒子的相对论效应,将相应的内禀能量m0c2视为频率为v0的简单周期现象。他把相波的概念应用于在封闭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推导出玻尔量子化条件。在第三篇题为《量子气体运动理论与费马原理》的论文中,他进一步提出:“只有满足相波共振,才是稳定轨道。
在第二年的博士论文中,他写得更清楚:“共振条件是l=nλ,即电子轨道的周长是相位波长的整数倍。”
德布罗意的一生:
LouisVictor DucdeBroglie(1892年8月15 —1987年3月19),出生于胡迪埃,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国理论物理学家,波动力学创始人,物质波理论创始人,量子。1924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
1929年,因为他在《波动与量子论》一文中提到的电子涨落理论得到证实,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2年,他是巴黎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1933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等卡林加奖,表彰他向人们传授科学知识的热情。1956年获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金奖。1987三月19,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