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脑炎病毒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养成了读书求知的习惯。65438-0926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最高医学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接受严格的医学教育。1934毕业后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医师。北京协和医院是当时中国最好、最权威的医疗机构,黄在这里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还培养了独立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原创论文,引起了美国医学期刊的关注。年轻时的黄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医学功底,在霍乱、链球菌感染和鼠疫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的才华得到了协和医院的高度重视,于1941被选派到美国留学。
在美国期间,黄开创了病毒体外培养的新技术,引起了世界病毒学界的注意,奠定了现代病毒学的基础。此时,日本侵略军还在蹂躏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正处于紧要关头。他坚决谢绝了美国的一再挽留。1943年底,他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和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担任重庆市中心卫生实验所医疗队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担任中央卫生实验所北平分院院长。
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留下来,等待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的专业特长开始得到发挥。虽然当时经费很少,大规模病毒研究的条件也不具备,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研究设备和助手,他开始研究日本脑炎、麻疹、肝炎等病毒。黄决心在中国生产者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抗美援朝期间,他积极响应中国* * *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中国东北和朝鲜前线进行调查,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黄曾赴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65438-0983年,率领中国微生物学专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被授予美国丹顿市“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
黄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会美国实验生物医学协会的成员,同时还担任《国际病毒学杂志》和美国《传染病杂志》的编委会。1983当选美国传染病学会荣誉会员。
黄热心于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发起并创办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学会和《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国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的前身)。先后主编《医学病毒学概论》、《常见病毒性疾病实验技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籍。晚年患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医学病毒学基础与实验技术》和《医学病毒学词典》。
黄诚实、真诚、热情、博学、严谨、创新。1985加入中国* * *产党,实现了多年夙愿。就在他以极大的热情带领研究人员进入一个新的课题——用病毒免疫疗法进行肿瘤研究的时候,白血病在1987年夺走了他的生命,享年77岁。
病毒培养技术
20世纪初,国际上对病毒的研究刚刚起步,对病毒的研究还不成熟,方法落后。因为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有机体,所以有必要通过给动物注射含有病毒的物质并观察动物的疾病或死亡来检测病毒的存在。显然,这种方法非常原始。病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自己的酶系统,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一般的微生物培养基是无法让病毒繁殖存活的。病毒的这两个特点使得寻找一种新的培养病毒的技术变得更加困难。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新的病毒培养技术的建立,就不会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世界上许多知名学者也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
65438-0943年,黄在美国发表《关于组织培养中西方马脑炎病毒滴定和中和的进一步研究》,立即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并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
这项新技术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步,将动物组织人工消化成单层细胞,给予这些细胞一定的营养,使其在试管中存活。
第二步是将病毒接种到这个细胞中。一段时间后,细胞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观察者只要用普通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有病,就可以间接判断病毒是否在繁殖。
这项新技术将病毒培养从实验动物和鸡胚的“动物水平”提高到体外组织培养的“细胞水平”。正是这项技术的建立,拓宽了世界病毒学家的思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病毒学家都采用或改进了这项技术,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并分离出许多新病毒。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病毒学家Enders获得诺贝尔奖,就是采用黄技术的结果。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从1982到1985宣称黄奠定了现代病毒学的基础。
病毒学研究的实践证明,黄发现的这项新技术,对病毒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到更先进的病毒体外培养方法。这项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开发、诊断试剂的生产以及病毒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等高技术研究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利用这种技术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近年来引起世界震惊的艾滋病病毒也是通过组织培养分离出来的。
日本脑炎研究
建国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黄清楚地知道,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研究和解决这一医学难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他的责任感激励着他去做志愿者。他要求卫生部领导从日本脑炎开始新中国的病毒研究。卫生当局满足了他的愿望,支持他的工作,并给予他人力和物力的保证。日本脑炎的研究工作从此开始。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认识还很肤浅,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诊断和免疫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就连在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流行的日本脑炎(当时俗称脑炎)也不清楚是不是一种病。这些问题都是当时病毒学领域有待揭示的课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年,组织了一次全面系统的黄调查。由于卫生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热情合作,这项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黄带领科研人员对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乙脑媒介生态学和乙脑病毒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乙脑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和特点,并着重指出蚊子是乙脑的媒介,从而在技术上具体指导了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从65438到0949,黄首先开始了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在一篇论文中,他首先阐述了研制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思路:“我们在1949开始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时,首先调查了这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问题,通过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确定该病的病原为乙型脑炎病毒。这些研究结果为预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满足预防工作的需要,我们在1949开始了疫苗制造实验。”这是我国最早的乙脑疫苗研究记录。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乙脑疫苗的研制一直在进行,从研究死疫苗开始,发展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乙脑减毒活疫苗。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渗透着黄的心血。乙脑疫苗研制获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
众所周知,预防医学研究所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取得的,而是需要长时期,有时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对乙脑的研究从1949开始,经过40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89该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颁奖时,虽然黄已不在人世,甚至他的名字也不在获奖名单上,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黄在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中的先驱地位和他在这一成就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病毒免疫贡献
1954年,全球成功分离出麻疹病毒。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发麻疹疫苗已成为世界病毒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在1961,黄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中。与著名儿科医生诸福棠教授合作,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当时中国麻疹病毒的研究。此后,黄和他的麻疹病毒实验室对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佐剂和疫苗生产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是他在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1980之后,黄致力于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被动免疫对活病毒主动免疫的影响》等论文。在肿瘤的病毒免疫治疗研究中,指导研究生做探索性工作,先后发表了《两次不同病毒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小鼠肿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迁移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寻找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黄提出的肿瘤病毒免疫治疗的新思路将是肿瘤治疗研究的一个很有前途的领域。知识点黄的影响
因黄对医学病毒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于198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系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学会主任委员。
黄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在医学病毒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他的海内外同事、亲友发起成立了黄医学病毒学基金会,并以黄的名义颁发奖学金,奖励在医学病毒学研究方面做出贡献的新人。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联合编辑出版了《黄论文选》,以纪念他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