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刻意境,简洁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不断感受和体验这些审美内容和形式,也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下面,我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在比较中体验形象之美
众所周知,只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打好审美基础,而对比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发现美与丑的强烈对比,通过琢磨和理解,不断感受美的形象。比如“西门豹”这种文字,对比就很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以西门豹和女巫为代表的两类人和事,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和表达自己对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能力。再比如《少年润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知奇者无穷”的少年润土和“不知这一切”的青年男子两个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年轻的润土“知道海边有说不完的怪事”,与小主人“在院子里的高墙上只看见天空”相比较,学生就会发现,润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渊博的农村少年,而小主人只是一群无知短视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眼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博学的农村少年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优秀的形象有很多,伟人,穷人,中国,外国,古代,现代,美好而有特色。这些图像的美往往体现在两个对立的方面。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人物之间的表象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让他们在比较中认识美、体验美、判断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之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毕竟受教育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对美的鉴赏水平不高。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他们发展大胆合理的想象力,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掌握想象力,在想象力中不断欣赏文章所表达的优美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相关情景发展想象力,让学生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比如李白的《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中,有两句描写风景的话,“我只能看见长江在天上流”。诗人融于景物之中,通过景物抒发感情,表现出深邃的意境。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如果我是诗人,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假设进入原始的意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老师的指令去体会这首诗的诗意;春天的长江两岸,五颜六色的菜肴在舞动,鲜花在飘香,滚滚的江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由长江之水飘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这种奇妙的想象融入到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中,甚至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比如教《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他们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雄伟的庐山,从天而降的瀑布...一幅壮丽迷人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在深思熟虑中欣赏语言的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诗词简洁生动,散文句子优美多样,叙事对话富有个性。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和欣赏,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刻意生动的词语
一般来说,诗人和作家都非常重视词语的生动运用,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容。在《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绿叶层层叠叠,不留空隙。绿色在我们的眼中闪闪发光。好像每一片叶子都有新的生命在颤抖,南方这棵美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堆”字特别生动。描绘了树叶层层叠叠的场景。“鲜艳”一词形象地描述了树叶鲜艳闪亮的颜色,“颤抖”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静止的树叶。如果不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揣摩这些文字,就很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美丽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每一篇散文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型来表达。有的句子对称,讲究整洁美观,有的句子参差不齐,讲究段落美。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生动,还注重句型。在写“山与水”这两段文字时,他只是用整齐的排列和朗朗上口的语感,生动地描绘了“静、清、绿”的水和“奇、美、险”的山的特点。在教学这类句子时,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分析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让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魅力,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美景的强烈感情。
3.思考与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揣摩人物对话时,要思考为什么这句话对他(她)合适,对别人不合适。从而实现人物特征乃至思想品质的美感。比如《金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了指导员对他说的话:“一路走来,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兵。不管有多难,你都应该把它们从草丛里带出来。”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也是教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简明扼要,既体现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重大责任,展现了红军官兵在长征中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再比如《我的叔叔鲁迅先生》里的一句话:“四周一片漆黑,怎么可能不撞墙?”(说说扁鼻子的原因)这句深刻而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的恶劣处境,又隐含了他蔑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考富有个性的语言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在阅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文本是体验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在汉字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有机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阅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情感美呢?首先是模型阅读。老师的示范阅读作用不可小觑。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老师→作者有感情的声音。同时,通过范文阅读,学生会模仿老师的一些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二是自读。学生在听完范的朗读后,模仿自读来揣摩作者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受到文中情绪的影响。三是引言,对于一些说明问题、有层次的特殊句子和段落,可以直接表达作者和读者真实美好的感受。第四是讨论阅读。通过评论大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园》一课,通过介绍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和被毁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恨。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阅读关键词和句子,如样板阅读、同时阅读和评价阅读,并对关键词和句子进行优先排序,如不可估量、宝藏、精华和灰烬。经过语调朗读的处理,学生的情绪可以很快与作者的情绪同步。从而深受赞美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影响,同时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比如写课文《圆而明亮的建筑特色》时,可以采用介绍的方法,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布局的意图,又能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勤劳智慧。
另一个例子是“再见,亲爱的人们”这一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充满激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深刻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铸就的友谊。小金花、嫂子、阿姨、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都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