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结构理性”有什么区别
构式是构式的诗学,即构式是构式和结构的诗意表达。局限在于过于关注在结构理性主义的前提下,“表象”与“本体”如何统一。(结构合理性是指梁、梁、柱等结构构件必须受力“明确”,非承重结构也要表示其非承重。它的初衷是通过思考建造空间所必需的建造和结构处理方法来丰富人们对空间问题的思考视角,但由于对结构合理性的执念,它在面对空间的现象学、形式的移情、材料的再现等问题上无能为力。
对比两者可以发现,对构式的评价是与构式和结构分开讨论的。由于建筑的装饰,一所房子可以在视觉上显示出独特的特征。也许这个特点和建筑结构是矛盾的,但是和它无关。比如模仿希腊神庙的木结构是不合理的,建筑在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上存在矛盾,但其建筑特色的庄严性和神圣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可能的构造、结构和建造是显著的,但它们是相互矛盾的。
之后有人转而强调空间的复杂性、结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本体”和“再生产”的多元化理解所带来的承载空间的建构。具体体现在材料建造方法和艺术的多样性,地域解读的多样性,空间与结构映射的模糊性。他们的做法之一是回到森佩尔等人关于表面装饰问题的讨论。因为在森佩尔看来,如果空间是建筑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那么与空间直接相关的是包裹空间的材料,而不是背后的结构。因此,表层装饰与结构和空间之间存在多重解读,即表层如何通过材料和施工方法体现空间特征,同时表层可以不伪装地覆盖结构,但又不虚构地再现。这是后来这些人所提倡的一种复杂性所带来的构造问题的多重解决方案。因此,对建构的讨论比简单的是非判断更具有思辨性和知性。
总的来说,建筑大概就是对空间、结构、构造之间的联系的一系列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结构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也不一定建立在结构的合理性上,更谈不上结构合理性。比如密斯最著名的德国馆,结构真的很理性。好像被钢柱压着,墙只当隔断用。但是,很多资料显示,这堵墙在刚建的时候是有柱子的。在建筑的问题上,看似体现建筑秩序网格的瓷砖,其实大小并不一样。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以德国馆为例所反映的建设问题的思考。所以,重要的是要时不时的去思考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联系,而不是执着于某个关于这个建筑是否建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