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级中文图书六单元网络的负面影响
●暴力信息或游戏、赌博。
●违背现代人文精神的种族仇恨或性别歧视等信息。
●网络绑架。
●广告中对儿童的利用以及商业化的影响。
●青少年的网络性侵。
●“网瘾”。
其实也不能说上网一定会有负面影响。如果使用得当,读一些有用的资料,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一定要有负面影响,也只会是以上。我是说可能的负面影响,不一定是负面影响。
一,网络与大学生学习障碍
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信息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刷着我们的头脑,以比特的形式像自来水一样流入千家万户。同时,互联网的参与使每一个信息的接受者同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交互工具,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有效促进自主学习。但是,在信息太廉价的时代,我们忽略了信息不等于知识。
网络造成的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
1,图书资料使用障碍
当代大学生长大后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他们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接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经过老师和家长事先筛选的。在成为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就能独立选择所接受知识的大学生后,他们没有健全的理性选择信息的能力。网络独有的交互性、自主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甚至唯一选择。他们放弃了图书馆、阅览室等相对于互联网复杂的检索方式,专注于互联网。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但从长远来看,他们放弃了一种更健康的学习方法,选择了一种危险而便捷的方式。
2.记忆障碍
一方面,用电脑代替内存使得大学生的内存使用率过低,降低了他们记忆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期使用电脑,滥用网上资料,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创新性和流畅的思维。大学生不再思考,不再积累,不再创新。高校的作业和论文不再是学习成果的展示,而是复制粘贴的手工游戏。高校失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成为网络信息的克隆研究所。
信息传播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一个系统。日本学者太田敏成认为,系统的运行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的连续生产、传递、加工和储存,而人的认知、记忆、学习、交流和推理都是可塑的”[1]。人类社会只有具备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并使其不断完善,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从古至今,人类知识的传承都是通过人脑记忆,传播给后代的。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从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记忆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空间容纳新的知识。但这种解脱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记忆和思维都交给计算机去操作。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人才,记忆和更新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电脑只是一个工具,不能代替大脑。社会高级人才的记忆缺失和思维僵化,是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
3.丧失基本技能
互联网在为高校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教育的缺失。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基本实现了电脑化教学,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也是电脑打印,导致当代大学生习惯用电脑写作,从而失去了流畅写作的基本功。由于电脑打字不是完整的笔画输入,很多大学生已经逐渐忘记了汉字的具体书写方法,完全依赖电脑处理。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电脑软件,甚至可以让没有绘画基础的人也能流畅的画图。当书法绘画可以做到不“冬练三日,夏练三日”的时候,它的艺术等文化属性也就消失了。
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单一的载体,而是通过多种媒体的组合,这从感觉上是令人兴奋的。它所使用的互动学习工具可能会带来视听形象和生动性,使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书籍和文章无法开始思考或吸收文本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思想和论点,被动接受导致理解的消亡。
用传统的纸和笔去创造和传播知识,用自己的头脑去计算,意味着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存在。在网络媒体教育中,键盘、鼠标和屏幕取代了纸和笔,电脑取代了人脑,软盘、硬盘和光盘取代了书本。过度使用电脑导致的学习障碍正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与大学生的情感迷失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方式,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缓解精神压力,填补精神空虚,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然而,这一切引发了另一个后果:大学生的情感危机。
1,情绪失衡
首先,网络作为虚拟世界,遵循着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基本规则,其自由性和匿名性为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情感释放空间。然而,网络世界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前者虽然更符合大学生的本能需求,更贴近他们的自由天性,但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意义。然而,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情绪与现实游戏规则的差异导致大学生情绪调节困难,情绪失衡加深。
2.自我隔离
现实生活中80%的情感交流都是通过视觉传递的。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重要。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网络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挫伤了大学生丰富而脆弱的情感。网络虚拟社会为这一年轻的社会群体提供了逃避现实的空间,从而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网络的一切,从而沉迷于自己的个人世界。导致人际关系淡漠,久而久之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交往能力不足,交际能力低下,导致人际感情逐渐萎缩淡化,情绪自我孤立。
3.双重人格
网络交往角色的匿名性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双重人格。在虚拟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展示自己喜欢或向往的样子,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网络中发泄对社会、生活、交往的不满,既满足了自己平等、自尊的心理需求,又导致了他们的多重个性化。这不利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完善,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同时也加剧了他们自身的情感孤立,使他们更加冷漠孤僻。大学生如果带着这种心理问题进入社会,势必会影响到以后的正常生活。
4.网络成瘾
网络导致的大学生情感迷失方向,导致当代大学生交往方式单一,从而产生“网瘾”(一种过度使用网络的心理疾病,表现为精神上和身体上过度依赖网络,对网络之外的世界不感兴趣。)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就像毒品一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几乎75%的受访者有网络成瘾倾向[2]。其实早在1996年8月,哈佛大学附属精神病院麦克林医院就开设了电脑成瘾门诊,马里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也因为网瘾学生过多申请了校外医生的支持。心理学家和治疗师认为,“网瘾”或“网络中毒”与沉迷赌博、吸毒无异,是必须重视的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的行为表现有:网络关系成瘾,指过度迷恋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拒绝现实的人际交往;网络色情成瘾是指沉迷于网络色情内容或聊天;信息下载成瘾是指在网上不可控地大量搜索太多信息,不管有用没用;电脑游戏成瘾是指强迫性地在电脑上玩游戏或不断地做一些可有可无的剪辑[3]。当代大学生中,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色情成瘾最为突出。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年底的统计,在中国使用宽带的6430人中,有3000万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大学生占20%[4]。但由于互联网在全国高校的普及,学生自身的课余时间充足,资金来源稳定,大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06年开始,以盛大网络为首的各大电脑游戏制作公司开始在游戏中加入限时关机程序,即每个账号每天只能在线三小时,超过三小时系统自动关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戏迷的在线时间,但对于网瘾者来说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激烈的情感活动和内心涌动的高潮,情感张力迅速膨胀。过度沉迷于网络情感交流和情感释放,会在无形中放纵大学生的情感流失,对其个人和社会都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网络与大学生道德失范
道德是建立在人们长期的信仰、习惯、传统和教育基础上的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可见,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我调节和协调的规范,而不是强制性规范。道德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在特定环境下自身的弱势,网络媒体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网络的难控制性和匿名性,很难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它,而只能依靠网络使用者的自身素质和道德约束。法律和道德约束力的缺失给网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应该承认,大多数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观愿望是享受现代文明的科技成果,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客观现实是,网络给学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科技享受,但也成为道德失范的温床。
1,情色黄潮
当代大学生普遍在刚刚成年或未成年的年龄进入高校,自身心智不成熟,理性控制能力较弱,网络规范化程度较弱,纵容了其内心世界不良因素的产生和泛滥。大学生不是圣人,面对网络的强大诱惑,他们的自制力往往会被打败。大学生的自制力一旦慢慢崩溃,其破坏力远远超过其他群体。大学生的高等教育使他们在智力、技术和技能上超越同龄人,而一旦道德失控,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现代网络越来越受到网络黑客和网络色情的困扰,这是道德失范的一个具体例子。
中科院的调查显示,问卷调查中约有30%的大学生承认浏览过色情网站,专家估计实际情况远高于这一数字。最近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000名大学生中,有46%的人访问过色情网站[5]。用在网上掀起扫黄浪潮的辽宁渤海大学教师王吉鹏的话说,“我们现在的网络色情状况,已经从隐蔽发展到明目张胆,从星星之火发展到遍地放火,从小网站的色情表演发展到门户网站的色情天堂。”[6]
2.黑客入侵
入侵计算机网络是指黑客未经授权故意进入任何计算机系统。由于黑客犯罪的特点在于其技术性和专业性,大学生开始成为一个更大的黑客群体。通过对近年来“黑客”的调查发现,黑客一般为男性,年龄在16-24之间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居多,大学生居多[7]。1998,国内首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逮捕国内某著名大学研究生。他的大部分非法入侵、网络病毒等行为,都只是一种猎奇的冲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无主义,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削弱,他们只把自己的行为视为一种智力游戏或炫耀的资本,以获得对自己强大权利的满足感。1999年4月26日,摧毁全球近6000万台电脑的“CIH”病毒,是台湾省学生陈盈豪的一个笑话。
网络之所以会造成大学生道德失范,是因为它的隐蔽性造成了行为与责任的分离。现实生活中,行为与责任密切相关,更容易确定责任。在网络上,行为不再与责任挂钩,大学生可以做自己在现实中受到法律和道德限制的事情,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这无形中促使大学生为了追求一时的情绪发泄而滥用道德行为,导致网络上不文明现象泛滥,再次影响更多的大学生道德滑坡。大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道德有很强的惯性作用,网络道德的偏差自然会过渡到现实道德的失范。在这里,网络对现实社会的辐射就会体现出来,网络道德失范就会成为现实道德失范的起点[8]。目前,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加强针对黑客的立法,以确保网络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第四,网络与大学生安全感淡漠
现代社会的国家安全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在表面上是无法直接发现的,但是随着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对文化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但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渗透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容易蒙蔽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的大学生,从而导致他们迷失政治方向。[9]
网络信息交流的一个特点是跨国传播,在一个平衡的传播系统中可以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当代网络世界的信息交流极其不平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信息输出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着全球信息的主导权。随着世界信息领域的不对称发展,他们利用对信息资源和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向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渗透信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食物、服装、发型、娱乐这些文化表面的东西,借助电视几乎同时风靡全球[10]。时至今日,网络的强大影响力甚至比电视还要强大,就连语言这个抵御文化侵略的最重要的防线也开始西化了。
大学生是中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英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潜力巨大的群体。从政治和文化上向大学生群体渗透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一直是英美的实际政策,但大学生对现状的认识和警惕性明显不足。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有大学生称中国“自找麻烦”,并举例说明中国在国际问题上干涉英美。新闻来源是互联网[11]。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在网上强烈谴责这一事件,但对其隐藏的网上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这种淡漠是极其危险的,它会导致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网络信息同化,从而导致他们的政治异化。
我们在网上看到过这种情况:
首先,在互联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西方文化对异质文化的特性毫无顾忌,试图“说服”他人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接受自己的文化理念。当遇到阻碍时,西方文化会采取各种方式“融化”它,同化它,直到毁灭它。在殖民时代,西方曾经依靠武器来做到这一点。现在,大学生们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穿着t恤和牛仔,跳着街舞。西方社会依靠强大的电子信息流很容易达到同样的目的。
其次,在信息传播薄弱的地区,其民族文化风格不足以抵御席卷而来的强大攻势。网络无情地撕裂自己的地域防线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以至于只有加入主流信息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除非与网络隔绝,否则只会被逐渐同化。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支撑这种文化价值观的科学技术[12]。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使命承担者,肩负着保护文化安全的承上启下的责任。据统计,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84%。在英语如此强大的包围圈下,如果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中国未来的文化维护和创造就不容乐观。
很多,自己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