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女人有第六感。什么是第六感?

人有第六感官,女人当然也有这个第六感官!

人类第六感有十种表现。

1:我做了一些梦,它们真的发生了。

2.我去过一个新的地方,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熟悉,但我从未踏足过这里。

3.在别人要说话之前,往往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

4.总有一种正常的预感。

5.有时候身体会有异样的感觉,比如皮肤或者内脏的刺痛感或者蚂蚁爬行的感觉。

6.在电话响之前,可以预测它会响。

7:曾经想到一个很久不见的人,两天之内就遇到了。

8.我曾经想到过一些生理反应,比如窒息,全身乏力,很快灾难就发生了。

9:我做过一些彩色的梦。

10:曾经听到一些无法解释的声音。

人类的第六感

在国外,人的心灵或心灵感应被称为人的第六感,也称为超感能力(英语中的ESP)。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基尔·艾古思(Kiel Igurus)要求别人用皮革眼罩蒙住他的眼睛。他通过心灵感应在拥挤的街道上骑着自行车走了15公里,没有遇到任何障碍。事后,艾古思说,他完成这项测试的秘密是,他收到了跟随而来的三个人发出的“果断波”。在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接受测试的ESP人士斯旺(当时43岁),据说能看透世界各地,准确率达90%。他用自己敏锐的眼光,画出了美国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的秘密基地,比侦察卫星拍的照片还要准确。他还正确判断了美国耐克导弹基地的位置,令军方瞠目结舌。

双胞胎应该有很强的第六感。第六感不是你故意感觉到的,而是你不经意间感知到的。

一般认为“第六感”这个词和“直觉”大致一致。但描述直觉的不仅仅是“thesixthsense”这个词,还包括预感、灵感、顿悟、内心的声音或预感。个人认为用“直觉”和“第六感”更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直觉是指不使用五官反射的感觉,而“第六感”和“潜意识”这两个词在定义方法上是一样的,都是一套排除法的定义。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意识通过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种感官接收外界刺激,然后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进行识别。潜意识会接受更多意识层面遗漏的东西,它们不是通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获得的。这些信息已经在我们的大脑中储存了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成为可识别的感觉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觉”和“第六感”。

换句话说,第六感是潜意识的漂浮物体,它可以被意识识别。

前五种感官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寻找人类的第六感

众所周知,人的感官在生理学上分为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分子层面,这种划分是不合理的。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觉是通过被称为受体的蛋白质来实现的。视觉是独特的,它通过光感受器感知光刺激,但听觉和触觉其实是同一种,都是通过机械感受器感知机械刺激。嗅觉和味觉是同类,它们有化学感受器,感受化学分子,但嗅觉感受气体分子,味觉感受液体分子。所以这五种感官其实是三种。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还有其他感官,比如痛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等等。这些感觉没有形成专门的感觉器官,不算在内。

动物界还有第六感:外来激素的感觉。外激素是动物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用于影响同类动物的行为(通常只针对一种性别)。从单细胞原生动物,昆虫,到哺乳动物,信息素被用来相互交流。飞蛾利用信息素寻找配偶,蚂蚁利用信息素调节社会行为和标记食物线索,哺乳动物利用信息素标记领地、发出警告和寻找配偶。在哺乳动物中,信息素与尿液、汗液和性分泌物一起排泄,并迅速蒸发和扩散。感受信息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是一种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虽然它的受体位于鼻腔,但对信息素的感觉和气味是不一样的。嗅觉受体位于鼻粘膜,大约有1000种化学受体与嗅觉神经元相连。它感知气体化学分子,产生的神经信号传到鼻腔上方的嗅球,再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区进行处理,引起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几乎都是有意识地感受到的,往往会唤起记忆。信息素的化学受体是一类特殊的细胞表面受体,种类比嗅觉受体少得多。与嗅觉神经元不同,信息素神经元没有鞭毛。他们感受不到气体化学分子,只能感受到液体分子。哺乳动物体内的很多信息素都是蛋白质大分子,很难挥发。即使是通过空气传播,也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有些信息素是通过口腔到达犁鼻器的(比如互相舔)。信息素和受体在体内的作用类似于激素和受体,信息素产生的神经信号的传递途径也不同于嗅觉。它首先传递到“副嗅球”,然后到达控制激素(尤其是性激素)分泌的下丘脑和脑垂体。外来激素的感觉完全是潜意识的。它没有味道,没有唤起记忆,它的反应与之前的经历无关。它导致的是一种进化的本能反应。

我们对哺乳动物信息素作用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对老鼠的实验。在一个实验中,笼子里的老鼠被放在紧张的环境中几天,然后它们被拿出来,转移到另一个房间。原来的笼子没有打扫干净(为了保留残留的信息素),把一直在安静环境中悠闲的老鼠放了进去。半小时后,这些老鼠变得和前面的老鼠一样紧张不安,血液检测显示血液中分泌了大量的激素来应对紧张的环境。很明显,这些激素是在老房客留下的信息素刺激下分泌出来的。

外激素不仅可以用于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生殖活动。正常情况下,雌鼠每五六天就会发情一次,也就是排卵,让雄鼠交配。如果一个笼子里的雌鼠太多,雌鼠的发情(排卵)就会受到抑制。但如果切除其中一只雌鼠的犁鼻器,她会有正常的发情周期,说明抑制发情是由其他雌鼠分泌的信息素引起的。对于那些发情被抑制的雌鼠,如果闻到雄鼠排出的尿液,抑制就会解除。那些正常发情的雌鼠,闻到雄鼠的尿液,甚至尿液中提取的蛋白质后,就会提前发情,那些从未发情过的“处女鼠”,也会提前第一次发情。但如果切除雌鼠的犁鼻器,雄鼠的尿液就不能再发挥作用,说明这种作用也是由信息素引起的。同样,雌性小鼠的信息素也会对雄性小鼠产生影响,刺激雄性小鼠分泌雄性激素,导致一系列生殖行为。如果切除雄性大鼠的犁鼻器,它们对雌性大鼠不再感兴趣,也不愿意交配。

能否在分子水平上做一个类似的实验,即不切除整个犁鼻器,只切除一个与信息素通讯有关的基因?在犁鼻器中,有一种称为TRP2的蛋白质,被认为与信息素信号的传递有关。最近,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从雄性小鼠中“敲除”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基因。这样的雄性小鼠不再产生TRP2蛋白,无法接受外来激素的刺激,预计会使雄性小鼠对交配失去兴趣。然而,“敲除”小鼠与发情期雌性放在一起却能正常交配,这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让他们非常失望。他们进一步研究了这些“敲除”雄性小鼠的行为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把一只雄鼠关在笼子里一段时间后,它就把这个笼子当成自己的地盘,如果把它放进其他雄鼠里,它就会受到攻击。这种攻击行为也是由信息素的刺激引起的。然而,当雄鼠被放进敲除雄鼠的笼子里时,敲除雄鼠失去了攻击性,奇怪的是,它试图与新的雄鼠交配。如果雌鼠和雄鼠同时被放入,被“敲除”的雄鼠会试图不分青红皂白地与它们两个交配。这些失去TRP2基因的雄性小鼠变成了温顺而兴奋的两性小鼠:做爱,而不是制造战争。(发表于2002年2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

信息素的作用也与基因差异有关。这涉及到一大类被称为组织相容性基因的基因。因发现在两个基因相同或相似的个体之间进行器官移植时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而得名。小鼠的组织相容性基因叫H-2基因,有很多套。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组老鼠。他们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只有H-2基因有两种。在让它们交配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奇怪现象。雄性小鼠倾向于与具有不同H-2基因的雌性小鼠交配。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证明这和信息素有关。在鼠窝的两个房间里,撒上两种母鼠(一种H-2基因相同,另一种H-2基因不同)的尿,把公鼠放进去。十有八九会跑到H-2基因不同的雌鼠撒尿的房间。如果把两种公鼠的尿洒在房间里,公鼠选择房间的概率是一样的。相反,如果给雌性老鼠一个选择,她也会倾向于选择H-2基因不同的雄性老鼠。因为这些老鼠的其他基因完全相同,说明这种对配偶的偏好完全是H-2基因的差异造成的。组织相容性基因被视为一个个体的标志,动物倾向于与组织相容性基因不同的异性交配,这可以被视为一种防止近亲繁殖的本能行为。

人类也有组织相容性基因,称为HLA基因。像老鼠一样,HLA基因似乎与人类的择偶有关。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隔离社区,研究人员调查了其成员的HLA基因分布。社群成员基本都是早期移民的后代,内部通婚,移民很少,所以HLA等位基因相对较少。抽取血样检测HLA基因后发现,年轻人倾向于与HLA基因不同的人结婚,而回避HLA基因相同的人。1994年,几位瑞士动物学家做了一个更直接的实验。他们找了一群男人,让他们周日晚上用无味的肥皂洗澡,然后连续两个晚上穿上衬衫,周二早上把衬衫交上去。研究人员将衬衫放在一个纸箱里,盖上一个小洞,让处于月经周期中期的女性(此时嗅觉最灵敏)闻这些衬衫,记录她们的感受。每个女人有七个样本,一个是干净的衬衫,三个是HLA基因和她相似的男人穿的,另外三个是HLA基因和她相差很大的男人穿的。结果显示,女性喜欢甚至陶醉于HLA基因与自己相差很大的男性的体味,而讨厌HLA基因与自己相似的男性。有趣的是,对于那些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和孕妇差不多),结果正好相反。此外,HLA基因差异较大的男性身上的体味,往往会让女性想起自己的现任或前任配偶。1997年,这个课题组对男性和女性都做了实验。他们让121男女闻六件衬衫,其中两件是女性穿过的,四件是男性穿过的。然后让他们给衬衫的味道打分。这个实验表明,受试者非常不喜欢与自己HLA基因相似的人身上的体味,但对于喜欢与自己HLA基因不同的人身上的体味,他们只是轻微的不喜欢或不在意,而后者往往会让他们想起自己的配偶或前配偶。有趣的是,这种喜欢只与HLA基因有关,而与性别无关:一个男人在这个实验中对另一个男人穿的衬衫的味道评分最高。

大鼠明显是用信息素来传递组织相容性基因差异的信息,而人类可能是用普通的体味。很难证实信息素是否也在人类择偶中发挥作用。事实上,生物学家一直否认人类有信息素。直到1971,哈佛大学(现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玛莎?玛莎·麦克林托克(Martha McClintock)发表的研究让学术界第一次开始认真对待人类,他们可能无意识地使用信息素传递信号。

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同居女性的月经周期会变得同步,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麦克林托克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她对某大学宿舍的135名女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住在同一个宿舍的人(生理上亲近)和亲密朋友(心理上亲近)的月经周期是同步的,既是室友又是朋友的人同步性最好。后来,其他研究人员重复了类似的调查,虽然发现了例外(例如,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其月经周期由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决定,不会与他人同步),但大多数人都证实了麦克林托克的结果。月经周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女大学生都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这样会导致月经同步吗?麦克林托克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因为那些同时住在同一个宿舍,但既不是室友也不是朋友的女大学生月经不调。也有可能是这些室友或朋友通过微妙的社会交往,使月经周期保持同步。室友或朋友一般都知道对方的月经,通过获取这些信息有可能下意识地控制月经。这种可能性很难排除。然而,麦克林托克主张第三种可能性,即这些女大学生通过信息素影响她们的月经周期。

为了证明这个想法,麦克林托克首先用老鼠做实验。如果雌鼠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它们的发情期就会同步。麦克林托克把两组雌鼠分别关在两个笼子里,用通风管道连接起来,让风从一个笼子吹到另一个笼子。她发现,如果在发情前饲养上风口笼的雌鼠,下风口笼的雌鼠发情周期会延长;如果母鼠发情后饲养在上风口笼中,下风口笼中母鼠的发情周期会缩短。因此,mcclintock认为雌性大鼠发情周期的同步化是由两种作用相反的信息素协调的。1998年,麦克林托克在人身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她的研究对象是29名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的年轻女性。这些妇女不能服用避孕药,其中9人每天用无味的肥皂洗澡。洗澡后,他们在腋下垫上棉垫,收集分泌物。麦克林托克推测,人类的腋窝会分泌信息素,因为那些知道可以与信息素交流的哺乳动物,腋下都有分泌信息素的腺体,女性到了青春期,就会开始分泌明显的体味,说明已经发生了与生殖有关的化学变化。将棉垫放在腋下8小时后,收集起来切成小块,让其余20名女性早上用棉垫擦鼻子,6小时内不要洗涂过的地方。这个实验做了两个月,结果和雌鼠实验中发现的一样:排卵前(相当于雌鼠的“发情前期”)从女性身上采集的腋窝物质会使所有接受者的排卵日期提前,月经周期缩短,而从刚排卵的女性身上采集的腋窝物质会使排卵日期推迟,月经周期延长。因为采集前刚洗过澡,这些腋下物质没有可察觉的味道,所以一般的狐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不大,只是一些无味的化学成分。其作用与雌鼠相似,表明它也可能是一种信息素。

2000年,麦克林托克宣布信息素不仅能调节人的生理状态,还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她测试了人体分泌的两种类固醇:男性分泌的雄甾二酮和女性分泌的雌四烯。这两种激素本身无味,但经常被分别添加到女性用的香水和男性用的古龙水中,被认为是分别吸引男性和女性。麦克林托克的团队要求65,438+00名男性和65,438+00名女性将这两种类固醇用丙二醇稀释后涂抹在他们的鼻子和脖子下。作为对照,同样的地方涂上不含类固醇的丙二醇。然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了一系列心理测试,以比较这些化学物质对他们思维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回答问卷。一段时间后,在参与实验的兴奋过后,他们会情绪低落,甚至愤怒。但对于那些应用过类固醇的女性,无论是应用雄烯二酮还是雌酮,都能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类固醇对男性的作用正好相反,涂完之后心情变得更差。接触类固醇六分钟后,受试者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2001麦克林托克实验室提供了类固醇影响人脑功能的直接证据。他们发现,吸入雄烯二酮后,大脑皮质下和新皮质区的血糖利用率发生了广泛的变化。这些区域并不是专门用于嗅觉的,它们的变化模式类似于那些可以影响心理状态的化学物质。这说明化学物质即使没有被有意识地检测到,也能改变大脑的代谢和功能。

在麦克林托克最近宣布这一系列发现之前,许多人宣布发现并提取了人类性信息素,并将提取物和化合物投入市场。然而,由于这些研究的强烈商业动机,其可靠性一直受到怀疑。麦克林托克实验室提供了更直接、更可靠的证据,但争议并未平息。人体血液中可以检测到雄烯二酮和雌酮,但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分布到外界,更不知道它们是否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即使人体正在释放信息素,我们也无法确认它们是如何被他人接受的。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类的犁鼻器高度退化。在胎儿和新生儿中,很明显存在犁鼻结构。新生儿像其他哺乳动物的后代一样,似乎能够通过母亲乳头发出的信息素找到乳房。但是随着宝宝的成长,犁鼻器逐渐退化。564例成人的解剖表明,其中70%不具备犁鼻器的结构,其余30%的犁鼻器也高度退化。成人犁鼻器中未发现神经元,也未发现有犁鼻神经传递信号。因此,成人犁鼻器不可能有功能。那么,如果信息素可以影响成年人的行为,那么它们是如何进入体内并传递神经信号的呢?对兔子和猪的研究表明,信息素也可以通过嗅觉组织传递信号。2000年8月,洛克菲勒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根据这项研究,检测人类信息素的受体似乎存在于嗅觉细胞中。已知大鼠体内有100多种信息素受体基因。根据这些基因的序列,研究人员搜索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看看是否存在类似于信息素受体的基因序列。他们发现了八个相似的人类基因序列,但其中七个是无功能的“假基因”,只有1是真基因。这个基因名为V1RL1,编码蛋白质,主要存在于人的鼻粘膜。对不同民族的11人群的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存在两种结构略有不同的V1RL1基因。也许人类还有其他类似信息素受体的基因,但不太可能有很多。这种受体是否真的在人体内起到检测信息素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人类的行为当然不是由任何单一因素决定的。人的择偶、求偶、性行为和生殖行为都受到无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只考虑生理因素,几乎所有的感觉都同时参与。无与伦比的人类大脑皮层使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和综合来自多种感官的信息,而不是只被一种感官操纵。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信息素能够影响人类的行为,也绝不会像在其他哺乳动物中那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寻找人类第六感的过程恰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一些影响它的因素就像信息素一样难以捉摸。

参考资料:

最初发表于2002年第5期《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