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人:请给艺术家们一些应有的尊重。

昨天发了一条牢骚到朋友圈,大概是说这个社会“轻文学轻艺术”。很多朋友私下问我谁不尊重我,他们都尊重我,等等。

当然不是。不尊重我的人是无法在我的朋友圈生存的...

之所以发那条朋友圈,并不是因为“无病呻吟”,而是因为昨天在徐州的一个茶话会上,听到了两位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

直到现在我还是失眠,所以打算把这两位老师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是余先生,名气不是很大,但是可以靠卖画谋生。她的爱人是徐州的编剧,不是很有名,但是有老经验。在给一些地方影视公司的剧本做修改的同时,她也给一些非艺术类的大学上课。这个组合也是一个艺术家庭。余老师和爱人易* * *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和我差不多大,二女儿比我小四五岁。余老师的烦恼来自于她的两个女儿。

两个女儿都结婚多年。先是大女儿去年和老公离婚,然后刚过完年,二女儿也和老公离婚了。

抛开离婚的原因不谈。看完下面的故事,我们自己思考一下。

大女儿和二女儿都继承了父母的艺术细胞。

先说大女儿,从小就很有音乐天赋。她学过小提琴和钢琴,甚至在初中就自学了编曲。这是相当强大的。毕竟夫妻两人的工作虽然都和艺术有关,但是和音乐无关。

但大女儿最终还是成了徐州某985院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哦,余老师的爱人是这所大学文学院的老师。

余老师讲到这,我好奇地问:“你女儿那么有天赋,当初为什么不继续学音乐呢?”

余老师也表示遗憾:“当时觉得学美术没用,女儿文化课成绩也不错。学美术不是开玩笑吗?”

余老师的大女儿一直很优秀,直到上了大学。毕业后她进了一个地质局,也是专业对口,但我觉得她已经渐渐失去了自己特有的光芒。

工作两年后,余老师给大女儿安排了相亲。

大女儿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而是开始读研究生。

然后,考研失败,没有办法。她嫁给了那个男人。

余老师的二女儿虽然没有姐姐那么耀眼,但艺术天赋却是难得的。二女儿继承了余老师的绘画天赋,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成绩在中等水平。

自从大女儿顺利考上名牌大学,二女儿开始失去画画的自由。

毕竟俞夫妇亲友的奉承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大女儿上了重点大学后,亲戚朋友都说夫妻俩很会教孩子。在“地狱挑战模式”江苏高考中,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妹妹的教育已经成功了,妹妹不能失败。

否则,人们会嘲笑你。

俞老师想不通,自己当时是不是这样的心理。

然后二女儿从初中到高三加强,最后考上了南京某211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

二女儿虽然表现不突出,但基本上成功复制了姐姐的人生。

说是副本不太合适,因为她的生命走得更快。

她没有勇气考研。

2015毕业,2016结婚。

两个女儿的故事是余老师在一杯美式咖啡里讲的。

我犹豫了很久,问她:“为什么你觉得他们不能搞艺术?”

余老师说:“别人都说艺术之路艰难,我以后养活不了自己。”

我当时就笑了,指着在场的其他五六个老师:“大家都是靠艺术活着的,艺术真的不好走吗?”路很难走,但是没有天赋不懂得坚持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不走艺术这条路,也很难活下去。"

余老师的反应让我大吃一惊。她几乎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她已经意识到她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

当然,我讲俞老师的故事并不是为了宣扬“读书无用论”和“大学无用论”。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读书无用论”和“大学必要论”的坚定支持者。

但是,读什么书真的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儒家的中庸之道,说到底就是“宜”“宜”。现在中国大部分人都喜欢抨击中庸之道。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人基本都是活在别人的安排里,因为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做什么,碌碌无为,一辈子抱怨别人。

我不是“咪蒙”。我不会用虚假的故事来讲心灵鸡汤,但也不会公布于老师的身份,给她的家人造成困扰。

故事讲到这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真是假。

因为,这种事情,太正常了,我身边有,你身边也有。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用“艺术训练”来释放孩子的能量,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自由空间。一旦发现孩子有艺术天赋,大部分家长都会畏首畏尾,然后断绝孩子的兴趣。“艺术培训”变成了主课强化辅导。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家长崇拜艺人,但崇拜不代表尊重。

他们崇拜梵高,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成为梵高。崇拜莫扎特,绝不允许自己的女儿成为莫扎特。

远的不说,就说莫言。

有人可能会说,莫言是作家,不是艺术家。

关于文学是否属于艺术的争论,自古以来就有,在此不必多言。

就说个例子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数百甚至更多的家长到莫言故居,拔掉了莫言家所有的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带回家祝福孩子。

但你可以猜想,如果让自己的孩子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有多少拔草的父母会心甘情愿?

综上所述,其实大部分中国人崇拜的是艺术家的成功,而不是成功的艺术家。

这两天山东有艺考,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考艺考。我们的交流活动也让我们可以和一些艺考生交流。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情商都比同龄人高。

从小我们就接受了父母的一个观念——“艺术生?”成绩差?想在娱乐圈混?成为大明星,赚很多钱?"

当然,老板不说小鸡鸡。

我们文科生也是如此。

“理科学习跟不上?那就去文科吧。”

讽刺的是,这个概念经常出现在艺术家完成的影视剧台词中。

口口声声说“学什么都一样”,只是因为考试难度不同,就被放在了“卑微”的位置。连说“学什么都一样”都充满了“退而求其次”的口气,对于艺术生和文科生来说真的是像吃苍蝇一样恶心。

换句话说,听到这样的言论,“艺术生”和“艺术生”好像是即将临盆的孕妇,婆婆说“生男生女都一样”,但生了个女孩,婆婆却说:“咦,怎么是女孩?哎,女孩子就是女孩子,女孩子没事,贴身小棉袄。”

我觉得临时的比喻也不合适。重点只是让大家体验一下那种恶心的感觉。

理科拼的是智商天赋,文科拼的是创造天赋,上一篇文章没有提到的因为和本文内容无关的体育生拼的是身体天赋。

有什么好歧视完全不可比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种传统观念是一种疾病,它伤害了无数的生命,把无数可能举世无双的艺术作品扼杀在摇篮里。

说到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

还有第二个老师。

写这个老师的故事让我觉得轻松多了。

因为她的故事比余老师简单很多,而且她姓很普通,所以我不担心大家会在网上查到。

张老师是苏北农民出身。

初中文化

爱写诗。

圈里有很多这样的诗人,也很受重视。毕竟他们很励志,国家需要正能量。

但是张老师不一样。她不同于很多农民诗人更喜欢在聚光灯前积累人脉。

42岁后,她通过在网上购买教学视频的方式,学习了三年名牌大学文学创作教授的多门课程。

没有任何学术背景的高材生,他的谈吐和学识从来不输给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

她说的话让我深受感动:“这年头,知识真的很廉价。我不用参加高考了。我就是坐在家里一年花一万块去听名牌大学的名师讲课。我想听谁就听谁,听不懂也可以反复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真的很幸运。”

张老师的进步不断动摇着我原本的人生规划。

是的,趁着现在还年轻,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廉价”,我也可以在业余时间学点东西。

当然,我现在想说的不是张老师的进步。

是她的烦恼,也是我对艺术的看法。

她的进步让她的家人感到不安。其他诗人,到了张先生的水平之后,也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增加曝光度,但张先生还是以一种无止境的海绵态度继续着自己的自学和探索。

然后,家里人以为她被附身了。

往往这个时候,文艺就会被他们变成等号,而在等号的另一端,就是“疯子,神经病”。

然后,张先生就会被家人打扰,分心。他们认为张先生不妨做“余秀华”,至少“余秀华”愿意被营销,而张先生却浪费了所有这些机会。

这是张老师的故事,没有结局。一切都在进行。

我觉得张老师和家人的关系就是艺术家和凡人的关系。

这看似自视甚高,但艺人活在屈辱中难道不应该抬头挺胸有一点骄傲吗?

张老师的故事比于老师的故事更让我失控。

因为最近重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本来看这本书觉得我长得像特里,但是听了张老师的故事,觉得她长得更像,因为她对文学的追求比我更纯粹,更配不上名利。

然后呢

我认为艺术的崇高不在于艺术作品和当代人的影响,而在于艺术本身的生生不息。

西周到现在没人能活,诗经能。

没有人能像神仙一样活几十万年,但透过千百年前留存下来的画作,我们能隐约看到当时的笔触,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思想。

这就是艺术的价值。

我也来说说我对“艺术的绝对崇高”的理解。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艺术就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时间是无情的,一个人的一生眨眼就过去了。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但毕竟只是一个“无名英雄”。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名字已经被后人遗忘。几百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这个人还会活着。

如何证明一个人是否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艺术创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音乐创作者可以创作出一首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签名盖章;画家可以画一幅画,签名盖章;作家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盖章;

当然还有更多保存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毫无争议的是,千百年后,这些作品被重新打开,人们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虽然不知道他的长相,却能通过他的作品分析他的性格,或许还能从他的作品中挖掘出更多断层历史中的秘密。

这就是艺术,具有永恒的生命和无限的意义。

前几年人工智能发展很快。

阿尔法狗会下围棋,让人恐慌。

人工智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会取代人类吗?

聪明的艺术家看到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淡然一笑。

他们知道,一个固定的算法永远不会有艺术创造的能力。

他们可能通过数据分析编辑出好的音乐,但那是伪艺术,因为有迹可循。

他们可能通过涂抹颜色将照片转化为写实油画,也可能像大象一样随意涂抹颜色成为所谓的抽象画,但那是伪艺术,因为他们遵循规则。

他们可能通过词库的组合和大纲的制定写出一部完整的小说,但那是伪艺术,因为写出来的作品必须没有伏笔,没有转折。

甚至可以预测,人工智能创造的伪艺术可能会迷惑观众一段时间,但也是很短的时间,因为人们很快就会发现,真正的艺术主导着潮流,而人工智能创造的伪艺术只知道通过现成的已知数据“跟风”——它们无法预测人类审美的变化,因为没有人类审美变化的痕迹。

我相信很多想明白这些道理的艺术创作者和我一样,都在期待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因为人工智能不仅能抢走艺术家的饭碗,还能让艺术被人类群体重新定位。

当人工智能完成所有工作的时候,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

这就是艺术,一个只有人类或者其他同等水平的智慧生物才能做的工作。

说了两位老师的困扰和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相信聪明的读者都能体会到我想表达的主旨。

艺术创作者真的不应该被歧视。

请给艺术一个基本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最后推荐一首我很喜欢的歌《三个傻子》的歌词。你可以带着看这篇文章的心情去看。)

歌词:

一个小男人

看,看,看,张开嘴。

那是第一个傻瓜

一个小小的愿望

想着想快点上学

你能吗,妈妈?

一定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带着新书包和书。

第一块手帕呢

没想到把最好的年华都用光了。

但是有人能离队吗?

长大不是玩。

除非你画画,否则你不能玩沙子。

成长就是学习语法。

就是学书法加减法。

分不清他,傻瓜。你这个傻瓜。

我是个傻瓜。谁是傻瓜?

傻不傻,时间和打猎一样。

傻瓜,一眨眼你就老了

瞬间变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也在变化。

傻瓜只能继续前进。

不能这么认真的谈恋爱。是他。

来吧,第二个傻瓜

大人们告诉他不要害怕,不要害怕爱情和青春

以后会等他。

于是他在寒假和暑假失去了诗意和纯真。

篮球漫画和吉他

他终于哭了,那天的记忆不在了。

最后的凤凰花

如果世界是平的,为什么人们

必须爬上去。

活着不是赢家就是输家。

你敢输吗?

分不清他,傻瓜。你这个傻瓜。

我是个傻瓜。谁是傻瓜?

傻不傻,时间和打猎一样。

傻瓜,一眨眼你就老了

瞬间变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也在变化。

傻子还在纠结。

我能找到什么公式?

不完整的答案

我能说什么句型?

悲伤语法

十九年后,我拿到了五个证书。

还有半个世界。

终于发现我是

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傻瓜

这个故事熟悉吗?你去过那里吗?

无奈?心痛

愚蠢和愚蠢一样是无价的。

说到底,我是老花眼。

瞬间变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泪爆炸了。

只剩下三个悲伤的傻瓜了

不得不提高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