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文心雕龙》这本书?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写的。该书成书于南朝齐、中兴皇帝时期(501 ~ 502)。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体系的《大而思周》(章学诚《文史相融?诗话)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不仅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而且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体现。
内容《文心雕龙》***10卷,50篇。原著分为上下两部分,每部分25篇。这本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半部分从原道到辨骚的五篇是本书的纲领,而本书的核心是原道,要求圣人,要求经,要求一切以道为本,以圣人为本,以经为本。从《明诗》到《秘书》,以论文前言为中心,对各种文体、作家、作品的源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以韵文为对象的“杂文”中,以明诗、乐府、赋解较为重要。在《散文无韵序》、《史传》、《诸子》、《论说》等文章中意义重大。下篇从《神思》到《寻找》共20篇(不含时间序列),以“分析感受、挖掘”为主,集中论述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就是创作论。《时间序列》、《故事集》、《同伴》、《成器》等四篇,主要是文学史和批评鉴赏。下面两部分是这本书的主要精华。以上四个方面有***49篇,加上作者写这本书的动机、态度、原则等50篇。
儒家思想是主导意识形态的核心。虽然《文心雕龙》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但构成其文学思想纲领和核心的却是儒家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而是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以章法之用,教以灵理之学”(《原道》),这是圣人写经的根本原则。“神道教”语“咦?观点?荀:“圣人以神道教,天下顺。当然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上帝”及其现实中的代理皇帝视为最高权威。根据这一观点,《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自杨雄以来荀子的"原道"、"经"、"求圣"思想,而且渗透到《文心雕龙》的各个重要方面,成为其立论的根本依据,为其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带来了诸多局限。比如他认为各种文章都是经典的“分支”。当时有各种专题实用文章,却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顾。
但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文心雕龙》摒弃了文人的抽象说教,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文学观。而且在文学创作与批评、文学的特点与规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妙独到的见解。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代变了,质量变了,...民谣是文艺的,是与时俱进的”和“文学的变化与世界有关,兴衰与时序有关”(时序),把以前这方面的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非常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总变》中,他根据杨雄关于“事业”和“革命”的观点,即文学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出了“总变”。他要求作家大胆创新:“续写事业”,“一定要与时俱进出成绩,抓住机会无所畏惧”。只有不断创新,也就是《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久矣”(通变),“异代接武,所以不得不参变,其变居功”(寻)。但它强调任何“改变”或创新都离不开“交流”,即传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约定俗成:“名与理共,体必以事为据。”文学创作只有熟悉各种“旧事实”,才能有“多通则”(《通编》),“东晓心境变化,曲昭风格,才能富新意,雕琢奇词。赵笔法刻意新而不乱,萧词奇而不拙(《风骨》)。“新意”和“奇言”的创造离不开“交流”,也就是传承。否则,“虽得妙计,多险败。”因此,只有把“传播”与“变革”、“事业”与“创新”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能“走不尽的路,喝不尽的源”(“传播”),才能获得长足健康的发展。
《创造论》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先秦两汉时期,这一问题在文学理论中曾有过短暂的涉及,如《诗序》中有代表性的“情动于中,形于言”之说。魏晋时期,曹丕开始接触作家气质,陆机对艺术想象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刘勰对创作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作了更为明确和全面的论述。首先肯定了“彩云雕”、“草木华开”这类现象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夫戴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强调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即作家与生俱来的气质、气质、才华(如“身”“才”)和后天的学识、修养,以体现文学创作中的现实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还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即“情随物兴”、“物观随情”(释《赋》)、《情随物动,言随情发》(寻)和“登高”《文心雕龙》中关于物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对唐代及以后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心雕龙》强调情感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聚气咏情”,提倡“为情而写”;反对“为写作而创作感情”(《爱》)。认为创作构思是“怀情”(神思),结构是“存物以应情”(一般艺术),剪裁要求“置情到位”(荣剑)。即使是作品的体裁和风格,没有强烈真挚的感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理解相当深刻,符合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文心雕龙》对风格和性格也有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在“风格”一章中,刘勰继承了曹丕关于风格的观点,并有所发展。他认为作家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先天禀赋和气质差异:“情胜”;后天学与染也有区别:“道染为凝练。”而各种不同的文章又分为四组八体,每组都有自己的正反体:“雅与奇,奥与特异,繁与合;强而轻”;但是,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八体虽然不一样,但是会整合数字。如果他们在擂台上,他们就会收敛。“作者在这八种形式中的不均衡演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的风格研究对后世诗歌和《二十四诗品》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推崇“风之品格”。“风格”一词原本是评价南朝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名词。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格”一词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风”是指文学作品要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即《诗序》中的“风”。“骨”就是要求表现的苍劲、清新。“风骨”说不仅是针对南朝漂浮的文风,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总结出来的。“风骨”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心雕龙》的艺术想象理论也是精辟的。本文继承了文赋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神思篇》借用成语“形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来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无声若有所思,思之千年;悄动,见万里。”但是,他比陆机的观点更进了一步。他认为艺术想象力不是凭空而生的,用“广博的知识是穷人的食粮”的比喻来说明艺术想象力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物质或原料。这个观点符合实际。同时,还提出了“神与物行”的重要观点。“神”意为“思考”,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词汇,表示思考的特点不迅速;语言出来“容易吗?系词上:“神独一,故不快,而不可为。“‘物’是客观存在的。”“徘徊于神与物之间”是指一个作家在整个艺术想象过程中离不开具体的、感性的形象,两者总是有机结合的,这就是形象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也指出,作家的精神和心理只有处于“空静”的状态,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不受外界干扰。“虚静”说源于道家,经荀子进一步发展,刘勰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知识以存宝藏,理决策以充实才情,学读书以作穷照”等观点,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广博的日常生活知识,从而为其艺术想象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心雕龙》之后,关于艺术想象和形象思维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王昌龄说“神在物中”(《唐音贵钱》卷二),苏轼说“神在万物相联”(《李树卜式山庄图后》),黄宗羲说“古之人情不可分”(《黄富贤诗序》)等观点都沉浸其中。在《文心雕龙》?《神思》一文也很好地阐述了“修辞”、“志”与语言的关系。
就文学创作而言,《文心雕龙》讨论的问题有:文学夸张、结构、剪裁、实用主义、修辞、意蕴、气质。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也有很多精辟的观点。比如在夸张方面,《文心雕龙》不仅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离不开必要的夸张以使作者的表现更加突出,而且他还提倡夸张和克制,反对夸张和不准确。
文学批评《文心雕龙》有许多精辟的批评见解。其中,《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部专著。提出了批评的态度,批评者的主观修养,以及批评应注意的方面。虽然有些论述有学者的味道,但很多更精辟。例如,在批评态度的问题上,刘勰非常固执地认为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因为作家的才华和气质不仅“短而特”、“难备”(程颢);而且,由于文学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批评家不应该“试图把什么都从一个角落换到另一个角落”,否则就会出现“望东不见西墙”的现象。再比如,对于批评家,他特别强调了广博知识的重要性:“像一张圆圆的照片,你必须先看完。”并且根据桓谭的“能读千诗则精,能观千剑则知一小剑”(《傅道·全后世汉语》卷十五),在后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结论:“能言千曲始知声,能观千剑始知器”(尹稚),认为任何批评中的真知灼见只能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和经验之上。这些意见不仅使当时的作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曹丕的典?纸),《人人自称持蛇之珠,家家自称持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作为批评家,刘勰有时缺乏应有的知识和判断力。比如他对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一句话都没说。
文章的体裁和来源各种文章的体裁和来源的论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自曹丕、陆机先后提出文章体系异同的见解后,智玉的《论金代文章之分》和李冲的《论翰林》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论述,但这些著作都已寿终正寝。刘勰的《文心雕龙》,从《辨骚》第五章到《秘书》第二十五章,成为我国南朝时期唯一一部研究文章体系和起源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细致、中肯、精辟的见解。例如,在《明诗话》中,论述了从建安时代到刘崧初年的诗歌发展过程,情况就是如此。
虽然《文心雕龙》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尤其是儒家思想如景宗、郑声等对其文学理论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名副其实、颇有见地的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非常宝贵的遗产,越来越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和翻译作品。现存最早的手稿是唐手稿(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是最早的版本,有一本明嘉靖版四辑。比较流行的有黄清本、注《文心雕龙》、杨注《文心雕龙及其补编》、周注《文心雕龙》、王启立注《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