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埃及园林的区别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差异

2014七月19(点击:30286)

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密切关系的物质手段和精神创造。中西传统园林在各自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形式。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与传统园林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差异:

一、起源的差异:

在几千年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即“中国园林”。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了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从春秋战国到西汉,迅速发展的园林已经初具规模。园林的功能从狩猎、通神、求仙、生产逐渐转变为后期的游憩、观赏。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帝王的禅修活动,人们尚未建构起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但“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传承下来的基本理念已经生根发芽,它把自然作为审美对象而不是斗争对象。这种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基于人类顺从自然、回归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朴素的行为环境意识是由稳定的文化固有思想决定的。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希腊。东地中海沿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罗河冲积而成,土壤肥沃,适宜农业耕作。但由于其每年洪水泛滥,水退后需要测量耕地,几何学就此发展起来。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园林设计中灵活运用,是世界上最早的正规园林。公元前500年,雅典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园林的繁荣。古希腊的园林和古希腊的建筑一样,有着强烈的理性色彩,它通过对自然的梳理,形成一种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也被古罗马继承,加上西亚的造园因素,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庭院。至此,西方园林的雏形基本形成。西方早期的园林体现了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与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农业生产者的开拓进取精神。“天人相胜”的理念和对理性的追求在西方园林中得到了体现。

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和观念,中西传统园林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离不开秩序,从一开始就在与自然抗争,试图征服自然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之美。而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模仿和再现自然。他们利用大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己服务的同时“创造”自然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美景园林风格。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统一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人类被动地从顺应自然进化到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然,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改造和征服自然。所以中西园林的不同特点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

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要探讨园林的发展,就必须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基础。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和谐,而西方人重视差异分析。中国哲学讲究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独立,主客观分离,对立而不互补。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比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整体观念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儒家和道家都注重从整体上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和孔子在观察事物时,都注重对立及其相互转化。在中国古代,人们将这种宇宙模型的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口才相比,中国的大部分古代哲学家都有一种佛的风范,他们对道进行冥想和体悟,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中国园林有这种味道,就像中国画是写意而不是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因此,他们在造园中也注重含蓄、深刻、虚幻,特别是虚实交替,这已成为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西方园林严谨,轴线笔直,通畅无阻。而中国园林讲究“换景”,即使是小园林也能在隐蔽中拉出很大的景深,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藏而不露,含蓄蕴藉。

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的主流是天人合一,《易传》提出了天人合一。其象传曰:“切入天地之道,辅助天地之适应”,并在系辞中曰:“天地之范围不逾,乃万物而不留。”驾驭自然要符合自身规律,辅助自然要适度,模仿自然的自然功能不过度,做到无所不缺。这些都是人进取与维护自然,适度与和谐,差异与互动。崇尚自然的思想首先表现在中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特殊审美情趣上。平和自然的审美原则虽然是建立在人性尺度上的,但也离不开崇尚自然的思想。比如园艺的本质就是“借景”。“园外之景在于‘借’,园外之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鸣、花香,无形的景物和有形的景物交织成一首歌。”可见中国传统园林的巧妙和精彩。明明是人造的山、水、园,却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细水,营造出“如天、浑如自然”的局面。尤其是江南园林,园林越小,越注重自然之美。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写诗说:“何以我洗耳,屋顶飞落泉。”何必洁净我的眼睛,砌在白莲下;左手提着锅,右手拿着五根弦...一只倦鸟会得到一片葱郁的森林,一条干鱼会回归一片清泉。如果你不想这样,那有多难。“中国文人的这种理想变成了烟火,变成了私家花园。甚至皇家园林也比西方皇家园林更有闲情逸致。

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与自然竞争,f .培根说:“要想指挥自然,就要服从自然”,旨在征服。他还说:“一定要给自然插上一棒,逼她画一张告白”,以便更好地征服她。康德宣称人是主人,“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在我们心中”,“理性(先天的)规律不是从自然中得来的,而是由理性规定给自然的。”黑格尔干脆宣称“绝对理念”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是人的精神的外化,理性创造了自然!培根和康德是现代科学的先驱。在西方哲学传统的主流中,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你我的相互对抗,这几乎是片面的。在西方园林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希腊农业种植和灌溉的发展到自然的排列和秩序,都是人类对自然的强制性约束。古罗马、文艺复兴至17世纪下半叶西方园林中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斗争。这是因为德谟克利特所代表的原子论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人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人是宇宙的缩影。”这种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强调个性、崇尚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观念,于是西方人文主义以人们探索、利用和控制自然的兴趣为导向。他们肯定了个人、现实生活和生存竞争,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可见,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从人与自然的分离中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

3.实践理性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都有理性主义。所谓理性,是对整体性的一种反思,是一种重新把握的意识。理性是自然发生的,只是程度和方向不同。中国的民族特色是实践理性精神。中国人倾向于在整体本体论的基础上具体化他们的理性。西方人倾向于抽象。所以我把中国的理性主义叫做具体的理性主义,把西方的理性主义叫做抽象的理性主义。和中国人说话最好多举例,多讲事实,和西方人说话可以多讲理念、方法、规则。他们的理论是合理的和发展的。所以我们经常说写文章,西方人说写论文。从整个历史趋势来看,中国人的理性更注重具体。这有利有弊,就像任何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一样。中国的理性主义在人格培养上是实用的,务实的。中国人强调社会意识,但注重如何在集体社会中培养人格以适应社会意识,避免被批判。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以保护自己为目的的个人主义。西方实用主义是功利主义,他们追求个人功利,他们也认为追求个人功利与整体(社会)功利是一致的。这也是西方自由经济最基本的假设:你追求个人目标,最终实现整体目标。正如凯恩斯所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人们追求自我,最终实现总体目标。这种实用主义注重效率和效益,是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和道家提倡的实用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实用主义讲究的是过程、境界、精神状态。

中国的自然风导致了17世纪下半叶同样的造园艺术高潮。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有一个特殊的特征。在“天人合一”的模式下,人的价值赋予自然,从而导致自然的变化。这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从汉代以前的园林风格或自然山水风格到唐宋,诗画的发展对园林的影响很大,使园林不像西方那样表现宇宙的物理秩序,而是表现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爱与理。到了明清时期,它显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这种人文价值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保持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连续性和永久性,成为中国园林今天自成体系、稳定发展的原因。

西方文化重视对自然“真相”的探索,并不断创新,这是一种科学的价值取向。这种理性思维使得西方园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西方园林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是欧洲商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发展。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人性的解放”结合对古希腊罗马灿烂文化的重新认识,创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潮,园林艺术也是这一文化高潮的一部分。16世纪中期,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园林布局变得更加对称和纯粹的观赏性。法国古典园林出现于17世纪下半叶,是理性主义的一种表现,反映了资本主义对更为理性的社会秩序的向往,认为理性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崇尚清晰、准确和逻辑,崇尚“尊严”和“优雅”,强调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这是典型的古典美学价值,充分体现了西方人改造自然的创新价值。

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对文化融合的追求,势不可挡。中西园林文化的重建和发展,应该是园林背后的文化意识和观念的重建。首先应该是基于各自合理内核的一面,然后针对各自的不足,借鉴对方有价值的一面。具体来说,就中国文化而言,它注重社会和道德的合理性,扬弃个体的弱点,吸收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的独创性和科学性的合理内核,摒弃个体的孤立和隔绝。只有这样,中国的园林创作才能得到深化,才能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风貌。

10,中国园林南北差异

南北方的园林有同有异,有异有同,各有特色,相得益彰。从时间上看,中原和北方的园林比南方发展得早。但是南方后来居上。当然,南方园林是在北方文化传到南方之后发展起来的。后来,北方的园林是从南方的园林中借鉴过来的。

1.南方园林江南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文环境宽松,其园林建设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江南园林大百科》总结为三点:一、叠石理水,水石相映。太湖石独特多彩,在宫廷中造型尤为出色。最著名的有苏州的瑞云峰,杭州植物园的绉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第二,花木种类繁多。第三,建筑风格典雅古朴。自由布局,不拘结构,清新洒脱,小巧精致,优雅美观。亭子是流动的,有很多冷色,像山水画。青瓦墙,棕色门窗,官僚政治意识淡薄,书生气十足。南方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江南园林主要指苏州、杭州、无锡、扬州、南京、上海、常熟等地的私家园林。江南园林属于文人写意山水园,文人画家参与造园,以人工造景为主,规划巧妙,设计精美,人文气息浓厚。园艺师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真实的自然景观,以小见大,寓意无穷。陈从周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园林分南北,风景不同》,说北方园林华丽,江南园林典雅秀丽。北高南秀。北方水少自然条件差,皇家园林丰富,但粗鄙在所难免。南方园林典雅质朴,书卷气十足,但难免寒酸卑微。北方园林如京剧,南方园林如昆曲,京剧受昆曲影响很大,著名京剧演员都在昆曲上下过功夫。

2.中国,北方花园,历史悠久。几千年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有大片茂密的植被。总之,北方园林有以下特点:一、北方园林以宫廷园林为代表。既然是朝廷修建的花园,那么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上,都是为国家奉献的。而且宫廷园林一定要讲究皇家气派,雄伟高大,金碧辉煌,主题突出,强调中心。所有的宫廷园林占地广阔,布局严谨,宏伟,粗犷,沉稳。其次,北方园林受南方的影响。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喜欢南方园林,招南方工匠到京城造园。北方人也有意识地学习南方园林。事实上,北京的园林是国家园林的集合,是国家名园的杰作。比如:?圆明园是仿照杭州的“断桥雪”、“六郎文远”、“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园风荷”等。圆明园也是仿照苏州的“狮子林”。它的文远馆是仿照宁波天一阁,四溢书房是仿照海宁安澜园。西河花园是仿照杭州西湖建造的。两者的堤、桥、岛有异曲同工之妙。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仿照嘉兴的南湖,小金山是仿照镇江的金山,之景李云迪是仿照杭州的苏堤。第三,北方园林有四合院的基调。四合院是北方常见的住宅形式,贵族四合院都有花园。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实际上是庭院花园的放大。前海西街恭王府花园是研究北方私家园林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