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格局的深入分析
首先,激烈的竞争导致经济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的字典里,没有比竞争更好的词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这种观点认为,供给自动产生需求,或者说供需自动平衡,经济就像精密的机器一样运转良好,不会出现经济危机。
然而,事实上,竞争恰恰是危机的源头。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的酝酿、爆发和解决,都是由于主导产业过度投资、竞争加剧,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缩水,大量企业破产,导致危机发生。随着大量企业的破产,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或者新市场的开发,市场再次供不应求,同行业竞争缓解,经济危机得以解决。好弗雷迪,好弗雷迪。
竞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或企业,争夺相同的资源。在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学中,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会自动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对目标市场、待分配利润、原材料等相同资源的竞争中。,一方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另一方利益的最小化,戏剧性的语言就是“生死”。所以,竞争也可以看作是战争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就是双方伤亡和武器损失最大的时候。同样,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也是各方利润大幅缩水,大量企业破产的时候。那么优胜劣汰,在大量资源被浪费后,剩余的资源会被分配给最有竞争力、最善于运用竞争策略的企业或个人,行业就会形成相对垄断的格局。由于相对垄断,企业利润率提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招聘人数增加,吸引新的竞争者抢夺垄断利润。这个行业会再次生产过剩,竞争会再次加剧,行业会再次陷入危机。这样,每次危机结束,垄断程度就会上升,垄断范围就会扩大。事实上,200多年经济竞争的结果是,世界500强垄断了全世界的煤炭、石油、钢铁、汽车、飞机、船舶、化工、机床、发电设备、半导体、计算机、软件、电信、传媒等主要行业。最近十几年,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波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以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公司价值3500亿美元的案例为巅峰。985e.com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行业陷入危机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危机。相反,全球经济危机并不意味着任何行业都处于危机之中。然而,一旦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如19世纪初的纺织、19世纪中后期的铁路、20世纪初的汽车和化工、20世纪后期的半导体、计算机和电信陷入危机,往往意味着全面的经济危机。那些非优势行业在当地某个区域出现危机,比如纽约的酒店,或者东京某个区的餐厅。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他们也可能因过度投资和竞争加剧而陷入危机。在经济危机期间,一些新的行业可能正在悄然成长。比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铁路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期间,石油行业因为洛克菲勒完成了信托而盈利。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竞争的放松导致经济繁荣,竞争的加剧导致经济危机。由于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繁荣会延长,危机会加剧。在竞争宽松时期,金融业大量发放贷款,培育新的竞争者进入利润丰厚的行业,带动相关设备和原材料行业发展,就业增长,消费旺盛,从而扩大利润丰厚的下游行业市场,形成良性循环。随后,由于需求增长跟不上投资扩张,良性循环在某一点结束,恶性循环却开始了。企业纷纷打价格战,降低成本和工资,从而缩小了市场。为了争夺变窄的市场,他们不得不进一步打价格战,进一步降低成本,削减工资,直到大量企业破产,陷入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竞争的放松是二战后黄金时代的原因。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世界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发达国家整体年均经济增长高达4.4%,在随后的二十年间(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为2.2%。这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多乐观的想法,比如劳资矛盾已经解决,经济危机已经熨平甚至消失,经济将实现自动的、无限制的增长。这一黄金时期也引起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人们认为它是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产物。
但从竞争和危机的角度来看,这个黄金时代无非是西方列强经济竞争缓和的表现。众所周知,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50%的产能和70%以上的黄金储备,竞争实力远在欧洲国家和日本之上。1950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英国的3倍,德国的4倍,日本的更多倍。美国的制成品产量是西德的6倍,日本的30倍。美国煤矿的生产力是英国和赛德加德的3-4倍,法国的7倍。因此,战争结束时,美国的政策是利用美国统治的一切优势,为美国资本争取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商品,摧毁德、日、英、法、意等国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称霸西方世界的梦想。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对盟国的援助仅用于应急,而不是帮助盟国重建生产系统;援助附有“消除国际商业中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美国不允许各国为了平衡收支而限制贸易。最重要的是,美国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摧毁德日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上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大国的竞争力。如果这一切成为现实,美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不会增长,20多年的繁荣期也不会出现。
事实上,美国的这一商业野心并没有实现。随着美国商品大量进口到各国,随着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拆解过程的开始,欧洲和日本的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生产党的势力迅速壮大,美国不得不改弦更张。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东方集团,而不是欧洲和日本,于是美国对外经济政策180度大转变,从消灭竞争对手变成支持竞争对手。主要措施有三个,一个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二是停止拆德日的军工;第三,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比如日元贬值到1美元兑360日元,从而减少美国商品对各国市场的冲击,使各国能够向美国出口。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供应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从这些措施的效果来看,可以总结为美国采取了单边自由贸易和允许各国保护贸易的友好态度。此后,欧洲和日本的产能得到重建,内需扩大,为美国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欧洲和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数量在增加,但仍不足以平衡从美国的进口。美国进出口仍保持较大顺差,世界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美国之所以能采取扶持竞争对手的做法,客观上是因为美国工业的竞争力远高于日本和欧洲国家。但由于高工资成本和低积累率,美国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1955至1970期间,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总额增长57%,西欧主要国家增长116%,日本增长500%左右。1960年,美国制造业的小时人工成本约为西欧的3倍,日本的10倍。如此巨大的成本缺口导致美国外贸顺差缩水,黄金储备下降。到1971,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占世界GNP的比例是1955年36.3%,1960年33.7%,1965年31.3%,1970年30.2%,1975年24%。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为标志,美国的竞争力已经下降到与欧洲和日本不相上下的水平,而且这种下降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
换句话说,为了适应冷战的需要,美国做出了重大的战略牺牲,培养了自己的经济竞争对手。然而,正是在这个竞争放松的时期,世界经济经历了巨大的繁荣。
第三,竞争加剧导致世界经济螺旋式下降。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贬值。此后,美元对日元的比值从1: 360的曲线下降到1: 120左右,与英镑、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的比值也是一路走低。一方面,美元贬值降低了世界各国手中美元储备的购买力,减少了可以购买的美国商品。另一方面,增强了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削弱了各国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增加了对美出口的难度。同时,美国企业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将生产基地移至海外,降低了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从而降低了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的成本劣势。第三,美国迫使各国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但同时又以特别条款301加强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实行超级贸易保护主义。
这三项措施实际上是70年代各国经济停滞和扩张的根本原因。由于采取浮动汇率制,美元贬值引发汇率战,日元、马克、英镑争相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失控。同时,由于美国实行超级贸易保护主义,各国对美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经济增长自然放缓;美国的情况略有改善,贸易赤字的增长有所放缓。第三,不仅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也在竞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导致国内外需求萎缩,这是最具破坏性的。美国把汽车生产线搬到墨西哥,就损失了3万美元的工作,而墨西哥增加了3000美元的工作。27000美元将成为汽车公司的利润,用于降低汽车价格,提高高级员工工资,增加企业利润。由于工资是消费需求的源泉,利润是投资的源泉,所以在世界范围内,需求减少,投资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就墨西哥而言,获得3000美元的工作机会似乎是一件好事。而美国通用汽车的技术和品牌加上墨西哥的工资,可以让墨西哥国内的汽车工业破产,让墨西哥的需求不增反减。
从理论上讲,如果没有新的工业革命,随着美日欧三大经济区域竞争的日益激烈,滞胀将持续下去,直至各国大量企业破产,演变成世界经济大萧条。然而,有一种方法可以延缓大萧条的到来,那就是花的比自己的收入多。版权所有985e.com
里根上台以来,美国一方面减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扩充军备增强内需。这种增减造成的财政赤字通过发行高利率的国债来弥补,导致里根任期内美国国债大规模增加,形成了80年代的“赤字热潮”。布什总统紧随其后,继续赤字财政。到1994年,美国政府债务将高达4.6万亿美元,每年仅支付债务利息就需要3000亿美元。这只是狭义的债务。如果将联邦政府担保的广义债务计算在内,债务金额更是惊人。在政府债务高企的同时,企业债务和个人信贷消费的规模也在扩大。1980年,美国工商企业负债总额仅为65438美元+0.4万亿,到1991年3月,已达3.5万亿美元。同期,国债总额从65438美元+0.4万亿美元上升到4654.38美元+0万亿美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债务持续上升。到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债务总额已达31.6万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其中政府债务7.08万亿,企业债务15.18万亿,家庭债务7.23万亿。不仅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也负债累累。日本的国债已经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30%,企业和居民的债务也是惊人的,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务,已经到了日本金融体系彻底崩溃的地步。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比美国和日本少,因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每个国家的债务总额不得超过60%,代价是欧洲失业率高,经济增长慢。但欧洲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并不低。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电信投资热潮中,银行向电信企业发放了数千亿美元的贷款。据《金融时报》报道,这些贷款中只有65,438+0%能够收回。
虽然发达国家的债务高得惊人,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继续增加。自1982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多次爆发大规模金融和经济危机。被西方国家视为经济自由化模范生的墨西哥、巴西、东亚、俄罗斯、土耳其、阿根廷在金融危机中崩溃,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计划,出售土地、矿产、电信、铁路等具有垄断利润的主权资产,紧缩财政支出,削减福利措施,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早就被认为是第四世界,除了饥荒和战争的新闻,没有什么能引起外界的兴趣。1987年,第三世界的债务总额上升到1000亿美元,约占第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5%,各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被债务的本息所吸收。但到了1996,总债务不但没有缩水,反而进一步增加到近2万亿美元。
如果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企业、居民的债务都已经高得惊人,那么谁是债权人?债权人是少数控制垄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大财团。换句话说,80年代以来的发展就是这一小撮大财团发放贷款,维持了世界需求的微弱增长,延缓了可能在80年代初或最迟在90年代初爆发的大萧条。
90年代初,美国和世界经济衰退非常严重。从1987股灾开始,美国经济走下坡路,到1990正式进入衰退。企业破产数量和失业率持续上升。经过多次反复,才在1993的第二季度出现强劲反弹,开始了90年代所谓的新经济繁荣。而美国90年代繁荣的国际背景却十分惨淡,欧洲低增长,日本零增长,中南美洲和东南亚经济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减少。在这个全球经济互动紧密的时代,美国经济为什么能一枝独秀?美国恢复国际竞争力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新美国经济伴随着贸易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巨额赤字。1999年贸易逆差达到3389亿美元,2001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与此同时,来自日本、欧洲、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巨额资金流入美国。日本的零利率政策不仅没有启动国内投资,反而促使其流向高利率的美国追逐高息。欧洲经济的低增长也使得欧洲金融投机者将资金注入美国。经济规模只有美国十分之一的中国购买了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俄罗斯经济崩溃后,大量资金也涌入美国。据估计,仅1997金融风暴后,从东南亚流入美国的资本就高达8000亿美元。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循环。国家出口赚取美国的钱,然后购买美国股票和债券,借钱给美国人消费。美国人花钱支持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美元继续流向世界,世界将美元送回美国债市和股市。如此恶性循环,美国的债务越来越多,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总需求越来越低,股市却越来越高。这种循环唯一可能的结果是世界经济萧条。由于大萧条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次延期,所有可用的财政和金融手段都已用尽,其强度将超过30年代。与上世纪30年代不同,这次没有金融和货币手段可以使用。
4.全球化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加速和加剧铺平了道路。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采取的应对竞争力相对下降和经济滞胀的三项措施,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所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了灵活利用美元的贬值和升值,有必要放开资本流动。为了顺利转移生产基地,需要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这意味着投资自由化;为了加强美国商品的出口,有贸易自由化。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三大支柱。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技术和成本的竞争。一国汇率贬值意味着其所有商品的竞争力增强,各国货币贬值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不仅如此,资本流动自由化还使得一国调节经济的货币杠杆失效,严重威胁该国的货币主权。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世界市场的需求将会萎缩。在美国从65438年到0966年的外汇交易总额中,商品进出口的比重超过80%。在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近30年后,这一比例下降到1-2%。这意味着大量资本停留在外汇市场,投入实际生产的资本下降,投资需求萎缩。
由于投资自由化,跨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的成本和税收,迫使各国争相向跨国公司减税,压制劳工运动,降低工资。发达国家的工人面临工厂关闭和转移的威胁,被迫接受雇主裁员、降薪和增加工作量的要求,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在跨国公司的打击下已经破产。结果,世界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萎缩了。
由于贸易自由化,各国中小企业和农业跨国竞争,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成本持续压缩,大量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倒闭,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一步萎缩。
因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不仅是发达国家国际竞争加剧的产物,而且系统性地加剧了国际竞争,为国际竞争的空前加剧铺平了道路,并将世界经济一步步推向大萧条。
但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全球化是由各国跨国公司推动,以美国为首,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组织实施,打着新自由主义旗号,由国际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精英合谋的人为进程。所谓华盛顿* * *知情就是* * *存在的证据。
人们常常混淆市场经济和新自由主义的关系,认为无障碍的市场经济在一个国家行得通,在国际上也应该行得通。但一个国家内部市场经济成功的前提是,政治上一人一票,经济上一钱一票,使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得到有效调节,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修建道路、桥梁、港口和机场,内部协调的经济和民事、刑事法律得以实施,经济周期得以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没有这个前提,市场经济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假冒伪劣盛行(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动荡无序,社会无法存在。在没有一个由全世界人民选举产生的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在跨国公司不受民主力量制约的前提下,拆除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取消各国的经济主权,让弱肉强食的经济逻辑无障碍通行,只能导致世界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版权所有985e.com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可能降低这场危机的程度或缩短其时间的可能因素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然而,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电信、互联网、计算机和软件业的革命释放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使其成为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危机因素。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看似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源头,但由于其高度垄断性,既不能迅速扩散形成投资繁荣,也不能产生类似铁路带动钢铁、机车、煤炭行业的连锁反应。反而会加速财富向这些生物、医药公司集中,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新能源发展有可能肩负起这个重任吗?这样的新能源开发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一定是在石油供应严重不足的时候,而后者往往意味着加剧经济危机。
因此,我看不到摆脱大萧条的经济和技术可能性。预测未来是危险的。有学友告诫我不要说太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只是一次普通的周期性衰退,它将在明年或后年的某个时候复苏。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衰退更严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走出衰退。只有少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可能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一样,进入长时间的零增长。至于那些预见世界经济将在本世纪30年代出现大萧条的人,就更少了。你就那么有信心?不怕犯错毁了自己的学术声誉?飞迪纸品网
我不是赌徒。无论做什么,学什么,我都会做好两个准备,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所以这样的自信是基于竞争和危机这两种不同于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而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在这两种范式中思考的。通过阅读西方国家近200年的经济危机史,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我的危机理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如果说未来十年世界经济不会陷入大萧条,我会反思我的危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