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和微光经济背景分析论文

在现代经济中,利率是联系金融领域和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是货币传导过程中的枢纽,因此一直被世界各国政府视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利率逐渐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参数,开始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也日益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10期间,基于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背景,我国利率经历了两轮各具特色的利率调整。从65438到0996-2002,连续八次降息,以及随后形成新的加息通道,其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值得研究。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代表,两轮波动如图1所示:

一、从1996到2002年的八次降息及其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从1996年5月1到2002年2月21,人民币利率连续8次下调,平均每8个月下调一次,史无前例。通过连续降息,利率水平由高到低调整,达到了建国5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一年期存款由10.98%下降至1.98%,降幅82%;一年期贷款由12.24%下降57%至5.31%。平均存款利率下调5.98个百分点,平均贷款利率下调6.92个百分点。而且总体来说,期限越长,跌幅越大。五年期存款比一年期存款低2.07个百分点,贷款高2.43个百分点。这八次降息范围大,密度高。本文分析了其背后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含义,并进行了连续观察。

(一)1996两次降息:抗通胀结束。

1993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趋势,央行在1993的5月和7月两次加息,并决定在7月再次启动保值储蓄业务,以保护储户利益。为进一步抑制通胀,稳定市场和经济,10月和7月两次上调存款利率1995。经过三年的努力,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金融运行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1996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宏观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微观层面存在很多问题。今年的宏观调控仍以抗击通胀、实现“软着陆”为目标。但此时,持续三年的适度从紧环境,使中国经济出现新变化,物价涨幅大幅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明显放缓,银行存款增量大于贷款增量。这种情况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据统计,1995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存款超过贷款4000多亿元。这为央行5月1下调存贷款利率创造了条件和空间。第一次降息幅度非常有限,整体利率水平仍然较高。从价格变动情况来看,1996上半年全国价格上涨率已不到7%,且呈持续下降趋势。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不仅没有摆脱亏损局面,有的企业效益还在下滑。鉴于此,距离上次降息仅3个月,存贷款利率再次下调。

从65438到0996的两次降息,仍然是前期反通胀的延续和微调,主要目的是适当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国民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是中国利率调整的重大转折。

(二)1997-2002连续降息:稳健货币政策的逐步推进

1996成功实现“软着陆”后,1997继续呈现“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随着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国民经济形势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第二,虽然经过1996年的两次利率调整,物价下降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以下跌的惯性继续下跌;三是企业经济效益虽有好转,但仍未走出困境;第四,内需出现低迷迹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放缓。因此,央行于65438年10月23日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1998期间,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逐渐显示出对中国的影响。周边国家货币不断贬值,给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外需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内需反弹力度不够大,消费品市场仍维持买方市场格局。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从9月1997开始每个月都是负数。此外,自9月9日日本率先降息(1998)后,美国、英国、加拿大、欧元区国家和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使全球利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在这种国际国内环境下,3月25日、7月25日、2月7日三次高频降息,1998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一部分。三次下调使人民币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降2.22个百分点,存贷利差也有所收窄。

到1999,虽然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但前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仍无法确定经济是否整体步入反弹。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中国出口持续下滑。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其货币贬值使它们在出口中获得了价格优势,这已经显示出它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第二,在家庭消费仍然低迷的同时,家庭储蓄仍在进一步增强。1999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1551亿元。第三,在投资方面,一季度的投资增长无法持续,因为上年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逐月下降,企业盈利能力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为此,6月1999又一次降息。

此后,美国、日本和欧盟三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自2001以来持续下滑,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持续放缓。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外贸增速的下降,使得外贸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国内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投资需求,但民间和社会投资需求并没有被充分激活;消费需求的增长还不稳定,农民增收还需要下大力气。2001年,中国GDP增长呈逐季下降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连续几个月下降。在分析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基础上,央行自2002年初1996以来第八次降息。

总的来说,这一轮大幅度降息是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微观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如经济增长缓慢、投资和消费缓慢、出口大幅下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负增长、通货紧缩等,适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

第二,2004年至2007年的四次加息及其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经过连续八次降息,我国经济在低利率环境下平稳发展,但也出现了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等新问题,引发了新一轮利率调整。

(一)2002-2005年的第一次利率微调:利率通道的形成

非典之后,200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一些新情况:物价水平结束低迷,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带动下开始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能源和电力供应开始紧张;实际利率连续9个月为负,引发了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滑、房地产行业虚假繁荣、大量资金脱离银行体系“体外循环”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美元利率不断上调。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随着一系列降低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传统的调节法定存贷款的工具在央行采取的诸多货币政策操作中被延后,逐渐形成了人们对加息的预期。

2004年6月29日,央行最终决定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体现了利率杠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意图。虽然这次的调整幅度不大,但却是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信号。也是1995以来的首次加息。

(B)2006-2007年利率略有上升:流动性管理时代

第一次加息后,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长以重工业化为特征,带来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负面效应;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势头暂时得到遏制;三是消费市场走出非典影响,恢复增长,结构更加合理。为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2006年对利率进行了两次调整。4月28日分别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8月19日同时上调存贷款利率。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中国经济经历了史上最强的国际收支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部分,信贷过快增长和资本市场价格井喷带来的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因此流动性管理成为央行最重要的目标。自2006年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上调了5次。并每月高息发行票据,收紧市场上过剩的货币流动。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专家估计,市场上仍有近6000亿资金在寻找出口。在存款准备金调整空间逐渐缩小的被动局面下,央行仍选择在2007年3月18日加息以促进内部平衡,权衡加息可能带来的较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小幅加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是不大的,主要起到警示作用。流动性过剩仍是央行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三,总结了推动中国两轮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

通过对我国最近两轮利率调整的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的分析,不可否认利率是一个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的利率调整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里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特征和矛盾。利率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在不断加强。

理论上,决定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成本、平均利润率、贷款期限和贷款风险,但经验表明,贷款资金市场的利率水平在一定水平上波动,影响其波动的主要因素是贷款资金供求、社会经济运行周期、预期价格变化率、税率、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汇率和国家经济政策。我国的存贷款利率是由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确定的,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从这两轮利率调整来看,推动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如下:1。利率政策随着宏观经济条件和目标的调整而变化,宏观调控的重点决定了利率调整的方向。其中,低利率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恢复市场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高利率政策旨在抑制经济过热,对控制通货膨胀起到了积极作用。2.中国的利率调整正在努力适应市场,自由化和市场化是引导利率政策特征的趋势。3.利率政策与其他货币政策相协调,政策组合决定了利率的微调特征。4.经济环境的外部影响需要利率调整来平滑其影响。5.宏观调控部门利用利率调整表明决心和调控意图,向社会传递“誓言效应”。

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把握利率政策的动态原因为分析利率变动趋势提供了依据。从现阶段的特点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标志着流动性管理新时代的加息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