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引《诗经》的论文

《诗经》作为一种文字,在中国出现的很早,三千多年前。当然他后来成为经典,大概是2000年前,也就是汉朝。为了适应汉代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当时的统治者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孔子思想作为统一和规范全国思想的标志,于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孔子被奉为“圣人”,与孔子有关的一切都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孔子生前用作教材的一些古代文献,也称为“经”,包括《诗经》、《易经》、《春秋》、《礼记》等,都称为“五经”。同时,自汉代开始,在政府中设置博士,并设置五经博士,教授相关人员。什么是“精”?我想说的是,孔子被奉为圣人,孔子思想被国家和政府视为统一整个国家思想和行为的象征。这个“经”有“圣”的意思,“圣”的意思说明它包含了很多亘古不变的道理,有真正应该遵循的规则。也正是因为这种意义,“经”才被普通人认为是非常深奥和神秘的,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但我觉得,如果经典离人太远,经典的意义就会逐渐消失。经典作为文化的载体,总是在不同层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它。就《诗经》而言,我想我们很多同学在很多成语甚至中学语文课本上都学过。这种认识,大部分同学都会有。但是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谈话中,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我们会经常用《诗经》中的一些词语来表达我们的理解。在这里,我给你举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你可能知道但没有意识到的例子。最近十几年,一个港台作家,往往一年一个,或者两年一个,或者三五年一个,都会受到大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欢。大陆人最早知道的作家之一是一位名叫琼瑶的女作家。这个我想大家都知道。她的几部小说被拍成了电视剧,包括一部叫《水一方》的电视剧。你可能知道,她的名字,还有水上的电视剧,都和《诗经》有关。《诗经》里有一首诗叫《木瓜》,它的第二章“投我以木桃,报我以琼瑶”。举报总是好的。“琼瑶的名字来自这里。”“蹇蹇,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诗,“蹇蹇灰,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中追溯,路阻且长;从那里游回来,在水中央。“这应该是一首情诗。一个年轻的男人,或者说一个年轻的女人,想在秋天的早晨10点之前追求自己心爱的人,他很郁闷。这种感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我觉得这说明我们现代人还在不断地用《诗经》这种古老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情感,甚至它的词汇和语言也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顺便说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以桃报李”来表达互惠的意思。成语“以桃报李”并非出自这首诗《木瓜》,而是出自《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即《雅》中的“抑”。这部作品里有两句话,就是“给我一个桃子,还我一个李子”,也就是“礼尚往来”。《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应该为人们所熟悉。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首?肯定会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之所以把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说明了中国的先民对男女婚姻乃至家庭的重视。因为在中国人眼里,男女之间的婚姻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和开端。关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婚姻和幸福家庭的祝愿。故《关雎》诗第一章,“关雎鸠,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话成了人们在祝贺新人时对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听到。除此之外,婚姻中也经常出现“天作之合”的祝福。“天作之合”也出自《诗经》,即出自“雅”大明。这首诗赞美了周朝的创始人周文王和他妻子的关系,所以后来人们用“天作之合”来表达他们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关雎》中有四个字也成了我们的口语,那就是“辗转反侧”。诗中用这四个字来形容男人追求女人时得不到的焦虑心情。生动地描绘了男人因为相思之苦,夜不能寐,不断翻身的情景。所以这四个字后来在生活中被用来表达人因为各种原因睡不好觉的情况。《诗经》里有很多作品都是讲相思之苦的。有首诗叫《采歌》,形容相思之苦为“一日不见,如三秋Xi”。这种表现也很贴切生动。除了描写爱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和与朋友同事的交流中也经常用到《诗经》。比如我们有些朋友买了新房,搬了新家,大家都祝贺他“乔迁”。“乔迁之喜”一词也来自《诗经》,出现在潇雅的《伐木》中。“出谷,移树”指的是鸟从低处飞到高处,树是参天大树。应该是我们经常见面祝贺人家搬了新房的事情。另外,恭喜一个朋友生了个孩子。如果是男孩,就叫“耍把戏的快乐”。“弄璋”这个词也来自《诗经》,在《四干》中。《于斯》中说“是男孩,是睡觉的床,是穿衣的衣,是交友的平台”,表达了一个家庭,一个朋友生男孩的愿望另外,对于生日,我们经常会祝人“寿比南山”,这句话也出自《诗经》。过去人们祝愿封建社会的皇帝“长命无疆”,“长命无疆”这个词也出自《诗经》,而且不止一次出现。在《潇雅》中,有一首诗叫《天然林保护》。这首诗是生日诗,一* * *有六章。其中,在第四章中,“君悦帕尔,长命无边”出现了。总之,以上说明了《诗经》虽然是经典,但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确实有其神圣的一面,与人民群众疏离,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它会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情况下,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不仅要不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更要有意识地去理解《诗经》,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我认为这不仅能提高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还能反映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在大学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是第一点.我想说的第二点是《诗经》是如何成为经典的。要了解《诗经》是如何成为经典的,首先要了解《诗经》在成为经典之前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其实《诗经》里的作品,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先民在不同场合写的诗。什么是诗歌?我觉得现代意义上有很多解释。中国传统上认为诗言志,即“诗言志”。所谓“诗就是你说的”,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说出来就是诗,也就是诗是人们表达对外界的认识和感受。所以诗经,本来的样子,和现代人写的诗没什么区别。《诗经》目前共有305首,分为三部分,其中一部分叫“国风”,有160首,大部分是当时下层人民写的。古人也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即诗歌表达的是人们在生活中或做事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中有些,按朱的说法,是出于“礼遇”。一般生活中,除了人的情感,男女之间是相爱的,“用歌声来表达感情”。在男女交往过程中,诗词被称为“情歌”“情歌”。除了《国风》,还有145首叫《风雅》《颂》的歌曲。《雅》、《颂》的作者多为当时上层社会的官员、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高层人士;还有一些作家是农民和政府的普通公务员。《雅》《颂》中有一些作品表达了这些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也有一些作品是国家命令他们去写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这些作品是用来表达一种对祖先和神灵的赞美,也希望通过祭奠这些祖先和神灵来保护人们。总的来说,这些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一样,表达的是思想感情。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是可以唱的。所以这些作品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并不神圣。《诗经》中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不同地方不同人写的。当时社会上没有出版机构,也没有电视台等媒体机构。那么,这些作品是怎么凑在一起的呢?为什么这几部作品合在一起叫“诗”?我刚才说过,《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为什么把《诗经》编在一起,和另一个历史事件有关,就是周代所谓的“礼乐制度”。周公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我觉得应该说是从西周初年的周公“礼乐制度”开始的。那么什么是礼物呢?简单来说,礼貌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些基本规则。从大的方面来说,像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周公在制作礼物时强调“乐”。他强调礼与乐的配合,用音乐配合礼的实施。现代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两国交往,我国领导人出访外国。在迎接客人的场合,要演奏双方国歌,检阅仪仗队,在仪仗队检阅时演奏音乐。这些都可以说是礼乐的配合。古代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这种礼乐配合的需要,礼仪场合使用的音乐才必须制作。当时有专门机构主持这项工作,主持这项工作的人大多被称为“太师”。太师一方面把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民歌整理出来,另一方面把当时大臣、大臣写的诗配上音乐,以便在各种场合使用。所以所谓的“风”、“雅”、“颂”,其实都是不同场合演奏的音乐的歌词。所以一开始并没有《诗经》这个名字,只是简单的叫《诗经》,或者叫《诗三百》。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听不到当时的音乐,但歌词被保留了下来。这是我们在诗歌中看到的作品。当时的等级社会里,有一条规定是“大夫不得刑,庶人不得礼”,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懂“诗”。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礼乐在当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学习和掌握。贵族只有掌握礼仪和音乐才能参加社交活动。所以可以说,对礼乐的理解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在敬礼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唱音乐。同时要知道音乐的歌词,了解这些作品,所以在人们的交流中也要用到这些作品。所以在春秋时期,在一些记载和一些古代文献中,有所谓“传诗”、“说诗”的记载,就是引用“诗”来表达我们的理解。能够恰当地引用诗中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也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力和修养的体现。这就是《诗经》在成为《诗经》之前的作用。那么,孔子和《诗经》是什么关系呢?孔子用这个公文来教育学生,所以《诗经》会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流行。孔子本人特别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他说“不学诗,无话可说”,意思是不学《诗经》的作品,就不会说话,也就是说你的表达不会很深刻很准确。学习《诗经》后,可以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可以用《诗经》来连接感受,来唤醒和启发人们的认识。可见孔子对《诗经》的重视。同时,孔子也简要说明了《诗经》的内容。子曰:“诗三百首。一句话,它说的是“天真地思考。”“想无邪”是指《诗经》表达的是非常纯粹的感情和理解。孔子也评价《诗经》第一首诗《关雎》,叫“乐而不淫,悲而不伤”。正因为孔子和《诗经》的关系,《诗经》才具有经典意义。但这仅仅是开始。《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作为官方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关注之后,会把孔子说的话,孔子用的教材,各种文献,都加以推崇和神圣化。这个圣化、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张龙溪教授上次说的。《诗经》是当时人写的诗,和现代人写的诗没什么区别。但《诗经》的作品要想经典,就必须从普通的文学作品升级为儒家经典。这个过程就是把普通人写的诗变成经典的过程。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人们对“诗”的解读附加了很多并非作品本身的内容。也可以说,在《诗经》经典化的过程中,讲了很多歪理邪说。接下来我再举两首诗来说明《诗经》是如何被经典化的。“国风”的一首诗叫《小星》。”嘿,小星星,东方35。天还没亮,出门,从早到晚都是公共的。不同的人生!”下面是“魏小星,魏参与”。苏素夜征,相拥厚厚,不扰君命!”现代人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主角是个小官。“看那颗小星星,东方三五”是指在黄昏或夜晚黎明前,星星闪烁,但不是很多。“熬夜在公”指的是夜征在晚上,“熬夜在公”指的是不分早晚都要为公工作,所以感觉待遇和经历特别不一样。这首诗其实是一个小官对自己不幸人生的哀叹。汉代人说这首诗是另一种说法,叫做“利下女”。所谓“惠下女”,就是君主的妻子可以容忍君主的妃子。她不陪国君,却让她陪国君。而我自己也知道,我的立场和我老婆不一样,所以我的人生也不一样。“不打扰我的生活”,就是能体会老婆的好。这样的解释完全背离了诗的本意,反而强调了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所以“小杏”这个词在过去被认为是小妾的代名词。姬子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诗:“青青姬子在我心中悠悠。如果我没有去见你,你没有收到我的信吗?青青是你的穿着,悠悠是我的情怀。如果我从来不去看你,你就不能主动一点吗?来吧,常张的眼睛,在这高城楼上。一日不见,如三月。”这首诗也是一首情诗:一个女人失踪了,抱怨她喜欢的男孩为什么不来。你不必来。你为什么不给我一封信?但汉代有人认为这不是情诗,而是表示对废学的不满。为什么学校被取消了?因为当时战乱,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他怎么能看出这个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因为“绿蝎子”的缘故,学生的衣服比较简单,可以说是衣服。同时指出,学校关闭时,部分学生已离开学校,部分学生仍在学校。这首诗是对离校逃课学生的谴责。这种解释其实是在批判作者思想的水平,让人们通过他的解释去遵循他认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在封建时代,有许多这样的解释,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最终《诗经》越神圣,越脱离作者,越不真实。《诗经》正文不足三万字,但随着解释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种。经学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是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这种解读本身就造成了《诗经》严肃而神圣的意义。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就是建立在这些层层解释的基础上的,要想看清它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化解这些千奇百怪的解释。所以《诗经》的经典意义来自于对它的解读过程。以上是第二个内容。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诗经》的作用?中国自汉代以来就提倡所谓的“尊古读经”。一个人应该立足于社会;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尊古读经”是他的主要手段。一个人要成就功名和事业,“尊古经”是其根本。19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批判。最严厉的批判是对儒家的批判,包括对儒家经典的批判。中国社会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如何改变19世纪以来中国相对于西方落后的局面的思考。1919“五四”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打倒孔家店”,一个是“欢迎德先生、赛先生”。德德先生是“民主”,赛先生是“科学”,即“民主”和“科学”。从这两个口号来看,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应该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对传统的批判主要基于使用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民主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儒家经典崩溃了。儒家经典成为哲学、历史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所以现代人的研究不再把《诗经》当作传统儒家经典的书,而是当作一部诗集。所谓诗集,其实和传统的图书分类有关。传统的分类是指儒家经典、五经和十三经。只要是儒家经典,都属于经典。“历史”就是历史。除了儒家,道家,法家等等都叫“子”。“收藏”是个人作品,“收藏”是一个时代、一种风格的收藏。现代人不再把“诗”放在“经典”部分,而是放在“文集”部分。换句话说,其实人们已经不再称“诗”为经典了。接下来我想说,孔子虽然不再被视为圣人,但孔子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经》不再被称为经典,但它是一部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书。我觉得古典指的就是这个。如果把经学溶为哲学、历史、文学,那么《诗经》应该是文学作品。所以我想谈谈《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或经典意义,或者说它对后世有什么重要影响?我想谈三个要点。第一,《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体系的杰出体现,也是后世诗歌体系的基础。众所周知,《诗经》的基本体式是四言律诗,但《诗经》不仅是四言律诗,还有三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八字律诗和三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八字律诗。可以说,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基本上是从二字体到四字体,从五字体到七字体,乃至后来的词、歌。但上述句式都存在于《诗经》中,为诗歌在体系和句式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诗经》还形成了中国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即押韵。从韵脚的排列来看,后世的诗主要以两句押韵,即两句或四句押韵,有时也有一两句,第三句留白,第四句再押韵。如李白的“床脚一线明,岂有已霜?;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再次下沉,我突然想到了家”。“光”和“霜”押韵,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故乡”押韵。有些诗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王之涣的诗,“山遮白日,黄河人流。但是你只要上一层楼梯,就可以开阔三百英里的视野。《山遮白日》中的“金”字不押韵,而“流”和“上一层楼”押韵。中国古代的诗歌,有的是双韵,有的是一三韵,有的是全韵。在很多情况下,它与两个句子押韵。《诗经》基本就是这样的押韵方式。像“关关落鸽,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一、二、四韵。因此,中国古代诗歌的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可见一斑。不同的是,《诗经》的韵脚不是形成的,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自然的。所以我没有像后世的诗一样,在《诗经》里讲平的问题。后人的诗是平仄的,平仄应该在每首诗和其他相对的诗中错开。《诗经》的一些作品甚至汉代的作品其实都是符合平仄的,只是没有硬性规定,所以《诗经》的时代是一个比较自然的时代,但确实是后世诗歌节奏的最早体现。第二点是古诗词的艺术表现。说到艺术表现,从《诗经》来说,就是一个与风、雅、赞有关的赋、比、荣的问题。中学老师都讲过赋、比、兴,不想多说,只想说这是《诗经》中和风、雅、颂的相对表达。《雅颂》讲的是《诗经》的分类,《傅比兴》讲的是诗歌的表现形式。傅必兴是一种表现手段。对于傅必兴的具体含义,有多种解释。在这里,我想引用朱的一句话。所谓赋,就是“敷事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直接的叙述和描写;比较就是比喻,就是把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比较。这就是朱所说的“举一反三”;所谓兴,朱说“先说别的事以激言”,意思是写诗要从别的事做起;傅,是记叙文问题,不举例。关于比较和比喻,《诗经》里也有一些比喻,比如“鼠”、“鼠”,都是用鼠来形容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更多的比喻在句子里,比如说一个女生皮肤很好,叫“皮肤像果冻”。兴是诗的开始。比如《姚涛》,“天天桃花,烧其华。儿子回国,应该在家。”这首诗的开头写的是春天的美好,会让人想起少女的美好,以及这首诗背后所写的热闹气氛。这就是“兴”的手法。《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方式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后世诗歌的表现手法虽然丰富,但都可以用所谓的赋、比、兴来概括。第三,我想谈谈传统。中国的诗歌可以被描述为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人们把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归于《诗经》。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民生活不公的指责,在《诗经》的“国风”里,在“雅”、“雅”里,都有。这种对人对社会的关注,是中国诗歌的主流。这种主流的开端是《诗经》。我觉得,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诗经》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也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诗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