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文件目录

国外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

摘要:由于股权结构的相对或绝对集中、参与者的多重角色和利他主义,家族企业的治理与一般公司有很大不同。研究者在认识到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特殊性的同时,探讨了其构成要素,分析了其治理机制。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框架逐步建立之后,针对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绩效比较,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开始兴起。本文主要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构成要素、治理机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外关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论文关键词: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绩效

主流经济学对公司治理的研究是以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为基础,来解释如何通过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来保护股东的利益。这些研究大多基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利益冲突的分析视角,构成了公司治理研究的主流范式。但事实是,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大量企业都是由大股东控制的,大部分都是家族拥有和控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除了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之外,还有一种基于家族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1]。

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美国学者沃德(1998)指出,治理实践有效的家族企业更容易进行战略规划和接班人规划。一般来说,这样的企业成长更快,持续时间更长[2]。在现有的家族企业文献中,许多国外学者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家族企业。研究者在认识到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特殊性的同时,探讨了其构成要素,分析了其治理机制。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框架逐步建立之后,针对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绩效比较,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开始兴起。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构成要素、治理机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一般认为,家族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家族企业的本质特征。家族成员拥有企业全部或大部分股份,掌握重大经营决策权,企业管理体系与家族关系体系相互融合。由于其相对或绝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参与者的多重角色和利他行为特征[3],家族企业的治理与传统的公司治理有很大的不同,凸显了家族治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亲属关系、家族信任、亲权和利他主义。因此,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除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外,还包括家族内部的治理、家族成员与企业的关系、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的关系,即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包括正式契约治理和非正式关系治理[4]。

由于家庭和企业的目标不同,一方面,家庭看重感情,以成员为中心,通常会抵制改变。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企业想继续生存和发展,企业系统必须采取相反的态度——完成任务,关注外部环境并试图利用变化[5](P6)。因此,“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设计必须通过保证企业的成长性和连续性,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维护家族股东的长远利益。”这意味着家庭和企业都需要治理”[6](P363)。

二,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要素

学术界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是从董事会开始的,讨论董事会的职能、规模和构成,强调非家族成员和外部董事在家族企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7][8],却忽视了治理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如家族及其相应的组织和高管团队在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家族企业的优势和成功取决于治理结构中各方的协调与合作,所以更广阔的视角(或系统的视角)更适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

Neubauer和Rank (1998)是最早从系统角度探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学者。他们将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为指挥和控制企业并对其负责的系统,认为家族公司治理结构的要素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家族及其相应的组织、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团队[2]。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家族企业还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家族治理问题较少;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成员的增加,对家族的发展目标、策略、利益分配都会有意见分歧。这时候就要从规范家族关系入手,通过家族的治理来规范家族在企业中的作用,增强其组织承诺,通过达成谅解的原则和规则来协调家族与企业的关系,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延续。家族治理主要包括家族制度,如家族或家族协议、家族章程和家族机构,如家族会议、家族理事会等家族机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包括家族企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及其在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如家族与董事会的关系、不同利益相关者与董事会的动态关系、家族与经营者的关系以及家族、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多重关系。佩尔扎指出,家族企业可以通过董事会、咨询委员会、家族理事会、家族聚会、年度股东大会和高级管理团队的适当贡献来加强公司治理的作用[9](P148)。

第三,治理机制

研究者普遍认为,适用于上市公司的有效治理结构不能直接移植到家族企业。由于股权集中和直接管理控制,家族成员使命感强,追求长远目标,善于自我分析,能及时适应重大变化,更具创造力。传统的公司治理往往侧重于建立边界和界定决策权的分配。相反,家族企业治理更注重在体系内建立卓有成效的、程序化的工作。我们分别从控制机制和信任机制来解释。

(一)家族控制治理机制

家族企业主要由集中股权控制,将家族成员和亲信安排在关键岗位,泛家族化,表现出节俭、特殊主义和人格化权威的倾向和特点[10]。鉴于家族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身份的融合,风险和机会的承担者是同一主体,有利于克服传统委托代理模型中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高的困境。这种利益联盟可能会因为众多家族的参与而被削弱,但与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分离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集中所有权赋予了所有者监督管理者的动力,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11]。此外,为了确保资本得到最充分和有效的配置,家族企业往往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成本。Gallo,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营业费用显著低于非家族企业,这可能是由于家族企业的R&D费用、广告费用和咨询费用较少[12]。

家族企业往往依靠家族权威和内部忠诚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在典型的家族企业中,决策权掌握在一家之主手中。家族企业有尊重权威的传统,权威代替协调,容易获得下属部门对企业决策目标的认同和积极配合,减少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决策中的矛盾和摩擦。韦伯认为法律权威有三种形式,即传统权威、魅力权威和法律权威[13]。传统权威来自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其本质是服从;魅力权威建立在非凡的人格、英雄主义和创业奇迹之上,其本质是钦佩;法定权威是建立在相信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合法性基础上的,其本质是合理性。家族权威多基于尊重和忠诚,而非理性,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是人格化的权威使家族能够将其愿景融入企业[14]。

随着家族企业的经营权传递给下一代,上一代父母的权威也被赋予了下一代接班人,但与上一代父母相比,下一代接班人的绝对权威往往被降低,这也是家族企业第二代或第三代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根本原因。

(二)信任治理机制

福山认为,“所谓信任,是基于共同体成员所拥有的规范和属于那个共同体的个人的角色,对共同体中成员之间正常、诚实、合作行为的期望”[15]。

(第35页).由于家族企业一方面体现了企业自身必须追求的经济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信任作为一种经济伦理,对家族企业的内部组织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协调、企业内部合作和适应性组织的出现,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它是等级治理的替代品,是贸易伙伴之间的粘合剂。如果交易双方有足够程度的信任,即使正式合同不完备,交易对手有机会投机,交易也可以继续,因为交易者相信对方不会投机,即使他们有机会[16]。Steiner (2001)指出,基于信任的治理机制是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他的主要观点有:一些家族企业基本依靠信任治理机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优势资源;在家族企业发展的早期,信任是其治理结构的显著特征;随着企业的演进,信任继续是一种治理机制,但其效率取决于对这种治理机制的投入;家族企业的发展会因为没有引入适合发展阶段的新的治理机制而受到影响;家族企业初创阶段形成的行为模式可能会融入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导致企业难以引入新的治理机制,如正式的契约治理;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参与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决定了治理结构的表现形式[17]。

如何保持信任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Sundaramurthy,2008)借鉴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关于信任的研究成果,结合家族企业的实践,认为家族企业初创阶段的人际信任应该通过结构和过程不断加强和改善。根据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她将信任分为三种类型:人际信任、能力信任和制度信任,并指出这些特征为人际信任提供了认知和情感基础,因为家族成员是建立在亲属关系、熟悉和相似基础上的,家族企业在初始阶段具有高度的人际信任。随着家族企业的壮大,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散在家族成员之间,一些家族成员也脱离了日常经营。那些不参与日常管理的家族成员更倾向于信任有能力的人来经营企业。此时向外部有经验有见识的人开放,有利于增强能力信任;随着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适用于家族和企业的透明、持续的法规有利于增强制度信任;另外,当家族企业中有不止一代人时,高质量的沟通和交流是促进人际信任的要素[18]。

第四,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相关研究最终在于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近十年来,基于微观企业的大样本数据,出现了一些关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比较了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不同的结构特征和相应的企业绩效。耶斯基维卡和克莱恩(Jaskiewicz & amp;Klein,2005)对55篇关于家族企业绩效的文章(其中14个样本为未上市家族企业,41个样本为公开上市家族企业)进行了分析。表明46%的研究认为家族企业的绩效高于非家族企业,20%的研究认为两者没有区别,只有8%的研究认为家族企业低于非家族企业。学者们普遍认为,决定家族企业绩效的因素主要是行业、企业特征、治理结构和管理特征(尤其是初创企业企业家的个人特征)。现有文献主要从家族所有权、管理和控制的角度分析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家族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从家族或企业目标、家族关系和家族资源或家族资本等维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他们分别运用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转移理论,提出家族中的某些因素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是家族企业的独特资源。这些因素形成了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绩效,而其他因素则会增加代理成本,损害企业绩效。值得一提的是米勒&莱布里多尼-米勒(Miller & ampLeBreton-Miller,2006)发展了一个整合代理理论、管家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模型,解释了家族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他们从家族所有权和控制权、家族管理、家族成员参与和代际传承四个维度考察了家族治理,这四个维度会分别影响代理成本和责任态度,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绩效[20]。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关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可以说这个问题悬而未决。有学者指出,目前学术界对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和绩效的研究存在差异并不一定成立,这可能是由于对家族企业的定义不同造成的。再者,样本的选取也是个问题,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是非上市或者中小型家族企业。最后,绩效的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用收益率、托宾Q和生产率作为指标来描述企业绩效,它们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收益率主要反映现有的经营成果,托宾Q主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而生产率则反映生产中所有投入的产出效率。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了近年来的一些实证研究。虽然研究人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一些问题的知识。首先,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家族企业的绩效不逊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甚至高于它们。家族企业的良好绩效取决于耐心的金融资本、审时度势的决策机制和恰当的市场定位。其次,企业家参与企业管理对家族企业绩效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他们的后代却没有。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充满创业天赋的,他们的后代往往会陷入管理的战壕。再次,无限制的家族介入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已经走出创业阶段的企业。最后,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和西欧,家族所有制可以提高企业绩效,而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如东亚,家族控股股东往往会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从而损害企业价值。

动词 (verb的缩写)简评及未来研究方向

纵观国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有研究,笔者认为,第一,家族或家族关系体系使得家族企业比一般企业组织更加复杂,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群体,从夫妻店到跨国集团,既有新成立的家庭小作坊,也有世代传承的百年老店。这些因素使得以往基于分散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理论不适合直接移植来分析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其次,文献综述表明,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正随着研究的推进而不断深化,从关注单一的治理主体、突出董事会在家族企业中的作用,到强调互动、整合的治理体系。最后,从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研究缺乏可比性。首先,治理结构包括多重角色。在讨论治理结构和绩效时,很难孤立某个因素。第二,对绩效的不同定义进一步限制了实证研究结果的可比性。第三,治理实践和绩效衡量随着不同的行业、企业规模和法律环境而变化。

国外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主要贡献有:

它弥补了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在家族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上的空白;本文突出了治理结构在家族企业绩效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不仅运用了委托代理理论,还吸收了其他相关学科——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如战略管理、管家理论、正式契约治理和非正式关系治理、社会网络理论以及文化和制度环境分析等。但不足之处在于相关研究成果仍然零散,没有领先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广泛的研究课题。此外,研究人员可以在未来对以下问题进行扩展:

第一,治理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企业之间。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单个企业,家族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企业集团之间的治理结构、企业网络对绩效的影响等,都没有涉及。这种治理结构也非常值得研究。

第二,虽然基于不同样本的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但代表了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相关研究的趋势。治理结构和家族参与的进一步完善将提高实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此外,基于大样本的跨地区、全国比较研究,有利于将外部市场、经济制度、文化等范畴纳入研究框架。

再次,现有的研究大多从市场价值和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但企业的绩效并不局限于此。许多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目标是多样化的,如为家族成员提供工作机会;为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家族声誉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如果不考虑企业的目标,对企业绩效的分析是不恰当的。如何全面多维地考察家族企业的绩效,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本身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治理结构的性质和效率还需要时间来给出明确的答案。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中国学术论文网为您撰写学术论文,专业诚信!详情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参加考试,贡献力量

[ 1 ]Khan,H. A.《亚洲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R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工作文件,1999。

[2]纽鲍尔,F. F. & amp兰克,A. G,《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约翰l .沃德教授的前言,1998,纽约:路特雷奇出版社。

[ 3 ]舒尔茨,W. S .,卢巴特金,M. H .中国民营家族企业董事所有权分散的代理后果研究[ J ].管理学院学报,2003,46 (2)。

[4]穆斯塔卡利奥,硕士,奥蒂奥,e .,& amp张,等.家族企业中的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 J ].家族企业评论,2003,15 (3)。

[5]兰德尔·S·卡洛克,约翰·沃德。家族企业战略计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6]伊万·兰斯伯格。家族企业是可持续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沃德,J. L .有外部董事的活跃董事会与家族企业[ J ].家族企业评论,1988,1 (3)。

[ 8 ]施瓦茨,文学硕士。《董事会和家族企业之外:另一种视角》[ J ].家族企业评论,1991,4 (3)。

[9]恩那斯·托杰·佩尔扎。家族企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卡尼,m .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与竞争优势[ J ].创业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施莱弗,A & amp《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J ].金融杂志。1997, 52.

盖洛,硕士,Tap ies,J. & amp[1]张志勇,王晓东.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比较:财务逻辑与个人偏好[ J ].家族企业评论,2004,17 (4)。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蔡卓妍,J. H .,克里斯曼,J. J .,& amp夏尔马。p .用行为定义家族企业[ J ].创业理论与实践,1999,23 (4)。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和繁荣的创造[M]。内蒙古:方圆出版社,1998。

波普。l .,& amp曾格。正式契约和关系治理是替代还是补充?战略管理杂志,2002,23。

[ 17 ]施泰尔,l .家族企业,多元治理形式,以及信任的演变作用[ J ].家族企业评论,2001,14 (4)。

Sundaramurthy。保持家族企业内部的信任[ J ]。家族企业评论,2008,21 (1)。

贾斯凯维奇,P. & amp家庭影响与绩效——理论概念与实证结果[ R ].在2005年FERC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20]米勒,d .勒·布雷顿-米勒,I .家族治理与企业绩效:代理、管理和能力[ J ].家族企业评论,2006,19 (1)。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