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详细介绍
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创建于文革后改革开放之初(1980)。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设有国际金融专业的高校,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同行中为数不多的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机构,较早被授予硕士学位。这主要应归功于以彭清源教授、陈嘉盛教授、王春山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本学科一直是我校和辽宁省重点学科,也是辽宁大学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成为国内同行中学科特色鲜明、学术声音较大、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点之一。
是我国恢复学位制度以来,辽宁大学(1996)第三个获得国际金融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性新阶段。这主要得益于以白钦先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的辛勤工作和顽强拼搏,逐步形成了本学科鲜明的学术特色和风格,得到了全国同行的普遍认可。以白钦先教授被聘为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专业评议组成员为标志,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目前,辽宁大学金融学科拥有金融学、政策性金融、金融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金融学、国际金融学、政策性金融、金融工程、保险学2个学科5个大金融学科,均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国家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是金融学十大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在全国12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数百个金融学本科专业和28个金融学授权博士学位。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并不多见,也是全国同行中具有学术特色和鲜明风格的金融学科之一。
白钦先教授是辽宁大学金融学学科的首席学术带头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也是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知名资深经济金融学者。在比较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和基于金融资源理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大领域具有开拓性研究,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260余篇,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社科重点项目6项,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咨询和建议活动。多次获奖,部分被中央有关重大决议采纳,做出了突出的社会贡献。
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该学科已形成以我国著名资深金融经济学家、国务院第四届、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评议组成员教授为首席学术带头人,以何、、曲、等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以我国著名银行家、金融学者景学成、盛松成(兼职)为领衔和辅助,各有所长和特色。
截至目前,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生70余人,在研博士生48人,博士后6人。本学科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所有教师都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和前景良好的年轻新秀不断涌现,预示着本学科发展前景广阔。
二、学科研究方向
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该学科逐步形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制度比较、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法律金融理论与实践五个研究方向,并在前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居全国前列。这五个研究方向的共同特点是:办学理念先进,哲学和人文关怀深厚,方向明确而持续,富有时代特色和创新性,成果丰硕,社会贡献巨大,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1)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方向是我校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是国家软科学项目的原创性成果,具有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梯队老中青结合,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不断涌现。
(2)“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务”方向也是本学科的一个独特创新领域。始于80年代,90年代发展迅速,理论研究先进,相关建议被“中央全会”决议采纳。科研成果得到了权威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肯定,并由国务院总理、国家开发银行副总理正式授牌,形成了研究梯队和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奖项。
(3)“金融制度比较”方向是我校金融学科最早、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以下特色:“方向明确,连续30年”;形成稳定的研究梯队、系列项目和成果奖;“突出创新,国家级奖项”和“学术影响力广”。
(4)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建设的基础领域“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方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国家中央金融机构输送了大量短期本科和研究生国际金融专业人才。该方向历史悠久,人才丰富,颇具影响力,获得了新形势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法律与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方向,是金融与法律相结合的全新研究方向。该方向的研究领域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和专著。梯队业务素质高,主持国家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文章多篇,科研推动办学理念转变,努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第三,科学研究
本学科始终坚持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为改革开放服务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原则。仅近十年就主持国家社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部级项目61项,出版专著70余部。在国家级期刊和CSSCI检索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突出的代表成果有:(1)白钦先教授撰写的学术专著《比较银行学》科学确立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结构模式、业务分工、监督管理、运行机制、运行环境、整体效应等9个金融相关要素的理论框架。(2)白钦先教授的学术专著《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获1996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白钦先教授主编的《中国金融大辞典》等《政策性金融卷》获199年国家“五个1工程”二等奖。还有多篇学术文章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3)国家软科学项目《21世纪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引论》和《新资源理论》两部专著,提出了金融资源理论,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被国内权威专家评审组认定为“重大突破”,是“具有原创性理论贡献和战略政策含义的优秀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它与中央的科学发展观保持了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并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4)何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利用外资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对策研究”也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在结题中被评为优秀。(5)《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其创新之处显著,为开发性金融理论的建立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200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第四,人才培养
30年来,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坚持和坚守教学科研为国家金融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服务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在我们培养的博士生中,有不少毕业生成为了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高中级管理干部、副校长、助理校长和国内高校的院领导或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本学科老一辈学术梯队培养的优秀研究生,有、刘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何(全国优秀教师)、何琦(全国优秀教师)。第二代学术梯队培养的优秀人才有张莉(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志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牧(第二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德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邢燕(乔治·华盛顿大学房地产主任)、裴光(中国保监会主任)、戴士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在高级金融人才培养中,我们始终遵循教书育人、导师全责、科研活动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原则。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导师的研究项目和活动,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促进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博士生许、常海忠参与导师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虚拟经济与金融虚拟性研究”,分别选择“金融虚拟性研究”和“金融虚拟性的演变及正负功能研究”作为博士论文。两篇论文均被评为我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根据这两篇论文撰写的两部学术专著被评为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市分行和辽宁省金融学会。再如,金融学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在被评为我校优秀论文的基础上,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占辽宁大学近十年省级优秀博士论文数量的2/3。分别是丁志杰的金融安全理论、姚勇的金融组织演化与金融发展、戴士弘的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的贸易平衡、常海忠的金融虚拟性演化及正负功能研究。
动词 (verb的缩写)社会服务和影响
本学科在服务和引领社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如(1)白钦先教授在本学科中提出的基于金融资源理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原创性,在我国金融界有着广泛的影响。《金融时报》在头版刊登,用理论版和编者按发表长文,两次发评论员文章,与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保持了高度协调和一致,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2)1993年,白钦先教授向中央提出“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构建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被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决议通过,奠定了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3)白教授关于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改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全会决议通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4)程维教授、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发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为开发性金融理论的建立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本学科将全面实施“注重名(以名师、大师为主)、专(以更鲜明的学术特色为主)、优(以更好的学术优势为主)的内涵式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传统优势领域(国际金融),继续着力发展三大优势领域,探索发展新兴领域,从物质与精神、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积蓄力量,优化引进人才的物质吸引力,同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