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蕃志》详细资料收集
本书成书于宋理宗宝卿元年(1225),分为上下两卷。它记录了东方的日本、东非的索马里、北非的摩洛哥和西方的地中海东岸国家的土特产,以及中国沿海到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和航行时间。
基本介绍书名:诸繁峙作者:赵出版时间:1225(完成时间)类型:海外地理卷:第一、二卷相关书籍:诸繁峙等作者简介校勘、编纂前后、内容、出版、翻译、方志卷号、方志卷号、撰写、作者简介作者赵(1170)4月12 ~ 123655 从宋宁宗嘉定末(1208 ~ 1224)到宋理宗宝卿初(1225 ~ 1227),他初任泉州船公司时,就“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异域地图”,“打听贾胡,以列其国名,道其风俗丈夫之实情。 编书前后,被编成一本书。本书成书于宋理宗宝卿元年(1225),分为上下两卷。它记录了东方的日本、东非的索马里、北非的摩洛哥和西方的地中海东岸国家的土特产,以及中国沿海到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和航行时间。其中记住了“王与官民皆物。“马霞没有佛名。第七天剪头发剪指甲,年初一月斋戒念经。一日五次”,“唐永辉之后,屡来朝贡。王盆未改前,称白食。奶奶拉出来后,就叫黑粮。”关于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的情况,他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商人说他们很贪婪。侨居春南,财轻乐善好施。他们有西方的风俗习惯,埋在城东南角,是为了掩盖胡贾的遗骨。”该书内容丰富,其中海外各国的风土人情多是从周到费的《答岭外之辈》中搜集而来,也有部分材料是从海外商人的调查中获得的。虽然有一些错误,但仍是研究宋代海上交通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文献。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关系史有一定价值。该书原本失传,本版由《永乐大典》编撰。它已被翻译成英语和德语。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冯·《诸梵志校勘》。《诸蕃志》的内容写于宋理宗宝卿元年(1225),分上下两卷。第一册记载了海外各国的风土人情,第二册记载了海外各国的物产资源。为了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献。记载了东起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地中海东岸各国的土特产,记载了中国沿海到海外各国的里程和所需日月,内容丰富具体。在这本书里,海外各国的风土人情大多记录在周曲飞的《答岭外之辈》里,而各国的物产资源则多为外商采访。虽然难免有错误,但就史料价值而言,仍是描述古代中外交通的佳作,常被后世史家引用。该刊原书失传已久,此本系《永乐大典》第4262卷“范”韵编。旧刻本包括《致大海的信》和《学习天津》原版。挚友冯著有《诸梵志注》,并对该书作了详细考证。20世纪初,《诸梵志》被翻译成外文。翻译1。《朱梵志》有一个由德国汉学家夏德和美国汉学家柔克义在1911合作翻译的英文版本。2.法国汉学家费朗曾在《古苏门答腊考》一书中将朱梵志《三佛齐国》全文翻译成法文。在卷上,《志国》记述了占城、镇拉、佟彬龙、邓六妹、蒲甘、三佛齐、丹马岭、灵隐寺、佛罗锅、新托、谏壁、蓝五里、西兰、苏基丹、南皮、九林。胡查拉果、* * *、朱、彭果、南尼华洛果、大、大、马、比帕、铁巴果、李中果、翁满果、白达果、吉孜尼果、胡思力果、木兰皮果、朱根托果。其中,斯卡里诺的章节描述了西西里岛的地理和岛上的活火山。这是中国古典书籍中最早描述意大利西西里岛和埃特纳火山的书籍。第一册记述了脑、乳香、没药、血瘀、金、杜蒲尔香、苏合香油、安息香、甜槠花、玫瑰水、沉香、节令香、黄熟香、生香、檀香、丁香、肉豆蔻、降香、麝香木、波罗蜜、槟榔等。宋代的赵写了关于你的侧后方。然而,根据宋代宗谱,他被称为胡的曾孙,安康县的曾孙,殷鲁博士的软孙,仁慈之子。他出身于袁氏家族,远离太宗八世。这本书是他提到福建路的时候写的,福建路在宋代就已经南渡了,所有的洋人都只熟悉市场,所以他说的都是海和国。《宋史·外国传》引之。查一下它的叙述事件,年代都一样。而宋史则是事迹详,风俗物产略,而这是风俗物产详,事迹略。盖一本史传和一本杂志,各有适可而止,不要以偏概全。在列出的国家中,佟彬龙的历史是佟彬龙,刘邓眉的历史是刘丹眉,阿波拉巴的历史是阿波拉巴,马邑的历史是墨夷。目标语言中没有确定的词。龙,龙,三音连。邓、丹、蒲、蒲、马、莫,双音转。由于呼吁的严重性,文中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没有理由去查它的对错,今天依然如此。而南宋临安这个僻静之地,海道相连,靠近东南。志在载大秦天竺之国,貌似是跨西域,不必亲自见人。但在《书屋元规》中,唐朝的明教被称为大秦寺,历史上记载的广州海东就是它的同类。另据透露,《佛国物语》载陆至天竺,船归金。知道这两个国家都可以转向大海,你在福州看它的市场很舒服。但是书上有记载,所有的信息都得到了。它的叙述要详细,要有核心,这才是恰当的,这是史家的基础。作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诸蕃志》在19世纪末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德国汉学家弗里德里希思(1845-1927)最先对这本书表现出兴趣。夏德于1870年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先后在厦、沪、镇、渝海关工作,直至1897年辞职回国。在华期间,致力于研究中外交通史和中国古代史,著有《中国与罗马东方》(朱节译,更名为《大秦全集》,商务印书馆1964版)、《中国古代海上交通》、《外国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等多部著作。因为他的杰出成就,在1886-1887年被选为皇家亚洲文学协会华北分会会长。皇家亚洲语言学会成立于1823,总部设在伦敦,之后在亚洲各地成立了分会。中国分公司(位于上海)成立于1858,从1951开始运营。是中国近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汉学研究机构,其会长大部分时间都在。另一个可以说明他学术影响力的事实是,1901年,哥大创办了第一个汉学讲座,也就是次年夏德被聘为首任教授。夏德在哥大工作了十五年,期间出版了一部影响广泛的《中国周朝末年前古代史》,并在1917离开美国回国前参与了胡适的博士论文答辩。夏德在1890左右开始翻译《诸梵志》,但由于种种原因,翻译了几段就停止了。美国外交官WilliamWoodvilleRockhill(1854-1914)在夏德之后开始对竹筒饭产生兴趣。柔克义于1884年来华,长期在华任职,并于1905年至1909年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在华期间,他首先对中国的边疆地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两次独自进藏,出版了《喇嘛的国度》和《蒙藏游记》,极大地增加了西方读者对蒙藏的了解。进入20世纪后,研究兴趣逐渐转向中外关系,先后发表了《15世纪至1895年中朝交通》、《中国朝廷外交概论》等著作。1900年,他还将《红鲁克的东方之旅》从拉丁文翻译成英文。13世纪,法国人鲁布鲁克被路易九世派往中国,留下了中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珍贵记录。13世纪也出现了竹筒纸。是当时中国人对外国的认识,其价值可想而知。柔克义把它翻译成英语是很自然的。1904年,当夏德听说柔克义想把《朱梵志》翻译成英文时,他立即与他取得了联系,于是两位伟大的汉学家携手开始了翻译工作。《诸梵志》并不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但翻译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主要原因是两个人都不能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谢德想教书,而柔克义作为驻华大使有很多公务要处理。1909后调任美国驻俄大使,学术研究只能在业余时间做。从他们的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合作模式是这样的:谢德先翻译一个初稿,然后送到柔克义修改和注释,最后柔克义写一个介绍。翻译这本书很难,但写笔记和引言更需要技巧。在引言中,柔克义回顾了从古代到12世纪的中外关系史,其中不仅引用了中国的官方史料,还使用了大量来自古希腊、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的文献。这种坚实的文学努力也反映在注释中。柔克义在解释《诸梵志》中出现的国家和文章时,将中国文学与德、法、英文学相比较,互相发明。在这项工作中,夏德也给予了积极的帮助。来中国之前,夏德曾在德国多所著名大学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比较文学是德国人最擅长的学术研究方法。如此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完成后,出版就成了问题。柔克义和夏德希望这本书能够以双语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尤其是专家,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判断和检验他们的翻译和注释是否正确。然而,当时美国没有一家出版社能够印刷汉字,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寻找出路。作为驻俄大使,柔克义终于找到了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的印刷厂,这本书是1911年9月份印刷的。此后不久,柔克义离开俄国,出任美国驻土大使。为了让西方读者更清楚地理解这本书,出版时对书名做了一些改动。它的英文名是chau ju-Kua:hiswonchecheneseandabradeeeinthewelfhandtthirteenthentries,书名为Chu-fan-chi(“赵:他关于12、13世纪中国与阿拉伯贸易的著作,名为《番志”)。两位汉学家对这样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的读者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以为最多只会在汉学研究的小圈子里产生一些影响,结果却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1912 12《纽约时报》周末书评版用了近一页的篇幅介绍这本书的内容,给了两位译者极高的评价。文章在谈到柔克义时指出,“他是凭借专业能力而不是政治背景被任命为驻外大使的,这在国务院历史上可以算是第一次”。这里明显有嘲讽的味道,但仅限于美国政治。对于柔克义来说,他完全符合古人的标准,即学习是做官的最好方法,学习是做官的最好方法。这本集翻译和研究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出版后,迅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公元1930年,中外关系史著名学者冯·在校勘《诸范志》时,大量吸收了该书的成果,他在序言中说:“元代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斯和美国学者W·W·洛克希尔曾将其编译为注释,并...借鉴西方,注释丰富。那些标注译注,或录其全部文字,或摘录其语录,偶尔自创译文,但对本书用词有所改动或补充的,不标注译注,因怕偷美,怕出错,不愿别人担责,统计译注占56%,其余采用近20年来各种学者研究成果,偶尔自创新语录,但不多。所谓“近二十年来各种学者的考证成果”,主要是指研究南海历史地理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诸番志》的原始记录描述了罗国的一种野生动物:“动物的名字像蜡一样,它像骆驼一样大,颜色是黄色的,前脚五英尺高,后脚三英尺低,脖子向上,皮肤一英寸厚。"随后的注释如下:"在翻译中,根据长颈鹿的波斯语名zurnapa,阿拉比的名zarafa,英亚盛兰的文章亚丁的名麒麟,盖索马里的吉里的反音,以及兴茶圣兰的文章梅卡的名祖拉法,同一名蜡的翻译不同。见《西域南海史地考证续》第127-131页,最古老的著作记载于《博物志续》卷十,记载“驼牛,皮如豹,无峰,颈长九尺,高十余尺”。这是伯希和发现的。“这种野兽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长颈鹿。在《诸番志》中,记载了一个“一千多里之城”的国家,冯写道:“译注,此茶盖沙为贾布尔萨、贾比尔索、贾博尔索之城,是西方阿拉比人的故事,《三才图》中有周日茶盖沙人的图。伯希和说茶覆沙,古滇论录,卷末录岛。见《远东法语学校学报》第九卷,第663页。“伯希和是冯在法国留学时的老师。他在“四世同堂”研究方面的许多重要成果被冯·陆续翻译成中文,部分成果被收入《南海西域史地考证》第四版。除法语外,冯还通晓英语、梵语、蒙古语、吐火罗语等多种语言,是民国时期中外交通史的权威专家。解放后,他的著作不断再版,其中《朱梵志注释》有中华书局新版1956。中外关系史是一个非常难的研究领域,需要掌握中文和多种外语。在、之前,我国古代学者李、等也对《诸梵志》进行了注释。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只能在中国文学上做文章,难以深入。近代以来,德、美、法等国学者的参与,极大地彰显了外国文献的佐证作用,弥补了中国学者的不足。冯的贡献不在于发掘了更多的新材料,而在于利用自己非凡的中外文能力,吸收和融合了前人的成果,与时俱进,使《诸梵志》的注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正是在他的手中,这个跨国项目取得了完美的结局。顾《日之录》卷十九《著书之难》说:“宋人所书,如司马文公的《资》、马圭的《资》、《文学通考》等,皆倾注其一生,故为后世不可或缺之书。而且有些是有缺陷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后人的书越漏越快,传得越少。所以,太容易把它们当成书了,急于求名。“你说得完全正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书根本就需要很多国家和人的合作。地球是一个村庄,有很多事情需要组成互助小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