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谁?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合称,始于明代的毛坤《唐宋八大家笔记》。

韩愈(768 ~ 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还字。河南(今孟县)昌黎人,祖籍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汉吏部。谥号“文”,又名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亲钟卿是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由我哥哥韩晖抚养长大。后来,他随韩国人协会被贬到广东。哥哥去世后,我和嫂子郑回到了合阳。后来迁到宣城。他7岁读书,13岁能写字。他师从独孤姬和梁肃,研究古训。20岁去长安考进士,第三次考砸了。25岁考上国子监,三试未中。他去汴州靳东和徐州张建峰担任幕府,然后去首都当医生。36岁时,他被任命为御史,因写了一封关于旱灾和饥饿的信,要求减免徭役税,指责政府的失败,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利用王集团进行变法,但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被赦免,回到北方,成为郭子的一名医生。他改河南令,转任员外郎,经过官至太子右庶子。因为与宦官和权贵的对抗,官方一直失意。50岁从裴度平定淮西武元吉叛乱,任行军司马,在藩镇推行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割据的主张。怀西平被任命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拒绝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竭力谏阻,故贬为潮州刺史。迁元州。回国后不久,李官至国子献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显要职位。时任兵部侍郎,镇王庭,谋反。他去了傅玄并获得了成功。在这个最后阶段,有更多的政治成功。纵观一生,韩愈在政治和文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主要的成就是文学。魏晋以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长期激烈斗争。由于柳宗元等人的倡导,最终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诗歌有独到的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韩愈的文集是由他的弟子韩力编纂的,另一部是由宋人编纂的。在现存的朝鲜古籍中,以南宋庆元魏怀忠主编的《昌黎先生文集》和《五百音变文集》为最佳,其中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宋人旧注,现有影印。南宋末年,、□的《昌黎先生文集》、《外集遗集》是继明代徐的《东雅堂》再版之后流传最广的版本。该书完整地记录了朱的考据,并摘抄了500条注释。廖的原刻本今天有影印。清代有两种单行诗注:顾的《昌黎先生诗注》和方世举的《韩昌黎诗年谱注》。钱仲连《韩昌黎诗年集释》是另一年的笔记集。宋代有方以清的《汉纪居正》和朱的《汉文考义》,清代有的《汉纪点刊》,王的《读汉纪义》,沈钦汉的《汉纪补注》和方成的《汉正》,还有徐震的《汉纪注》。韩愈生平事迹见于皇甫□《韩昌黎先生墓志铭》、《韩文公墓碑》和李敖《韩公行》等,是最原始的材料。朱对《唐书》的新旧版本也有详细的注释。纪年和年谱有几种,其中以宋洪兴祖的《子涵年谱》最为详细。秦方清的《年表考》是在弘普所有文章之后刻的。的《蛾类编集》、的《巢经巢集》和于的《杂编》等研究著作具有学术价值。赵翼《瓯北诗》中的相关部分、方的《》和林纾的《韩研究法》是诗歌批评的代表性著作。最著名的单篇论文是密友陈寅恪的《论韩愈》。

柳宗元(773 ~ 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粗细。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六合东。刘柳州,又名刘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是贞元九年(793)的进士。十四年,进入博学多才,吟诗作赋的历程。授予集贤堂权利人物。曾经调任蓝田县尉。不久,他返回朝鲜,在帝国担任监军。他与韩愈、刘禹锡同为宦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加入了主张革新的王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集团当权。柳宗元升任礼部外交大臣,与王等人合作,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遭到宦官、藩镇和保守官僚的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给春立亲王,即宪宗,改名叫雍正。9月,集团迫害王。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魏志毅、韩泰、陈建、韩晔、灵准、程颐也被贬为远司马,史称“八司马”。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在永州的九年里,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参观了这个州的风景名胜,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元和十年(815)春,召至京师。三月,出为柳州(今广西)刺史。六月,到了我的岗位,官位略有上升,但土地更加偏僻。他在这里兴利除弊,革新国家,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卒。当地居民哀悼他,并在罗池建了一座寺庙。现在柳州的留侯公园里有柳宗元墓。只有140首诗,都是贬谪后写的。前人对刘诗歌的评价,大多认为其继承了陶渊明的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魏并称“王、孟、魏、刘”。刘禹锡主编的《柳宗元文集》名为《河东先生文集》,宋初由木秀出版。《四库全书》所收宋《刘先生训诂集》共45卷,外卷2卷,新编外卷1卷,是现存最早的刘集。现存43卷,他集2卷,外集2卷,宋统宗、张敦义、潘加注的《先生文集》1卷,并有四辑影本,是目前最早的影印本。宋统宗说“新刊广百详”

《刘唐先生文集补》45卷,宋建洲刻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宋代魏怀中编注《刘先生文集》500条注音,共265,438+0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65,438+0卷,《龙城志》2卷,附录8卷,其中“四”

《库全书》善本葛原版影印本。宋代廖编注的《河东先生集》共45卷,外卷2卷,有补遗、附录等。,是宋代最后的注释。曾有宋唐本幽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明代蒋编《六合东集》四十五卷、五卷、遗注及附录,虽采用旧注,但多为蒋自注。有明三经刻本,四部的排印。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可参考韩愈《刘子厚墓志》、《唐书新旧列传》、《文安里刘先生年谱》(载《刘竹姬列传》五百篇,不包括《月牙堂丛书》)。现代著作,石《柳宗元年谱》(武汉大学学报,第1期,1957,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第3期,1974)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著作,张的《柳》是一部以翔实的材料为基础的关于柳宗元著作的大讨论,但它强调的是柳抑朝论。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生于冀州(今江西)吉水。天盛进士校勘官亭,因直言而知夷陵。李青时期,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政治改良,被诬为知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特使,兼政务。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进行了批判。石文中。他主张文章要“明道”,要实用,对宋初以来华丽而危险的文风表示不满,积极培养落后人士。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因其雄辩、委婉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体与其散文相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约优美,继承了南唐的缠绵之风。与宋祁合编《新唐书》,独立撰写《新五代史》。他还喜欢收集金石学,编为《史记集》,对宋代金石学影响很大。有欧阳文忠的收藏。

苏洵(1009 ~ 1066),北宋散文家。与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云,号劳权。梅州眉山(今四川)人。据说我27岁才读书。经过十几年的闭门苦读,我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任宗嘉元年(1056),引苏轼、苏辙至汴京,召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权术》、《论衡》、《计策》等作品,认为可以和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当时官员学者争相讲故事,文名因此兴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但他推说自己有病,拒不回信。嘉五年,任省校书郎秘书。后与襄城县令姚合撰《太常礼》。书写不久,他就去世了,被追授为光禄寺丞。

苏洵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旨是“说出当下的重要话语”,并“应用于当下”。在一些重要的议论文中,如《论衡》和《尚书》,他提出了一套政治革新的思想。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审时度势”、“定势”。他提倡“尊威”,加强吏治,打破庸懒之气,激励天下人的进取精神,振兴宋朝。由于苏洵对社会现实有较好的认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所以他的政论文章虽然难免有一些迂腐、偏颇的观点,但他的许多观点还是切中要害的。

曾巩说,苏洵“好说话,好打架”。苏洵的65,438+00本《权术》、《数策审敌》、《均势论》中的武将与军制、《商秘籍》、《敌制》、《商帝书》等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演义》中,他认为六

亡国有贿秦之弊。其实是对过去的嘲讽,指责宋朝的屈辱政策。对敌人的考察进一步揭示了这种买通敌人政策的实质是使人民残废。《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德和公信力的主张。《权利书》系统地研究了战略和战术问题。在《吉翔》中,他指出了吉翔不能攻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了避实就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疑兵、速战速决、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有不少精彩的篇章。在《送石北》中,他希望契丹友人石不畏强暴,轻敌而写,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叙了张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的故事》以物传情,歌颂了一种自力更生、刚正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说服力强。欧阳修称赞他“口才极好”,“上上下下,急进急出,必建于深而后止”(《霸州文安郡主簿苏军墓志铭》);曾巩还评论了他的文章《指物,用引子说事》和《忧不可乱,老大不可流》(《苏明云悼》),都比较中肯。艺术风格以气势磅礴、变化多端为主。有些文章还擅长曲折。在《疏密疏》中,苏洵也评价他的文章为“诗人之柔,诗人之朴质,孟韩之柔,动而固,孙吴之朴质”。他的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凝练隽永;但有时也能与人比肩,特别善于作出生动奇妙的比喻,如《钟兄福字纹说》,用风水作比喻,作出自然的文字描述,就是一例。

苏洵的论文也充满了精辟的见解。他反对浮华怪异的散文,主张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心悦诚服”,写“心里话”;主张文章要“为事而作”,“言必在当下”。他还讨论了不同风格的* * *和不同的写作方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评价各种杂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比如《商·欧阳内涵》第一本书,对孟子、韩愈、欧阳修的文章评论得很好。

苏洵写诗不多,但擅长写五首古诗,古朴苍劲。宋代诗人叶梦得评价他的诗“深刻而有味道,就像他们的散文一样”(《石林诗话》)。他的欧阳永树的《白兔》、《送山》、《晏殊》、《答两约》和《候吴》两首诗都是佳作,但总体成就远不如散文。

苏洵作品在宋代流行各种版本,大部分原本已失传。今有北宋《老苏先生文集》残卷。通俗读物有《四部曲集》、《影歌钞本》、《贾□集》卷15。(郭宇恒)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画家。字子瞻,名东坡居士,梅州眉山(今四川)人。苏洵。嘉佑进士宗申在位时,他曾是祖部的外交大臣。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谋洋职,在杭州任法官,知密州、徐州、湖州。后来因写诗“谤朝廷”被贬黄州。当时哲宗是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等地。,曾任礼部尚书。后来被贬到惠州、儋州。回北后第二年死于常州。南宋追文忠。与父兄同宗,合称“三苏”。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端的要求。王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豪放,文笔流畅。他的诗歌清新刚健,善于运用夸张的比喻,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几首诗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控诉统治者的奢靡骄横。文字豪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冰尘中秋》流传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师从李咏、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能独辟蹊径。笔端跌宕起伏,天真烂漫。蔡襄、黄庭坚、米芾也被称为“宋四家”。他会画竹子,会学文学,喜欢做奇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形似,与儿相邻”;他高度评价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作有《东坡七章》等。有一些存世的书,如《谢老师论文帖》《祭黄帝若干篇》《黄州寒食诗帖》等。画作有《枯树怪石》《竹石》等。

苏辙(1039-1112)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成都西南)人。字子游,号迎宾,旧。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又有“小苏”之称。仁宗(赵真)是嘉祐年间的一位学者。宗申(赵勇)当神的时候,王安石实行新法,他不便多谈。试试蔡确、韩震、张盾、吕惠卿等。,而你程,吏部尚书,是侍郎。后来照顾袁峰的大臣,迁居徐州(今河南省许昌市)。惠宗恢复了医生和官员的身份。卒死已定。苏辙和他的哥哥石一样,是文的隐士。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集解》、《孟子解》、《陇川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

曾巩(1019-1083)宋代散文家。子固出生于建昌军的南丰(今江西)。世人皆称南风先生。文名不多,欧阳修20岁以后才赏识他的文采。1057进了进士。黎平府司法参事、亭序整理等。通过历书传句到越州,知道齐、项等州,是相当成功的。元丰三年(1080)被召回,判三等。后来,他搬到历史博物馆编纂和崇拜中国书法家。病死在江宁府。他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积极追随欧阳修,以卓越的创作成就为北宋诗歌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擅长的是议论文和记叙文,论述和叙述透彻,作文严谨,文风朴实。《给欧阳舍的信》、《墨池集》和《杏花厅集》都是著名的散文。他还从事诗歌工作,诗风淳朴健康,七绝相当优秀。

王安石(1021-1086)的散文贴近社会、政治、生活的实际问题,直接为其政治斗争服务。答司马建议分析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辞,言简意赅,委婉坚定,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读《孟尝君传》,分析史实,驳斥孟尝君培养学者的传统观念,谈谈如何做一个“学者”。即使在像尚这样的文章中,作者的意图也不是要表达他的思想,而是要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在游记这种最雄辩有趣的文体中,王安石经常引入哲学主题。比如《宝蟾山之旅》中,将近一半的篇幅都在专门讨论这样一个理性问题:想要做任何超出常规境界的事情,都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拥有超强的意志。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王安石的散文多为议论文。他不太注意文章的气氛,在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对当前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所以他的散文一般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逻辑性,语言简练,朴实无华,构思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