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写一篇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论文?
探索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入手,从个体原因和环境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简要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建议从《中国法学年鉴》1994-2007 * * 13《全国人民法院刑事案件未成年人犯罪统计表》和《中国人口年鉴》历年全国分年龄、性别人口等统计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正面临14-17的未成年人高峰期。预计2008-2065,438+00年该年龄段人口每年保持在9000万以上。这个年龄组的人口基数大,犯罪率稳步上升。据估计,2009年少年犯人数将超过60,000人。为有效遏制或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那么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一)犯罪年龄低龄化根据有关部门的报告,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部分在15岁到17岁之间,但是现在12岁到13岁的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甚至最小的才10岁就已经犯罪了。(二)犯罪类型多样化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除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共同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外,还有组织卖淫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以及涉及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罪的贩毒案件。(3)犯罪方式是团伙化的。据相关数据显示,团伙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量的50%以上。如2006年,甘肃、安徽两省未成年人实施此类犯罪占54%,山东省为72.91%。团伙犯罪包括盗窃团伙、流氓团伙(打架团伙)、抢劫团伙。未成年人处于独特的心理年龄阶段,有明显的“从众”心理,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容易被团伙吸收利用。去年,一个37人的青少年犯罪团伙被破获。该团伙一年作案42起,杀害了两名无辜女孩。30多名受害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和精神伤害。有的孩子因为精神刺激无法上学,有的孩子终身残疾。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从个体因素来看,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独立、依赖,自觉、盲目地跟随性交。可以说我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不足。想脱离监护人独立行动,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像个“大人”,想向别人求教。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心理矛盾的状态,尤其是在形势不好的时候。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未成年人找到伴侣“解决问题”,然后结伙作案。据统计,31.1%的未成年人认为拥有朋友和伴侣是决定其性行为的标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未成年男女的情况比童年时期更成熟,但他们的感情世界还很脆弱,容易受外界刺激,变化很快。不成熟的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激情导致冲动行为。一个少年因为女友不同意继续和他谈恋爱而杀死了女友,从而走入了大墙。认知概念障碍。未成年人对市场的热情提升很快,能够明辨是非,对一些事情做出判断,但毕竟不成熟,在认知能力上往往表现出片面性和肤浅性。有些人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只相信自己和伴侣,而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尤其是受到周围不良朋友的引诱,以至于越走越远,越陷越深。(2)从社会和环境因素来看,1家庭的影响(1)单亲家庭。近年来,中国离婚率飙升,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使得孩子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足。缺乏父爱或母爱是青少年犯罪的第一诱因。天津社科院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显示,45%的人把幸福理解为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单亲家庭相对难以实现,从而导致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障碍。据山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介绍,辍学前,青少年家庭结构破碎,长期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其中,56人从小失去母亲或父亲,74人父母离异,28人父母双亡。可见,家庭结构的破裂对中小学生辍学走向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2)盲目溺爱,纵容家庭。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轻松讨厌工作,贪图享受,自私自利,霸道霸道的坏习惯。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说,“你知道什么方法绝对能让你的孩子不快乐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在父母的纵容和保护下,孩子为所欲为,欲望不断得到提升。一旦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向家庭外扩张,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3)高压家庭。有些家庭奉行棍棒改革,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在这种高压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正如有人形容棍棒教育是:一次打得胆战心惊,两次打得无声无息,三次打得硬骨头,四次打得功夫了得。可见,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就会残忍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4)贪婪的家庭。主要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致富的“有钱人”和“暴发户”。他们中的一些人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非正常消费,挥霍钱财,无视法律,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认为作案后花点钱就能全身而退。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未成年人在父母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无师自通、无法无天、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消费欲望膨胀。一旦家庭不能满足他们不合理的物质需求,他们就开始偷、抢,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5)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典型:重教轻教。父母是未成年人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他们最初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重要影响。著名教育学者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教育只是你在和孩子说话,教育孩子,教导孩子。你无时无刻不在教育你的孩子,即使你不在家。你怎么穿衣服,你怎么和别人说话,你怎么谈论别人,你怎么高兴和担心,你怎么对待你的敌人和朋友,你怎么笑,你怎么看报纸——所有这些对孩子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所以,在赌博的同时,教育孩子不要赌博,是教育失败的表现。2.学校教育的漏洞目前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很多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一些偏差。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于一些学校和班级把学生归为369,被归为“其他”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很大伤害,经常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此外,家长“从孩子身上获得成功”和“从女人身上获得成功”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不可避免,容易造成未成年人中途辍学甚至离家出走,从而逐渐滑向违法。二是重智育轻德育轻法制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法制教育,导致许多学生思想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家长盲目追求“高分”和与学校的“名次”,使孩子只知道学习课本,而忽视了“为人处世”之道,从而造成令人遗憾和痛惜的刑事案件。第三,对后进生和问题学生缺乏关心和帮助,批评多,鼓励和决心少。一些学校和老师甚至对这些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导致一些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在社会上无所事事,成为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家庭无法管的“三不管”对象,最终成为社会上的危险分子。此外,目前,法制教育尚未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规划体系。法制教育课程应该像中小学的数学、语文一样,每周开设一到两次,让法治理念一入学就根植于孩子的意识中。3.社会环境的影响今天,随着改革的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上蔓延,文化市场上色情、凶杀暴力书籍、音像制品泛滥,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一些没有经验、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某网站统计,未成年人崇拜“黑社会人物”的比例惊人。此外,中小学周边的游戏厅、台球厅、网吧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三。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矫治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同时,对于有不良心理因素的未成年人,要做好心理矫治工作,矫正扭曲心理,修复创伤心理,防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削弱或消除其犯罪心理的动机,有效预防和制止犯罪。(二)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理想、道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开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目的的活动,如观看打击各类犯罪专题展览、征集法制教育电视片、观看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戏剧和文艺演出、举办法制报告会、抓好警校建设等。(3)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是一个人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丰富家庭文化活动,提高家庭的文化品位,引导未成年人对社会有用。通过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维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做到防患于未然。建议制定法律,加强综合治理,增设“国家寄养家庭”,明确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督促父母掌握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提高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最终降低或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率。这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大幸!(4)在学校、社区、青少年密集群体中组织专门机构,对未成年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一些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受到了不良思想的侵害,就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家长要相互配合,把这些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参考文献:【1】冯半祥《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2】马德峰《关于青少年离家现象的理论思考》【3】李康熙《青少年辍学调查分析》【4】孙长军、《中国青少年犯罪统计与分析》【5】王志强《未成年人心理倾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