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院士暴露弟子”暴露学术隐忧。

又一个抄袭伪造事件!老师曝光学生学术不端,两人都是血液科,老师是工程院院士。

血液学专家陆道培联合八位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指控其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黄晓君在参加2008年度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评选时,剽窃、抢夺他人研究成果。此前,陆道培曾向中华医学会申报过,但申报仍然获奖。中华医学会指定北京大学医学中心和人民医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黄晓君的论文存在“数据不正确、标注不清晰”等问题,但抄袭一事“难以澄清”。

也有媒体报道称,这场学术争论的背后有黄璐与北大人民医院和道培医院利益的个人恩怨。局势如何发展并不重要。院士曝光弟子造假事件,引发我们对学术评价和监督机制的担忧。

近年来,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加强学术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但科研评奖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造假事件频频曝光。一些学术机构、高校,对于各种学术造假、抄袭,有一个理直气壮的说法,声称“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但如果真的涉及到自己单位的人,就陷入了利益的两难境地:要么是因为抄袭者是本单位的学术骨干而刻意保护,要么是因为担心单位名誉受损而遮遮掩掩。

老师曝光徒弟,曝光后前任走马上任,不是坏事。事实上,学术领域的圈子化、派系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术腐败的源头之一。学术领域如果能打破各种师生部门、单位部门的圈子,学术抄袭、剽窃自然就失去了保护伞。无论从保护学者自身利益的角度,还是从维护科学道德、促进学术诚信的角度,体制内和学术界人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去揭露造假。

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评价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学术界出现造假行为,总是由当事人所在单位进行查处,但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和学校并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术行为。接到投诉后,中华医学会指定黄晓君的北大医学中心和人民医院作为鉴定机构,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的人来检查我们自己的人。这样一个无法逃避的学术不端审查机制,是一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认证模式,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缺乏独立的第三方学术评价和裁决机构,缺乏公开透明的受理学术腐败的程序和实体规则,是学术腐败屡屡钻空子的主要因素。

科技研发一定不能有假。学术不端行为的彻底根除有赖于学术监督制约机制和严格的学术惩罚制度的建立。遏制学术造假,造假者必须付出沉重代价。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伪造数据,陷入身败名裂的困境。虽然黄禹锡在韩国名气很大,但韩国有关部门在认定黄的虚假事实时并没有手软,而是根据认定结果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了处罚。“在学术界,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抄袭的事情,他一辈子都不会想在学术界做这样的事情。”这种严厉的惩罚机制当然可以震慑造假者。

学术不是偷窃或欺骗,客观和真实是基本要求。如果我们做不到或者不打算做,不仅会带来学术评奖的丑闻,也无异于学术自杀。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质量是生命。我们提倡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和务实,以及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同时,要改革科研评价中的种种弊端,完善学术评价和监督机制,让一切学术造假者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