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信息
李白在长安受挫,情绪低落。11年后,继续浪迹于黄河、长江中下游,“浪迹天涯,自适诗酒”(刘《唐代翰林》)。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重新获得朝廷的任命。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成为朋友,并结伴游历河南、山东一些地方,探寻胜利之路,彼此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第二年,他们分手了,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他们都写了关于他们回忆的感伤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隐居在宣城(今安徽)和庐山。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李为山南东路、岭南路、黔中路、江南西路四节度使,兼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管理长江中部地区。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愿望,参加了江陵东领导的王勇幕府的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欲乘机扩张势力。结果,他被苏的宗派兵消灭了。李白也被定罪囚禁在浔阳(今江西九江),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幸运的是,我在路上遇到了大赦,得以返回东方。那时候我59岁。晚年生活在江南地区。61岁时,听说邱李光弼率军出城攻打安史叛军,北上准备参军杀敌。他因病中途折返。次年,他死于叔父当涂(今安徽)县令李的寓所。安史之乱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梦里登天目山》、《城南之战》、《答王十二夜》、《古风》、《羽化为流星》、《入酒》、《北方流行》、《送别》、《宣州斜楼送别派舒云》等。文学创作李白的诗已经失传很多,至今仍有900多首,内容丰富。
李白一生关心国家大事,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满于黑暗的现实。他的59件古董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品。唐玄宗后期政治中的黑暗腐败被广泛揭露和批判,反映了人才走投无路的悲愤。其中,第一首以明确的含义开篇,继承了《诗经》中“雅”的传统责任,鲜明地表现出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送别》、《答王十二夜》等文章,表现了他对权力濒危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他参加李□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杀鲸澄清洛阳水”(《赠》),“南风卷走胡,西去长安赴日”(《宋史·董巡》卷十一)。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从未消失。他流放回来后,仍因安史之乱(“大乱后,天恩刘夜郎召回旧书,给蒋一顿好宰”)而“半夜四五叹,常为大国之忧”。在《将死之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非常遗憾,并把自己比作一只大鹏鸟。对于他的作品,李称之为“多言讽兴”(《草堂集序》),称之为“高举灵骨而不失赞风刺之道”(《禅月集序》),都指出他的诗关注国事,讽刺黑暗政治。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他并不羡慕财富,而是认为“钟鼓、珍馐、珍宝算什么?”(《入酒》)。建功立业后,将效法战国高士吕忠廉,不尊而退。他不能为了富贵而谄媚权贵,而是“出门必与群臣讲和,逃走必远眺老巢”(《送燕子园去随州紫阳先生饭堂冬夜演隐仙山序》)。他宣称“松柏孤直,难为俊美”(《古风》第十二),又宣称“我醉倦,鄙人轻王侯”(《追忆似水年华》送郡元参军)。玄宗后期形成的腐朽统治集团更是不屑一顾。在他的诗中,他把玄宗比作殷(古风51),并痛斥专横的太监为贼(古风24)。他唱道:“哦,我怎么能对那些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真诚面孔的高官厚禄卑躬屈膝呢!”(《梦里登天目山》)这种高亢的歌声,就像传说中他喝醉了让歌利亚脱掉靴子一样,赢得了广泛的人气和喜爱。苏轼曾借用晋代夏侯湛的话,盛赞李白“戏中为友,视柱如粪土,英雄豪杰,意气风发”(《李太白碑阴姬》)。这一思想内容明显受到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庄子把贪婪残暴的统治者骂成了贼,把权贵当成了烂老鼠。他的思想明显继承了李白的诗。清代龚自珍说李白的诗把屈原和庄周融为一炉(《李白集录》)。的确,李白既像屈原那样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势力,积极关心政治,又像庄周那样鄙夷权贵。
李白的许多诗表现了对人们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一内容往往与对统治者的批评结合在一起。他希望社会稳定,人民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所以他尖锐地抨击了那场摧残人民生命,破坏人民和平生活的非正义战争。在《古风》《羽如流星》中,他谴责杨对南诏发动军国主义战争,使大量士兵无谓牺牲。最后,诗篇希望当权者效仿虞舜,放弃武修文,从而带来一个和平的局面。安史之乱时,他愤怒地痛斥安史义军将领杀民为有冠毛的豺狼(《博古》中“西边的莲花山”),并质问:“白骨作山,匹夫何罪?”(《天恩刘夜郎忆往事,赐蒋提督,好宰》)他的一些乐府诗继承了汉魏六朝古乐府的传统,注重反映女性的生活和她们的疾苦,其中以思妇记人为主,也写商人、弃妇、丫鬟的冤屈。他的《五岳下寻访》、《丁度虎歌》、《秋浦歌》分别描写了农民、船工、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称自己为“照我一生一不变的习惯”(《鲁山歌·御史鲁徐州》),写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他热爱并赞美山川。在他的作品中,万里咆哮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百步走,须在其丘间转九转”的蜀道,庐山“归崖”都是气势磅礴,气势磅礴。他的诗《蜀道难登天》(《蜀道难》),《黄河之水不可移出天,入海洋,一去不复返》(《入酒》),《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类诗歌,就像他的一些歌颂大鹏鸟的作品一样,表现了他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怀,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非凡的愿望。其他如《谢□秋北楼》、《敬亭山独坐》、《清溪行》等诗,善于描绘清幽景物,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
李白也有许多关于爱情和友谊的诗,其中一些是真诚和感人的。他歌颂了“知道没有灰尘能封住我们的爱”(长征)的热烈而纯洁的爱。他的乐府诗往往从女性承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刻的爱情。还有一些送礼物和思念妻子的诗,如《堤曲》中的大部分篇章和《十二送别》,感情颇深。李白向朋友捐赠了大量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其中有些诗歌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态度,如的《送之歌》和王的《答寒十二夜》等与古风密切相关的诗歌。更多的时候是表现日常送别和相思之情,如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途中,沙丘门杜甫,听说王长龄为此离开龙标窑,追忆往事并送他去县城参军,送他礼物给王伦等。,感情深厚,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强。
李白诗歌的内容也含有一些封建糟粕,其中更多的是宣扬人生如梦、吃喝狂欢的消极虚无主义思想,以及求仙访道、丹药炼丹的宗教迷信。59篇《古风》中就有一些篇章表达了这种思想内容。他的诗,如《襄阳歌》、《春醉》等。,有一定的艺术性,但也表现出强烈的压抑感。他写的一些关于女人和爱情的诗很俗。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简洁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热烈的思想感情。
在李白的诗中,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被广泛使用。他的诗《但既然水还在流,虽以剑斩之,举杯消愁多愁》(《宣州谢楼送别校书叔云》)和《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秋浦歌》第十五部),描绘了他在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的深切忧虑,是广为流传的名句。比如他写“诗是北窗之礼,万言不如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他写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满足;“我愿渡黄河,但冰噎渡口,太行山将雪盖”(《难走》),写作生涯艰难;“桃花潭深过千尺,不如王伦”(《赠王伦》),写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都是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女性、历史人物乃至自然风光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抒情色彩。除了上述对蜀道、黄河的吟诵外,他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方流行》)、《千里来风,吹玉门关城垛》(《关山月》)等诗,都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平凡的景物,烘托了诗中人物的忧郁。这样的诗在李白的诗集里随处可见。
李白诗歌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令人惊叹。他的《强风吹我心西挂仙阳树》(《金象送魏拔西》)和《我思念我心明月,风吹夜郎西》(《听说王昌龄迁龙标瑶要走》)都以奇特的想象力表现了他对长安和诗友们的怀念。《西莲花山》中的尹和,分别通过幻想表达了他们在长安的覆灭和安史之乱对中原的蹂躏。《远方的送别》通过飘零的梦幻传说,表现了唐玄宗后期对政局的隐忧。都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蜀道难》和《梦登天目山》借助神话传说构筑了丰富多彩、惊心动魄的境界。对于《蜀道难》、《送别》等篇章,前人评价为“奇而怪”(殷□《何陵集》)和“变而繁”(胡应麟《诗》),恰恰揭示了想象丰富、句式多变的特点。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长长的七言律诗中尤为突出,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
从体裁上来说,李白擅长形式相对自由的古体诗和绝句,不喜欢写格律诗。59篇《古风》是他的五代古风代表作。他们继承了阮籍爱情诗和陈子昂情怀诗的传统,广泛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不满、才尽其用的情感和消极的隐逸思想。比阮、陈的作品更富表现力和文采,具有“以才取胜、以情宣泄”的特点(胡振亨《李世通》)。他继承了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关注下层民众和妇女的疾苦,如《丁度胡歌》、《张瑜行》、《子夜吴歌》等。他的文字简洁生动,充满了诗人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和一般七言诗)比较有创意。七言古诗除了七言诗,还可以采用长短不齐的杂句,形式上最自由,便于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如《送别蜀国,路难行,难于上青天》、《将进酒》、《梦里天目山升天》、《宣州谢楼送别校叔云》、《鲁进山御史鲁徐州歌》等。,景色壮丽,瑰丽多彩,而抒情的感情奔放,起伏多变。从文学渊源上看,这类诗歌受屈原作品的影响最大,鲍照对它的模仿也很难。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更加警世。《静夜思》《玉洁芬》等五绝,含蓄隽永。更有优秀的作品,清晰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色,抒情的风景,浅显的解说。比如《黄鹤楼去扬州途中再会孟浩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作白帝城》、《赠王伦》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代表作。一直以来对唐代七言绝句的评价,认为李白和王昌龄最擅长情景交融;李攀龙甚至被誉为“一人盛唐三百年”(《唐诗宋词选序》)。李白集中研究七律最少,只有十多部,优秀作品很少。五律诗70余首,有些写得很好,如《荆门渡口送别友人》、《送别友人》、《秋登宣城谢□北楼》等。,格律整齐,场面和谐,说明他会写格律诗,只是不喜欢多写。
李白擅长乐府诗。他研究并熟悉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曾教青年诗人韦曲谋《唐诗年谱》(卷四十八)。他的诗集里有四卷乐府诗。他虽然用的是旧乐府诗,但能推陈出新,写出许多佳作,成绩卓著,历来受到肯定。比如明代王世贞说“太白古乐府,空灵梦幻,人才辈出。”胡振亨说:“太白是乐府里最深的。”古题里什么都没有,或者沿用本义,或者翻案新意。如果是合,如果是分,其实就是合,歌里充满了仿古。"(《唐音贵潜》卷九)唐人以古体乐府为题材作诗时,李白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一些诗句和绝句,虽然不用乐府题材,但充满了乐府诗。
李白反对“雕虫哀天真”的文体(《古风》第三十五条)。他的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顺理成章”(《乱后天恩刘夜郎追忆往事,赠蒋提督,好宰》),清澈自然。具体来说,语言直白自然,音节和谐流畅,自然而不做作,散发着民谣的味道。这主要得益于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研究。但他并不只是学习和模仿民歌的语言,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简洁、优美、有意义。他的七言古诗,不仅清逸自然,而且语言豪放。杜甫《春忆李白》诗赞李白诗“清新”“飘逸”,揭示了其语言风格的显著特点。
李白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的韩愈、李贺,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李白诗歌,并受其影响。
李白也写了几首诗。《尊前集》诗12首,《华安妙词选》诗7首。其中《清平调》有三首《云要衣、花要容》,体裁其实是一首七言绝句,当时是用音乐唱的。其他李白传世的长短句都不太可信。其中以菩萨蛮的《烟林》、《忆秦娥》、《萧声言》最为著名,华安妙文选被誉为“百代词作之祖”。然而,这两个词并没有被收入宋版的李太白文集,而是开始出现在宋人的笔记中。它们是否是李白的作品,对后人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明代胡应麟、胡振亨被后人怀疑为伪信托。很多现代学者不相信李白的作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初唐文人词尚处于萌芽阶段,文学体系较为单一。但这两首词都具有双音、押韵、语言凝练、描写细致、艺术成熟的特点,但也有学者依据《盛唐集》崔记载了《菩萨蛮》的曲名,认为这两首诗是李白所作。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
今天李白的散文有60多篇。还有很多对仗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自然流畅,与其诗风相近。其中《汉书·荆州》和《桃花源序》(李《春宴集》)为后人所选,广为传诵。
这一集和唐朝编的李白文集校对版都没有流传下来。北宋中期,宋敏对旧本《李白集》进行补编,得到近千首诗。曾巩决定了它的顺序,并在一些诗下面标明了写作地点。后由之校订,刊刻《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刻于苏州,史称“苏本”。后来又有根据苏本抄来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原为清代藏书家收藏,康熙年间由苗岳临摹,称为苗版。蜀本原版(约北宋末叶、南宋初年)现藏于日本京家堂图书馆,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影印。
最早为李白集注释的是南宋杨企贤的《李翰林集》,共25卷,注释丰富。元初,萧氏删补杨注,撰《集》25卷,大体详尽,但仍嫌繁杂,有疏漏之处。明代胡振亨著《李世通》(卷21),但不注重实际正典,偶尔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旧注的错误进行反驳。清乾隆年间,王琦搜集旧注,加以补充和校订,编成《李太白文集》36卷,选自《鸿赋》,并详加注释。后六卷1是年谱,其余五卷是关于李白生平和作品的分类整理。明代朱践撰《施立辨异》两卷,引李白诗二百余首为伪作,但多以臆测为据。李白的作品集,如草书的歌,笑中的歌,悲中的歌等。,可以被后人归为伪作者,但也只有20篇左右。清末,黄更新了的旧谱,编纂了比旧谱更为详尽的《李太白年谱》。黄还编著了《年谱》,并认真整理。虽然编纂得不恰当,但对李白诗歌的深入研究还是颇有帮助的。今屈退元、朱锦程整理《李白集校注》。他以杨企先至的旧笔记为基础,搜罗唐宋以来的相关诗文、笔记、考据资料和研究成果,辅以注释,对苗进行考证。以王琦的注释为底本,并参考其他书籍,写成较为详细的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为详细的一部。
关于学习李白作品。五四运动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写了《道士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齐写了《李白的书房》。新中国成立后,詹撰写了《李白诗集》、《李白诗集》、《王运喜李白研究》。此外,还有许多单篇论文,其中一些被中华书局选为代表性论文,编入《李白研究随笔》,于60年代出版。
文献学
詹□:《李白诗集》,作家出版社,北京,1957。
詹□《李白诗歌年》,作家出版社,北京,1958。
王运喜等:《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北京,1962。
中华书局编辑部:李白研究文集,中华书局,北京,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