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纪录片的角度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其他很多评论都指出了《舌尖2》的缺点——过分强调人文关怀,忽视了“食物”本身的制作过程和流程,食物成为了叙事的附属品。甚至,一些叙事内容采用了故事片而非纪录片——如《留守儿童的远景》、迈克的秦腔等。,可能是很多专业人士摆的。

但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舌尖上》系列电影,看清楚它希望传达什么思想,记录什么内容,也许就不会从“少说话”这个狭隘的角度去理解了。

《舌尖》系列当然是讲中餐的精湛工艺和各地的独特美食,但这只是第一层意思。

我觉得这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一部有着严谨科学探索的美食介绍纪录片。

电影本身和中餐一样,并不严谨,而是强调“意境”和“味道”。

而不是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山珍海味,而是通过山珍海味来传达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剧变下世界的各种状态——所有这些东西都被“吃”符号化、物化,从而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个人。

中餐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内容,对西方世界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中国的艺术和商品。

之所以这样,不仅仅是因为中餐色彩丰富、味道鲜美,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哲学、生活习惯等等都是致力于“吃”的。

中国人衡量生活质量的最高标准是吃,一切庆祝活动的主体都是吃。

中国的人们在口味和菜肴上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山东派和广东精致小菜的区别,不仅仅是气候和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如果你懂吃,你就会懂中国文化。想要了解中国文化,恐怕相当一部分人需要从“吃”入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舌尖2》的意图可能不是简单客观地描述食物本身的技术和味道,而是以食物为线索,记录当代中国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人们对生活的奔波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