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时扶不扶的论证。

这是中国公认的既成事实的道德价值。几千年来,我们一直遵循这样的价值体系,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观念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然而,面对社会形态的商业化,像这样我们称之为优良美德的精神品质越来越被边缘化。社会上确实存在好心帮助别人却赔钱的现象,所以总会暴露出一些负面舆论,所以有可能这种高尚。但即便如此,学校还能找借口讨论老人摔倒不需要扶?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要帮一把,有必要讨论吗?要知道,助人为乐是我们几千年来倡导的优良传统。大家从小学开始就接受过这种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既成事实。作为学校,它教给学生的当然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它教给孩子的当然是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书育人当然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社会有这种负面现象,难道不应该传播学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吗?按照这种逻辑,是不是应该讨论要不要接受那种思想道德教育?我不否认当今社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只是少数情况。我们不能因为有些情况下不接受那些好的观念,就拒绝帮助别人,否定自己好的道德观。扶老人摔倒只是社会化,学校不应该受这种社会化的影响,所以这样的话题只适合在社会上讨论,在大学里讨论就是悖论。如果连“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种基本常识性的问题在大学都可以讨论,那么“坐公交车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就应该辩论了吗?公共场所是否应该乱丢垃圾?公共场所应该随地吐痰吗?学生该不该辩论说脏话?.....按照这种思维逻辑,大学里讨论的东西太多了,那么之前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关于“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讨论,本身就是对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蔑视和颠覆。本质上是质疑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否有问题。即使别人帮助了老人,最后赔偿了他的损失,虽然他个人心理很不平衡,但是他帮助老人的初衷是好的,也没有违背我们的道德观,但是他依然可以散发出人性的真善美。反而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的复杂性,进一步了解社会,所以这就是社会的真实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帮助的意义,更不能认为这种帮助是错误的,也许在这个不成熟的社会阶段,只能说明我们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国外还是有差距的,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在当前的社会阶段可能还是会有所体现的。因为国民素质水平不是很高,遇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但我相信,有了这种对思想教育的深刻理解,人们的思想觉悟会不断提高,可能就不会出现“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样的讨论了。从理论上讲,没有必要讨论这样的话题,但是吃哑巴亏的问题在社会上频频发生,越来越突出,成为一种社会病态,以至于现在的大学都感冒了,丧失了基本的辨别事实的能力和认知能力,一下子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可见这种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渗透力和传播力。说起“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个话题,突然让我想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能我们同学在学校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排在一个同学后面去打水,那时候就只有你们两个人了。前面的同学在打开水的过程中突然走了,但是杯子还在水管下面接水,他没有告诉你,也可能是忘了告诉你;但是当你看到他的杯子快满的时候,你会对他杯子的溢出视而不见还是帮他拿掉?正常人的回答是把杯子拿掉。这个时候,没有理由把杯子拿掉。虽然没有人告诉你需要帮助,但是杯子里的水已经对你形成了条件反射,暗示你需要你的帮助。这种暗示不需要声音,不需要语言,只需要大脑的潜意识行为。因为我们知道,水溢出会浪费更多的水资源,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每个学生基本都会遵循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必要把这样的问题作为公共话题来讨论,在外人看来只是个笑话,成为别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