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战后经济发展的报告在哪里?

台湾省经济与科技

一.总体经济形势

从1949开始,

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经济复苏期(1949-1952)。当时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军费占财政支出一半以上,人民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因此,台湾省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和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化肥和纺织工业。20世纪50年代,台湾省农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长4.7%。此外,从1950下半年开始,美国开始向台湾省提供经济援助,注入大量资金帮助台湾省恢复经济。到1952,台湾省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2)农业辅助工人的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省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严重逆差,外汇极度短缺。由于收入低,人们无法消费进口工业品。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台湾省政府确定了以农养工、以工促农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很高,1.957年达到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省当局还通过以肥换粮、强制收购等不平等交换方式获取利润,并转移到工业部门。行业方面,重点是资金需求少、技术要求低、建设周期短的民生行业。国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消费水平,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用油、面粉、塑料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产业。

(3)外向型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由于台湾省市场狭小,当时替代产业进口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导致经济后劲不足。台湾省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工资的国际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出口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先后修改或制定了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如改革外汇贸易、实施《鼓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给予出口厂商税收和融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一时期,外资在台湾省工业化和扩大出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台湾省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省的工业高速发展。从1963-1973,工业年均增速高达18.3%,其中制造业年均增速达到20.1%,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60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5%。工业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32.3%上升到1973年的84.6%。至此,台湾省工业建立了以出口加工区为基础,以纺织、家电等加工业为核心的工业支柱,促进了经济发展。

(4)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省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出口产业逐渐失去比较利益和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迷,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省当局在1986中提出了经济转型的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把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主要调整内容,确定了通信、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仪器及自动化、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特殊化学品和药品、医疗保健和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省经济在自由化和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产业升级也初见成效。目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产值已跻身世界前列。台湾省出口市场的重心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出口占比从1984的48.8%下降到1995的23.7%,对亚洲出口占比从1998的32.8%上升到1995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交通运输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开始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累计到1995,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此期间,台湾省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台湾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得益于美国的大量经济援助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到1965向台湾省提供了* * * 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15期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省投资总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省商品和服务盈余的91%”。美国对台湾省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息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持。美国的援助对台湾省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台湾省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台湾省的经济至少会落后现在20-30年”。此外,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战后经济繁荣为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2)从祖国大陆带来的财产和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撤退到台湾省时,从上海向台湾省运送了80万两黄金和大量银元、美元。孔、宋家族向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转账20亿美元,带去了一大批金融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在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向台湾省运送了大量机器设备。

(3)台湾省人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台湾省人民勤劳、节俭、勤劳,为台湾省提高储蓄率筹集资金、开拓国际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出了牺牲,中小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4)台湾省当局制定了以稳定求发展等经济政策。比如在发展战略上,先发展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先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再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省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机遇。

(5)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十几年来,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达到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省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省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贸易收支平衡,提高了在岛内的投资能力。大量台湾省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大陆投资,缓解了他们在岛内发展的困难,有利于台湾省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大陆在台湾省出口中份额的增加,减少了台湾省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省经济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湾省经济虽然人均GNP较高,但内需市场狭窄,自然资源少,科技基础薄弱,形成了“浅碟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高度依赖。从65438年到0980年,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出口贸易依存度为47.89%。1995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出口贸易依存度为42.36%。近年来,台湾省产业升级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比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赖发达国家。因此,台湾省产业升级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整体产业技术没有取得突破,产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台湾省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年来,台湾省经济保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发和贸易创造的效应大于技术创造。

长期以来,台湾省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税收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的19.7%下降到2006年的-6.7%,5438+0。与此同时,各级国库和“金库”支出迅速增加。在支出结构中,军备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占很大比重。如1996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不含购买军备专项预算)占22.1%。如果包括行政支出,非生产性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财政状况继续恶化。到2002年,台当局债务总额接近4万亿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的30%以上。

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岛内激烈内乱和两岸关系不稳定的影响。近年来,台湾省政党纷争异常激烈和频繁,极大地影响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成为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猖獗的“黑钱政治”,很多重大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同时,台湾省当局推行的分裂政策造成了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省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台湾省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省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治和经济结构问题。虽然台湾省当局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其中一些是有帮助的,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科学技术概况

台湾省的科技发展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自战争以来,它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奠基期(l959-1968)。20世纪50年代,台湾省当局以经济稳定为主要目标,无法兼顾科技发展。直到1959,台湾省当局才颁布了“科学技术长期发展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充实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同年,成立了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简称“长期科学委员会”),以规划和推动长期科学研究。在此期间,科技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基础科学为主,同时通过各种资助措施培养研究型人才。

第二阶段是初期发展期(1969-1980)。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台湾省工业发展的重点从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对工业技术提出了要求。因此,1968年,台湾省当局颁布“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在扩大研究基础、改善科学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并相继成立行政院产业技术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并注意推动企业投入科技研究。

第三阶段是全面推进科技发展(1980至今)。随着台湾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转型,科技水平低下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台湾省当局开始加大科技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将台湾省建设成为“科技岛”的长远目标。1978年,台湾省当局召开了第一次由产业、政府和学术界参加的科技会议,并于次年颁布了“科技发展规划”,作为现阶段科技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此后,每四年举行一次科技会议,制定新的发展政策和计划。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省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从科技发展投入看,从1986到1996年的10,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14%提高到1.85%。研究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每万人口研究人员数量从14.3增加到33.4。从科技研发成果来看,1986年地方专利项目数达到19410,是1986的3.3倍;台湾省发表SCI论文数量的国际排名从1989的第28位上升到1994的第20位。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台湾省于1980建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促进了信息、半导体通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97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9.7%,比1986增长一倍多。目前,台湾省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产值已分别跃居世界第三和第四位,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接近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科技发展特点,台湾省经济规模小,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民间科技研究发展先天不足,因此台湾省科技行政部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经费总投入中,80年代官方投入占60%以上,民间投入不到40%。90年代民间投资相对增加,官方和民间仍占一半左右。目前,科学技术研究体系主要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附属于公共企业的研究机构、专门财团和附属于大学和私营企业的研究机构组成。

从科技研究的分工来看,基础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和高校承担,应用科技研究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所和各科技行政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承担,军事科技由中山研究院承担,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由企业承担。

台湾省的科技发展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受经济规模、企业结构、人才等因素的影响,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韩国。比如台湾省的科技总投入只有韩国的一半。整体研发水平落后,使得台湾省的高科技产业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严重依赖日本和美国。台湾省的大多数制造商仍然依靠引进生产技术。虽然信息、半导体等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自己的关键技术,大多只能采取委托加工制造的方式,大部分利润被掌握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国外厂商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