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论文
情景喜剧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类型,在美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并且已经成熟。各种理论指导和评论使美国情景喜剧有了丰富的成功经验。It、剧情系列和电影(包括电视电影)是美国晚间黄金时段的三大影视剧类型,收视率往往名列前茅。
然而,自1994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问世以来,这一节目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十几年的成长并没有让它拥有完善的制播体系,在播出和收视上也受到了冷遇。虽然情景喜剧的拍摄技术日臻完善,剧情、段子、表演更加成熟,更加符合大众口味,但其本质从未改变。毕竟,情景喜剧是30分钟的表演,演员在熟悉的情况下娱乐观众。在整个电视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景喜剧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可能就是情景喜剧的生命力所在。
回顾中国情景喜剧的道路,从1992年《我爱我家》的热播荧屏开始,有一个标志性的“创始期”,一个后劲不足的“思考期”,也经历了15年的“高潮期”和“平淡期”。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所说:“中国情景喜剧的第一部作品直接达到了巅峰,但之后就走下坡路了。”虽然随着《炊事班的故事》、《武林传奇》、《家有儿女》等优秀作品的热播,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有所改变,情景喜剧逐渐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媒体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但与此同时,这部剧的发展就像戴着镣铐跳舞。
一般是分栏播出,时间固定,每集的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大部分是在录音棚录制的,基本不需要外景;市民化,主要是表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靠语言取胜;流水线创作多采用制播模式,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挤在这些基本格式化的框框里,很多作品情节夸张,笑话低俗,编造痕迹重,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和单口相声角色。尽管导演们做出了努力,但情景喜剧的创新之路还是越走越窄。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看来,情景喜剧创作中的“技巧”越来越多,“艺术”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情景喜剧创作越来越重视“制造”,逐渐放弃“创造”。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情景喜剧已经进入了一个不接受太多、抄袭太多的时代,少年中国情景喜剧已经开始写回忆录了。
有专家指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价值观的失落等因素,尤其是创新意识的缺乏,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如何亲民是情景喜剧的生命线,也是目前情景喜剧最薄弱的环节。
从《武林传奇》、《家有儿女》等剧的火爆可以看出,中国情景喜剧的市场并没有消退。一个是观众的强烈需求,一个是观众的审美要求。情景喜剧的需求和内容的匮乏成为电视荧屏的一大“痛”。
从目前的整体社会环境来看,情景喜剧的创作题材和讽刺性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只能在各种剧的边缘游走,才能获得一些奖项。在尚敬看来,主题更开放、讽刺更深刻、制作更精良应该是未来情景喜剧的发展方向。
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的英达也感叹情景喜剧的创作环境非常恶劣。“我们只能探索,看看其他动物和鸟类能吃什么。喜剧百花齐放是迟早的事,我们不会一味的唱赞歌。这不是喜剧的功能。”
我们有些观众更喜欢看别人被讽刺,却看不到自己或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被讽刺。由于观众容易“勃然大怒”,情景喜剧的创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观众的这种激烈反应。导致情景喜剧创作中跟风、克隆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情景喜剧在题材上的原创性和开拓性。
但是,没有讽刺,情景喜剧就会失去价值,所以越来越难在夹缝中激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心智越来越成熟."电视观众要会开玩笑,以自嘲的心态看情景喜剧,以坦然的心态面对问题。这也是一种“举重若轻”。
我觉得对于当下中国情景喜剧的社会责任来说,更重要的是解构沉重的生活态度。这些为80后创作的情景喜剧,其目的绝不是“恶搞”,而是以独特的形式,蕴含着传统道德观念和向善求真的价值观的核心,恰恰符合现代人的特殊需求。
以上回答纯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