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装的论文

1.唐朝的服装。宋·陆游《旧学寺注》卷八:“伯寿”二字,用于斋戒年间...巾衣恰似唐人,故名唐庄。”

2.指汉服。茅盾《九龙路上》:“每一件都是蓝布或蓝布的‘唐装’。”泛指一切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

3.同义指汉服。汉族服饰。

唐装的本义是指唐代的汉服,一种是传统服饰,在唐初普遍流行,基本沿袭东汉以来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制度。和现代概念的唐装明显不一样。

唐代服装

“衣服”二字,其实衣服就是衣服,裳就是裳,衣服就是穿上的。连衣裙其实指的是现代的裙子,衣服和衬裙是分开的。这种女装不是连体衣,而是两件穿,一直到明末。

外套的穿搭方式基本是右手横领或者内襟打个结。下面的裙子四周系着一条长长的裙带,上衣要么塞进去,要么自然宽松。后来这种宽松的外套已经被加长,盖到膝盖,后来发展成了明朝的后身。

随着发展,唐代女子上衣一般分为三种:夹克衫、上衣、短衫。

颜是一种上衣或棉袄,衣身窄短。外衣比长袍长,衣身宽松,也有外套或棉衣。颜和大衣有窄袖和长袖之分。

衬衫是无袖汗衫,吸汗,有双排扣和右排扣两种。

春秋季也可以在外面穿衬衫,但与短袖衬衫不同的是,后者已经发展成了后半臂。在过去,裙子的形状一直是长方形的方形直筒裙,有点类似和服裙。

方裙的款式比较生硬,女性穿起来不好看。因此,在唐代,裙子以高腰束腹、宽摆拖地的形式流行,既显露出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显示出富贵优雅的风度。

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与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地适应,所以它是一种底部为圆形的褶斜裙,或者说是喇叭裙。

二是中晚唐时期,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在服饰上得到强化,开始复古。从展示女性身材,逐渐回归到秦汉时期脱去外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装款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了后期中国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又肥随身,自然成了伦理道德所要求的对象,柔软自然,无形无体。中晚唐时期,女子礼服华丽,一般类似礼服。她们把抹胸直接穿在里面——抹胸本来就是内衣,到了唐朝就和裙子结合在一起了。没有腰带也很宽松自然。真正的唐装

是中晚唐女性服饰向古代礼仪服饰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是多层的连衣裙,穿起来很重很笨重。首先我穿上了很多层的宽袖上衣,层层叠叠。然后我穿上了一件沉重的扫地裙,也就是著名的“唐裙”。然后我在外面穿上一件宽袖上衣。虽然繁琐,但给人稳重感和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古代著名的宫廷和服“十二令”就是由这种服饰演变而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装”,即来自唐朝的衣服。风格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风格上加入了少许日本民族特色。

“唐装”通常有两种解释,最自然合理的解释是“唐装”;另一个牵强的解释是“唐人街华人的汉服”。后一种说法的由来,有些“出口国内市场”的味道。在西方国家,“中华街”的英文发音和“唐”很像,所以翻译成“中国城”,所以这些中国街上的“唐人”穿的汉服就叫“唐装”。

按照APEC各国首脑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于颖女士的说法,“唐装”应该是中国服装的总称。所以设计团队在设计完衣服后讨论这套衣服的名字时,决定命名为“唐装”的过程,就深受这种“出口转内销”的诠释影响。

如今,中国大陆流行的“唐装”是晚清的中式服装,即唐人街的中式服装。实际上,这种服饰是满族马褂的延续和改进,属于全套服饰的范畴,与“唐装”(汉服)在款式和样式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把这种源于“唐人街的旗袍”的全马褂误认为是“唐朝的服装”。

“唐装”这个词的名称本身就起源于海外。唐朝鼎盛时期,名声远播海外。后来海外各国称中国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蜡传》说:“唐朝的人也被各种(外国人)称为中国人。所有海外国家绝对是。”东南亚的华人社区因此被称为“唐人街”,而海外华人自称唐人,正是因为唐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朝代。

将“唐人街”的“唐人”所穿的传统中式服装称为“唐装”是顺理成章的,这原本是中国人在海外对传统服装的习惯称呼,也是国际公认的中国人的称谓。遗憾的是,“唐装”一词的流行严重背离了它的本意,容易引起包括缺乏历史知识的知识分子在内的普通民众的误解:为此,20世纪初,“唐装”意为“唐朝”,在当时“中西服饰并存”的社会背景下,粤港澳同胞用“唐装”、“西服”来区分中西服饰,自然不知道“唐装”一词的确切含义。但在2001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邀请亚太经济体领导人穿”。虽然是清朝以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但不排除它流行的必然性,或者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地位和风度的体现。但此举不仅催生了汉服运动,也给真正的唐装(汉服)复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障碍。

这种“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式样和结构有四个特点:一是立领,在上衣的前部中央有一个开口;第二,它有袖子,就是袖子和衣服整体不缝合,以平剪为主;第三,是一对翻领,也可以是斜翻领;第四种是直角扣,也就是搭扣,由结和扣两部分组成。此外,在面料方面,以织锦面料为主。很明显,这个“唐装”不是唐朝的服装。

“窝头纱帽”和“t恤”是唐代男子最重要的服饰。

“窝头”是包头的一种黑布。唐代是一个“写头”盛行的时代,“汕头”的风格也充满了变化,尤其是从唐武德初年到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汕头”的形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

唐代的男装主要是圆领长袍。传统的冠服只是偶尔在隆重的场合才会用到,比如祭祖、祠堂等。,有的则以“锄袍衬衫”为优先。长袍应用广泛,上至皇帝,下至官员,都可以在仪式和宴会上穿着,甚至可以作为朝服。

不同时期的长袍样式不同。早期长袍的袖子多为大袖,但大袖不适用于境外民族。由于北方寒冷,不方便使用大袖,而采用紧紧包裹手臂的窄袖。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这种紧身窄袖的袍式也被汉人所接受,成为唐代袍式的代表。

唐装(满族风格)唐装(汉族风格)唐装——唐装评价

在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期的当下,“唐装”的兴盛似乎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标志。然而抛开背后宏大的象征意义,“唐装”本身其实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这个术语的内涵是什么?时尚界有很多表达方式,比如“汉服”、“华服”。很多人对“唐装”的提法感到不解:有唐朝那么大的中国,就没什么好穿的了吗?实际上,真正的唐代人穿长衫大袖,甚至更贴近人的明代袍、袍(其实是一回事)回归时尚也不是不可能。“大袖袍”只是现代人对“古装”的模糊认识(从夏商周到明末,中国传统百姓服饰的主要样式是“横领右扣、暗扣领带、宽袖、峨眉带”,其中“横搭右扣”只是服饰特征,而“横搭右扣带”。

这些服饰自唐代起正式称为“汉服”或“汉服”(意为“汉族传统服饰”或“汉族民族服饰”),自成体系,一脉相承,近四千年来,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汉服中深衣的样式,真正的“唐装”以“脱去外衣大袖”更适合祭祀、成人礼等庄重场合,而其“窄衣窄袖”则更适合劳动农耕和日常场合。随着以互联网为起点,以城市年轻白领为中坚力量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真正的汉服(汉服)在现代人的视野中并非“遥不可及”。源于外国人眼中“唐人”的“唐装”一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