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采的不解之缘
张文采出生于浙江杭州,出生日期:1904+065438+10月11。1934第一篇关于柑橘乙烯处理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园艺学会学报》上。1935年4月,张文采赴美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终身从事柑橘研究,在国内外柑橘界享有盛誉。
出生于杭州,是“中国柑橘之父”。但他对大家说:“秭归是我的第二故乡。”
初冬的“中国脐橙之乡”秭归县,到处都是橘橙,一派“果园海阔,美楼高窄”的景象。运送脐橙的车辆川流不息,一派橙子的热闹景象。
在这个柑橘丰收的年份,40万秭归人总会深深怀念一个人,一个身材魁梧、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就是“中国柑橘之父”、华中农业大学一级教授张文采先生。
“秭归柑橘大有可为”,张老的这句话掷地有声,激励着秭归人摒弃旧的传统观念,掀起了农业产业革命的热潮。西陵峡两岸,成片的柑橘出现。
"从1962开始,张教授就和秭归结下了不解之缘."10月28日165438秭归县退休干部宋洪虎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年10年底,张老在省农业厅经济工作处潘处长陪同下,张老此行的目的是来龙江大队调研柑橘发展情况,总结龙江大队柑橘发展经验。
第二天,张老和潘局长在秭归县特产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乘船到湘西,再转到湘西龙江大队(新滩)(今屈原镇龙马溪村)。面对峡江的风浪,张老没有表现出胆怯,而是在船上与潘主任谈笑风生。
西陵峡如画的风景引起了张老的诗情画意。站在船头的张老,即兴作了第一副对联:“潘公与人泛舟三峡”。坐在张老旁边的宋洪虎沉思片刻,怯怯而又激动地回答道:“张世和他的弟子们在柑橘之乡徒步旅行。”张老听后,高兴地拍了拍宋洪虎的肩膀,连连称赞:不错不错不错!瞬间,张老头顶的神秘科学家光环随着他的笑声消失在滚滚江水中。这一刻,张老和基层战友的心已经紧紧贴在了一起。
来到龙江大队,张老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与干部座谈,实地参观柑橘园,走访柑橘种植技术人员。据宋洪虎回忆,他连续在龙江大队工作了5天,还为龙江大队的干部和柑橘专业人员讲授柑橘管理和高产知识。
作为当时全国著名柑橘专家的张老,为什么会来到偏远的龙江大队?当时正在龙江大队搞柑橘生产的宋洪虎说,1955年,为落实国家“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原县委副书记耿天碧在龙江大队建设了“富根”柑橘示范园。被派去等位置的宋洪虎,组织了32人擅长柑橘生产的生产队,组建了专业的柑橘种植队,做柑橘生产。第三年,柑橘产量达到7吨;第四年,柑橘产量达到40多吨;1962年,柑橘产量达到160吨。柑橘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居全国前列,引起了省农业厅和柑橘专家的高度重视。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张老建议,秭归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柑橘,长江沿岸发展柑橘大有潜力。张老还提出秭归柑橘生产要实现良种区域化、品质标准化、果实商品化的“三化”目标。据秭归县志记载,张老于1962 165438+10月8日提出“三化”建议。
秭归,从此坚定了发展柑橘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走上了漫长而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峡江两岸已经长出了成片的柑橘林。从1979到10,张老看到自己亲手选育推广的优良柑橘品种已经遍布长江三峡两岸,感慨万千,说:“三十日国庆游三峡,猿猴伴歌;绿水青山比往日更好,彩橘满林。”
“秭归是我的第二故乡”,张老经常自豪地向前来考察的外国柑橘专家推荐屈原的故乡秭归。他回忆说,他对中国的许多柑橘产区有着强烈的感情,但秭归是他一生中去得最多的地方。
1993,91岁的张老最后一次来到秭归县。当他来到桂洲镇彭家坡村,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一片片橘林硕果累累时,他激动不已,写下一首诗:“贵由国庆三峡,屈子家乡盛产橘子,贾鹏脐橙到户种植,优质高产。富裕的农村。”
“张教授和秭归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宋洪虎激动地说。不说别的,只在“文革”的三个月里(1967),张教授就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67年,遭受“文革”打击的张老,带着厚厚的手稿和学生周茂的“秘密”来到秭归县龙江大队。他们在龙江管理区呆了三个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师徒依然无法割舍心中那份痛彻心扉的柑橘情结。他们每天拿着刚刚完成的《柑桔生产管理与科学实验》手稿,挨家挨户征求农民兄弟们的意见。
在这“神秘”的三个月里,秭归人民恐怕永远忘不了在张老指导下建成的第一个地下通风储存窖,能使柑橘保鲜4个月以上,好果率达90%以上。宋洪虎回忆,当时张老和他们聊天得知,他们在1966的冬天,在龙江四队建了一个20多尺深的地窖,储存了一万多斤柑橘,准备第二年销售。好果率达到70%,价格翻倍。
张老兴致勃勃地来到龙江四队。在地窖里深入实地考察后,他确定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同时,张老建议改善地窖,与外界通风,提高好果率。张老连夜画了改造草图,指导柑橘专业人员修建地下通风储窖。在张老的耐心指导下,柑橘专业队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第一个地下通风储存窖。当时龙江大队建有三个地窖。实验表明,好果率在90%以上。第二年,按照张老的想法,秭归县建了52个地下通风储窖,全县的柑橘走出了一条保鲜销售的好路子。
秭归县农业局退休干部崔志龙说:“没有张教授,就没有秭归的柑橘,无论是蜜橘还是脐橙。”张老给秭归柑橘起了自己的名字。1962年,张老在龙江大队考察时,对自己品尝到的8号、18号树的果实印象深刻。1965年冬,邓桂森教授、石教授在张老带领下,与陈兆明、肖燕华等省内专家一起,再次来到龙江大队,首次对柑橘优株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12树的丰产性、果面状况、含糖量等指标,以及8号、18号树的果实进行评分。评审结果公布后,陈兆明先生建议对入选的优秀植物进行命名。陈昭明建议将春梢桃叶狭长的8号和18号命名为“龙橙”,寓意龙不仅产于龙江,也是中国的象征。或根据叶片的生物学特性命名为“桃叶橙”。后来经过与会专家的讨论和酝酿,张老同意将8号和18号优良单株命名为“桃叶橙”。千年生养的秭归柑橘,从此有了自己的学名。
张老深知,果树的优良品种是高产优质的基础。他带领宜昌分校师生深入鄂西柑橘产区,开展群众性大规模柑橘选种。他向农民传授选种的目的、标准和方法,动员他们选出优良单株,向国家“献宝”,然后在实验室进行科学分析鉴定。
叶涛橙命名后,秭归县一方面加强对外宣传,另一方面扩大县内种植规模。张老以后每一次柑橘大会,都会讲到秭归桃叶橙。他在1973写的《柑橘良种繁育》和1977发表的《柑橘生产技术与科学实验》两本书里,高度评价了桃叶橙的“优良品质”。到1976年底,秭归桃叶橙17.8万个,产量3000多吨。
1983年,万里副总理批示,从龙江、湘西等地挑选1000公斤桃叶橙和3000公斤脐橙,送往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从此,秭归柑橘名声大振。在1989全国水果评选会上,叶涛橙和罗伯逊脐橙35号荣获名优水果称号。张老爱屈原这位“诗祖”,不仅仅是因为《橘颂》,更是因为屈原爱国爱问。他经常去屈原庙,与这位孤独而忠诚的伟大爱国诗人进行深度对话。
“帝后贾树,橘以服。我奉命不得动,生在南方。”2300多年前,“诗祖”屈原写了《橘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诗中可以看出屈原对橙子的感情非同一般,更明显的是秭归有着悠久的种橙历史。
两千多年前,屈原爱吃橘子。两千多年后,许多中国人喜爱《橘颂》和“诗人”屈原。张老是屈原的追随者。屈原庙建好后(1982),他来到秭归,经常去屈原庙散步。大家心里都清楚,他不是单纯的来玩,来看看的。他正在与这位孤独而忠诚的伟大爱国诗人进行深度对话。
熟悉张老的秭归说,张老和屈原一样爱国。1938年,在美国留学的张老,拒绝了美国柑橘行业同事的挽留,毅然带着爱国之心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投身农业科研。张老和屈原一样,一生上下求索,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探索。解决了柑橘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于1935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柑橘栽培专著《实用柑橘栽培》。为了做好柑橘的出口工作,他编写了65438到0954的《鲜果包装储运营销》。1979年主编全国第一部《果树研究法》作为国家通用教材。他还撰写了7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文革”期间,遭受重创的张老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柑橘事业,从未停止对柑橘的研究。
据秭归县秭归县屈原纪念馆馆长梅介绍,张老经常穿着中山装,非常平易近人。他亲自在屈原庙接待张老三至少有三次,有一次张老三是单独来拜谒“诗人祖师”的。那一次,梅和张老坐在屈原庙的石凳上谈了很久。谈话的主题自然是屈原和柑橘。当张老得知屈原庙要种各种各样的橘子时,他非常高兴。他说,以后可以让更多的中外游客品尝到柑橘,既是对秭归柑橘的宣传,也是屈原和柑橘的陪伴,让自己不再“孤独”。
梅云说印象最深的日期应该是1988 10 6月17。那一天,在县城参加过柑橘调研活动的张老再次来到屈原庙。梅趁机请张老为屈原庙留下“墨宝”——咸丰年间亲笔题写的一首咏屈原的诗。张老当即愉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因为时间仓促,张老对现场写的作品不是很满意。他马上把诗录下来,抄回武汉,送到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回首至今,这件“小事”是多么感人啊!
如今,张老的手书诗,连同全国其他40多位书法家的作品,被集中收藏在屈原庙的碑廊里。不知道老兵张抄格律诗是什么感受?我一直以为他和屈原有千年情缘,是因为心连心,是因为抄诗,是跨越时空生活在一起。“秭归成为中国脐橙之乡,是宜昌地区乃至中国南方脐橙的典范。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组织果农生产、供应、销售、运输、储存、加工规模化农业,发展水果市场经济。江西赣州跑在了我们前面。我们在1985给他们供应了改良的无病毒脐橙。”1996年2月19岁的张老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很短,还在想着秭归。他专门给时任宜昌市委书记的罗清泉写信,转给了县委、政府。
张老在信中委婉地建议秭归向后来居上的江西赣州学习:成立果农股份合作社,培训农民技术员,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处理;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用政策调动果农的积极性;成立脐橙果业协会,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提供包装、分级、洗果、运输、出口等技术指导...多么感人的话语!
根据张老的建议,秭归于1997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柑橘产品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柑橘产业化。当时,秭归“纽荷尔”脐橙荣获第三届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
张老一直把秭归珍藏在内心深处。65438-0989,农业部决定建立长江中上游农业发展项目。当时秭归还不是调查的重点。年过八旬的张老耐心地向世行代表团介绍了秭归的柑橘种植历史,并讲解了当地培育的脐橙新品种。他最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秭归争取到了这个项目,使秭归获得了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张老多次专程到现场指导,使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秭归柑橘生产。
让张老欣慰的是,柑橘已经成为秭归的支柱产业。如今,秭归柑橘面积654.38+0.7万亩,年产量654.38+0.5万吨以上,年产值2亿元以上。全县有100多个柑橘专业村,65438+万多农户从事柑橘种植。
秭归脐橙,果实大无籽,皮薄色鲜,肉质多汁,味道香甜,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国家。秭归还建立了国家柑橘育种育种中心试验田和柑橘育种示范场,* * *引进和储备柑橘品种88个,其中脐橙50多个,全年新鲜脐橙上市。
如果要问,秭归人和张老的关系有多深?秭归人民会告诉你,请走进新桂州镇政府广场,看一看背对长江,面朝长满柑橘的大山的张老雕像。那是最准确的答案。秭归有两座铜像,一座是诗人屈原,另一座是橘子人张文采。略有不同的是,贵州集镇设立的“橘翁”,是贵州三万多名橘农自发为张老塑造的。人们记忆犹新的是2002年端午节“橘翁”铜像揭幕时的感人一幕——一万多名橘农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张老铜像鞠躬,表达诚挚缅怀。面对“橘翁”,思绪飞扬。人们不禁想起了他献身科学、服务橘农、奉献社会的光辉一生,想起了他深入农村、扎根农民的感人场景,想起了他为秭归赢回的、惠及千家万户的荣誉...
-1978年,国家批准在秭归建设2万亩脐橙出口基地后,张老一次性为秭归引进12美国优良品种,试种大获成功。从此,“全国名优水果”、“省级优质产品”、“全国农博会金奖”等荣誉相继落户曲香这片神奇的土地。
-1985年秭归陆家山村柑橘树大面积死亡。81岁的张老得知此事后,连夜赶到秭归。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学生们跨过青干河,来到柑橘园取样检验。下坡时,张老在四个同学的搀扶下,一步一步滑到河边,衣服被汗水湿透。最后,在张老的指导下,橘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了这种“不治之症”。
-1986,张老开始担任秭归县人民政府农业科技顾问(直至去世)。1993,贵州农民彭通过张老的介绍被接纳为中国柑橘协会会员。1994年,在全省第一批农民技术职称评审中,向思模被授予农民高级技师称号。在秭归,彭、颜等上百名柑橘“土壤专家”都是张老教学社的学生。
-1995,身患重病的张老还在想着秭归的脐橙产业,还想为秭归引进一个橙汁厂,增加脐橙的附加值。在张老的介绍下,秭归县原橙汁厂书记、厂长、人员于3月27日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张老家中,由柑橘专家邓秀新翻译,与三位美国投资商洽谈。虽然因为脐橙加工橙汁成本高,交通不便,项目没有落户秭归,但张老对秭归人民的特殊情谊令人感动,难以忘怀。
有人说,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使秭归成为屈原的故乡,“中国柑橘之父”张文采使秭归成为“中国脐橙之乡”。这完全是真的!屈原带给秭归人的是精神财富。张老给秭归人带来的是物质财富。他们对秭归和秭归人同样重要。他们在秭归人民心中享有平等待遇。
感谢屈原!谢谢张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