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报纸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放缓。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6543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0.5%,远低于2000年4.7%的水平,而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1%;日本2001年经济下滑将为0.9%;欧盟2001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内需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初步预测,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全社会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可以认为,2001作为“十五”的第一年,基本完成了全部主要指标,国民经济整体实现了“十五”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质量明显提高。前三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关联度、报价)达到119.2点,比2000年提高4.4点;全年利润达到或略超过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242%,高于名义GDP增速。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涉外企业所得税增速均在50%以上。
2001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一些亮点。其中一大亮点是,连续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在2000年没有扭亏。今年6月5438-9月,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6543.8+0.72亿元,同比减亏增盈23.4亿元。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是2001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第三个亮点是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改善导致的资本净流入大幅增加。第四个亮点是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都有积极作用。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国经济运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1对市场主体行为、市场运行规则变化的一系列规范和监管,为中国证券市场整体的开放和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2006 5438+0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一是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贡献下降。
中国2001年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下的政府投资,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前十一个月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增速为10.4%,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此外,政府通过国债加大了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导致前11个月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去年同期高出31个百分点。
2001中国的消费需求基本上是稳定增长的。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相比,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6年2月,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降后,再次呈现上升趋势,从1 1的96.9点上升至97.65438+。这表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不确定,但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方向有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应归因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驱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整体经济的表现,驱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和消费环境的变化。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速度。
2001经济结构调整成果如下: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期行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即将破冰,新兴行业引领潮流。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14年全国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特别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项目明显拉动了内需。110当月,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0亿元,同比增长24.1%。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开工604个,年底前将建成投产290个左右。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利润6543.8+058亿元,新增税收88亿元,出口创汇6543.8+075亿美元。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高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包括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信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从1到10达到20.5%,居各行业之首,比所有行业高8个百分点。结
结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改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投资增速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包括民航、电信在内的一些垄断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行业重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陆续推出。
第三,资本净流入取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00年中国出口出现了27.8%的超常增长,所以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滑有正常因素,但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放缓导致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美国经济发展放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下降不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还会对就业和税收产生不利影响。虽然自年中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减缓了出口的下滑,但预计今年出口将保持4%左右的增速。
2001利用外资超预期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中国带来的唯一外部拉动因素。国际资本流入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2001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修订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使中国扭转了1999年以来利用外资增速放缓的趋势。
2经济增长预测
2.1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投资,这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和装修投资的大幅增长。其次,2001外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展望2002年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的净流入,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继续减弱。
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望继续实施,2002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其增速将在11%至13%之间,略低于2006年1。其中,房地产投资和装修投资的快速增长仍将持续,预计其投资增速分别在20%和18%左右,而基本建设投资增速相对较低,仍在8%左右徘徊。
2002年将是中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因素远大于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如下: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早将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良好避风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也鼓舞了海外投资者的信心。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显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为1.69,位居全球第二,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2)2001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将对2002年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3)为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出台了10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全面向外资开放“西气东输”等重要项目。预计2002年中国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外商直接投资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中国的GDP增长率平均将提高0.3-0.4个百分点(张),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2002年,由于国际环境没有改善,国内政策调整空间有限,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继续下降。2000年中国出口增长27.8%,但这种强劲增长在2001年明显大幅失速,出口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预计2002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继续下降。
预计2002年消费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水平。总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10%,略低于2006年5438+0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计继续下降。但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中的比重高达61.3%,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不可低估。
2.2 2002年经济增长率预测
权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乐观预期。据其估计,即使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今明两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据预测,2001年的增长率将达到7.5%,2002年将达到7.1%。IMF预测,中国不会像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分,远低于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7.7%,最悲观的预测是6.5%。以下是全球权威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7.7%。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7.6%。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7.2%。
● IMF: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7.1%。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7.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0%。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6.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显示,根据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不同,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在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稳定的情况下,GDP增长7%;第二种可能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 1增长不继续下降,GDP增长7.5%;第三种可能是长期建设债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货币政策开始宽松,M1增长14.5%,GDP增速达到8%。
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预测,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可实现7%左右的增长速度。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迅速转向复苏,中国入世的负面影响可以降到最低,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2001的水平。反而经济增速可能比2001略低。
在综合分析影响2002年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因素,我们预计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望保持在2001的水平,围绕7%的增速波动幅度估计不超过0.5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的可能性。
2.3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将非常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
2)中国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从国家宏观政策看,2002年我们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为西部大开发制定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步落实。结合国家“十五”计划,“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已经开工。同时,西部地区还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国内外投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稳定增长将为2002年经济增长提供内需基础。国家对居民收入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农村费改税减负以及财政扶贫支出和转移支付的增加有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增加收入,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将对2002年最终消费产生积极影响。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将在2002年显现效果。此外,近年来逐渐形成的一些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住宅消费等,在2002年仍将是拉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2.4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的持续下滑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去年接近23.1%,而且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全球经济的衰退和不稳定将使2002年中国的出口贸易形势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中旬做出的预测11显示,2006年5438+0全球经济增速仅为2.4%,而联合国6月10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2006年5438+0全球经济增速将仅为1。2002年全球经济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运行,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国经济。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有放缓迹象。由于经济衰退程度仍然温和,美国持续的11降息将逐步刺激经济,美国经济在明年年中左右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油价下跌、美国消费支出上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争成功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在未来几个月开始反弹成为可能。在美国经济经历经济衰退的同时,世界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都经历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降至0.7%。今年欧盟经济增速为1.7%,明年将放缓至1.3%。日本经济今年下滑0.4%,明年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是谨慎乐观的。虽然预计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开始复苏,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的2.9%提高到2002年的3.7%,但随着美国美联储的多次降息和财政刺激措施,美国的消费支出将恢复,而欧盟将降息,油价将下跌。2002年世界经济将以1.6%的速度增长,但世界银行显然对全球经济的复苏缺乏信心。它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影响都会被放大,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反弹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01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启动民间投资的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2001前三季度集体投资和个人投资增速落后于国有经济增速,也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特别是股份制经济。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大问题能否解决,仍有疑问。首先是投资体制和机制,包括特殊行业的准入门槛、融资机制和税收制度。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的不利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消费品投资结构和投资品投资结构的失衡长期制约民间投资。
3)2002年有可能再次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通货紧缩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的一个宏观经济运行问题。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之后,从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物价指数的走势再次回落。作为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的5月和6月由正转负,这预示着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再次遭遇通货紧缩。
4)对2002年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其他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下岗工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了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当前的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职工问题更加突出。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运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的经济增长;企业发展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完善。
2.5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2002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但可能会加速中国的资本净流入。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进行调整,以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因为政策调整需要时间,所以很难判断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成员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从长期来看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有利影响,但从短期来看,加入世贸组织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很难判断哪种影响更大。第四,市场化进程加快。各种要素市场能否在2002年完全走出传统经济模式,资源配置能否真正市场化,都很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3.1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效显著,在2002年仍然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虽然影响力趋于减弱。与此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开始显现。
始于1998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逆周期调节的一次尝试。实践表明,这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在200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发行100亿元建设债券,弥补前期在建基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新开工项目;发行500亿元支持西部开发的专项国债,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我国GDP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开始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短期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延长,增发国债政策的积极效应开始减弱。据有关人士(张)测算,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债券65438+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发行11000亿建设债券,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债券6543.8+0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654.38+0.7个百分点。其次,旨在增加财政收入的税收政策开始对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2002年1-9月,财政收入达到118723亿元,同比增长24.2%,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多。这种超常规的财政收入增长在反经济周期政策中是合理的,但它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减少了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
因此,2002年是否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争议。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但不应该取消。200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形势严峻,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很难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特别是2001中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是实现2002年GDP增长7%以上的关键因素,不宜取消。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继续保持长期建设债券较高总规模(6543.8+000亿-6543.8+05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债券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基建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增基建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增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二是调整和完善现行税制,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积极性。
3.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2001年中国金融政策的主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2002年的财政政策应着眼于三个方面:改革银行体系,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慎重制定国有股减持和流通政策。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保持相对灵活,表现为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加。但总体表现稳中有余,对2001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理想。在利率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再贴现利率从2.16%上调至2.97%,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9次下调。今年1-8月,外币存款利率已调整7次,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低0.25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投标利率成为货币。信贷政策的突出表现就是加大了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得消费信贷在2001快速发展。截至8月末,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同比多增583亿元。
需要在2001中体现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得失。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走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前面,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效,货币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增长的需要。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两个挑战。首先,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导致实际利率居高不下,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限制了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从资金供求看,2001存贷差进一步拉大,各级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尤其是、MI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001 10,M0增长66%,比去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123%,比去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二是20065438年9月和20010年6月以来,银行放款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11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仅增长10.9%;6-9月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37.2%,较年初有所下降,表明货币流动性趋弱。由于人民币低利率政策已经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空间不大,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货币政策的重点应该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促进利率市场化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因为银行体系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运转,所以必须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重建来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存多贷少的问题。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相对于货币政策的平庸表现,2001金融政策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上成效显著。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包括向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重新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的实施,使证券市场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然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对市场参与者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的加强以及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实施,使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向市场规则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变,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以监管为主,关注市场的稳定。其中,国有股减持和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证券市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