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在材料和技法上的演变

单纯用油作为绘画媒介,在拜占庭时期就有尝试。据记载,这种画在烈日下暴晒几个月也不会干。1200年,僧侣Theophil Ruziros写了一篇关于油画的论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他在其中介绍了亚麻籽油和阿拉伯树脂的使用。13年底,英伦三岛出现了类似油画的画作。14年底,荷兰的两位画家范·艾克兄弟(杨·范·艾克和他的哥哥休伯特·范·艾克)发现了一种用油溶性颜料作画的简单方法,创作出了纯油画。虽然艺术史学家不能断定范艾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者,但至少他们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油画媒材配方。许多专家认为,他们最大的成就是在油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钢笔光滑,车辆干燥迅速。杨·凡·艾克的《阿诺菲尼的婚礼》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坛画》(现藏于比利时根特的圣布丰教堂)由23幅画组成。)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范艾克兄弟发明的调油技术,据说是用一种“白色布鲁日清漆”和亚麻籽油来作画,用它们来调和他在坦佩雷的画作中使用的颜料,发现效果非常好。有研究者认为“白布鲁日清漆”是精馏松节油,现在我们还在用松节油稀释油画颜料。)据说意大利最早学习和掌握油画技法的画家antono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曾赴荷兰学习范艾克兄弟的油画技法,并回到威尼斯教授油画颜料的使用。此后,油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在欧洲大陆流行起来。

几百年来,油画经过历代画家的继承和创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油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典、现代、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时代艺术观念和技法的支配,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油画发展初期的历史条件奠定了古典油画的现实主义倾向。在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产生了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诉求。为了逐渐摆脱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单一创作,许多著名画家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景、物进行观察和直接描写,使宗教题材的作品中包含了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比较完整。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他们不仅注重在作品中描述一个事件或事实,而且还揭示了该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因此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同时,画家还探索了解剖学和透视学在绘画中的应用以及明暗分布在画面中的作用,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应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具有逼真的准确比例、形状和结构关系;焦点透视的建立使绘画通过构图形成错觉的深度空间,绘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的瞬间视觉体验相同;明暗法将画中的物体统一在一个主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和其他绘画中追求写实的理念,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无法完善,油画工具材料的表现适合充分体现。所以古典油画经过长期的制作,变成了高度写实的样子。

从整体上看,古典油画是油画语言各种因素综合运用的结果,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又特别注重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更注重光影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被均匀地笼罩在阴影中,明暗界限呈现出柔和的过渡,营造出一种集中而无缝的效果。达芬奇的《岩石中的圣母》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同时,尼德兰画家在画作中清晰地描绘了场景的所有细节,场景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明暗的过渡。r .康平的三叶祭坛画《怀孕通知》详细呈现了室内室外的所有场景。意大利的提香是第1位特别注重油画表现力的画家。他在深色背景上作画,经常使用明度相近、色调略有不同的亮色,形成瑰丽的金色调。透明颜料的反复重叠,浓淡分明的笔触,使色彩与形式有机交融,营造出质感效果。

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画家根据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气质,对油画语言进行了不同的深入探索。油画的类型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等。油画技法也日益丰富,形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流派。

17世纪的一部分油画强调油画的光感,利用冷暖色彩的对比、明暗强度和厚度层次来营造光感,形成画面的戏剧氛围。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以往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他加强了画面上的明暗对比,经常利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来衬托前景中的明亮人物,让人觉得画中的光线很刺眼。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El greco)将风景描绘成斑驳的光影。他不是从明暗这两个道貌岸然的角度来建模的,而是从明暗的间歇分布来建模的。色彩的冷暖也形成了断断续续的连续变化,用笔凝重,色彩层在挤压中相互渗透,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效果,有的甚至弥漫着神秘不安的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绘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手段。在他所作的大量肖像画中,人物都被笼罩在大片的黑暗部分,只有表达表情的面部、手部等重要部位呈现出明亮的亮度。他在暗部用沉稳的色彩营造出多层的薄涂,让暗部显得深邃,而在亮部用厚画和刀法叠画,营造出厚重的体量感。

同时,笔触的运用也被很多画家所探索。笔触是油画笔用颜料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的油画,整个画面各部分的颜料层厚度比较一致,笔触均匀,几乎不露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是由创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节奏所驱动的,画家在绘画时可以产生情绪来控制笔触的运动。笔触的轻、重、缓、急不仅使塑造的形象生动,而且笔触本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法兰德斯画家P.P .鲁本斯在许多巨幅作品中大量使用蘸有薄而亮的颜色的绘画,顺着人物的身影,留下自由奔放、弯曲的笔触,造成了人物的强劲气势和故事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哈尔斯(Hals)用轻快灵活的笔触画肖像,使肖像充满活力,与他豪迈乐观的性格相得益彰。另一位荷兰画家j·维米尔擅长用珍珠般细腻圆润的笔触描绘房间里的人物,使画面产生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

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势,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化。英国画家j·康斯特布尔(J. constable)第一个直接用油画在户外写生,获得了丰富的色彩感。他在局部区域用微小的笔触将颜色并置,使之混合成更鲜明的色块,画面比古典的棕色调明亮很多。颜色的互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并列时可以提高彼此的亮度和强度的原理——后来得到了科学的认可,但康斯特布尔通过观察自然可感知地获得了互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分地应用了它。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e .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主导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型主题绘画。他在创作的色彩表现中更多地运用了补色关系,在画面的许多部位运用主动笔触形成色彩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惊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写生,认识到景物的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色调在反映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形成画面的意境和情调方面的重大意义。他们的大量山水创作描绘了自然的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氛围。

在此基础上,法国印象派画家对色彩的运用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用色光混合的原理解决了油画的色彩问题。c .莫奈、a .西斯莱等画家捕捉外界光景表面的光线变化所赋予的色彩的瞬间印象,以精细笔触的厚重画法并置对比色。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不是黑色浓淡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用调和的单一颜色画暗部的做法,用色点把暗部和阴影部分并列起来。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是透明的,从一定距离看趋于冷暖,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派淡化景物的体量感,强化色彩因素。印象派不是靠明暗和线条来形成空间距离感,而是根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来形成空间。印象派作品从未如此生动传神,这也说明了色彩既是综合的,又是纯粹的表现。

19世纪,出现了艺术思路清晰的欧洲油画流派。油画技法虽然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新古典主义在油画中注重意象造型的严谨和扎实,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规律;浪漫主义围绕悲剧主题,在构图上力求用色彩、笔触、动线营造画中情节的张力;前拉斐尔派注重画中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很多画面都是由蓝、紫、绿三种色调构成的。现代油画虽然外观丰富,但都具有现实主义的整体特征。它们分别是: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色彩的主色调统一了画面各部分的色彩,局部色彩在过渡中相互形成和谐的关系,没有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用来塑造形象的,暴露程度有限,统一在一种或长或短的有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体统一在中央焦点的构图中,与真实的视野形成同构的效果。

材料和工具

一种用透明植物油混合颜料的绘画,在布料、纸张和制成的木板等材料上创造出艺术形象。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近代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绘画。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身。在使用蛋彩画法的同时,许多画家继续寻找更理想的调和剂。一般认为,15世纪初来自荷兰的画家范艾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创始人。他们在以往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进行绘画,使绘画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时间适中,在绘画过程中易于多次遮盖和修饰,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干燥后,涂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他们使用新的油画材料进行创作,这在当时的画坛是很有影响的。油画技术很快传播到其他西欧国家,尤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

油画颜料的作用和极强的可塑性是其他绘画所无法比拟的,这使得油画具有一种能在感知中与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节奏和力量。在笔触的作用下,造型不仅完成了造型的任务,还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质感效果。伦勃朗和鲁本斯都善于掌握和驾驭肌理,因为肌理直接传达艺术家的心理感受,影响作品的感染力。所谓对肌理的合理表现,不仅包括肌理对物体肌理的模仿和再现,还包括对画面整体意境的描述和表现。在传统写实油画中,肌理是非常胜任再现肌理的,物体细腻粗糙的肌理都可以用相应的肌理来模仿,但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行为,真正美的肌理是那些能够表达画面的节奏和艺术家的感受,具有高度和谐秩序的肌理。这种肌理往往超越了肌理的限制,穿透了整幅画面的精神和观者的内心,成为脱离了具体的色彩层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抽象的。而在传统油画中,它是依次附着在现实物体上,从小到大融入整体氛围的。

油画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导致了油画技法的复杂性。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油画技法,使油画材料充分发挥表现效果。油画的主要技法有:

(1)透明叠加法,即用彩色油稀释而不加白色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每层干透后再刷下一层是必须的。因为每一层的颜色都比较薄,所以可以隐约显露出下层的颜色,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微妙的色调。比如在深红色层上涂上稳定的蓝色,会产生蓝中透紫的丰富效果,即冷中暖,这往往是调色盘上无法转移的色调。这种画法适合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厚重感,特别适合生动地描绘人的皮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使人感到血液在皮肤表皮下流动。它的缺点是色域窄,制作工艺细致,完成作品的时间长,不容易表达艺术家当下的艺术创作感受。

(2)不透明叠加法,又称多层着色法。绘画时,先用单一颜色画一个大图形,再用多种颜色塑造。暗部往往涂得较薄,中间色调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遮或留,形成色块对比。由于粗细不同,表现出色彩的丰富韵致和质感。透明和不透明的画法没有严格的区别,画家往往在一幅画中综合运用。当表达黑暗或阴影中的物体时,透明的遮盖色彩法可以产生稳定而深刻的体量感和空间感;不透明颜色叠加的规则,容易在暗部之外塑造形体,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19世纪以前,大部分画家都是用这两种画法,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出作品。有的是画了一层后放了很久,等色层完全干了再画。

③不透明原色法,又称直接着色法。也就是说,在画布上做出物体的轮廓后,凭借物体的色彩感觉或画面色彩的构思来进行色彩的铺设,基本上是一次完成,用画刀刮掉不正确的部分再继续进行色彩的调整。这种画法,每一笔蘸的颜料较厚,色彩饱和度高,笔触清晰,容易表现出绘画时的生动感受。19世纪中期以后的很多画家都采用了这种画法。为了达到一次上色后全色层的效果,必须注意笔势的运用,即画法。常用的画法分为平涂、松涂、厚涂。平画是用单向的力度,均匀的笔触,画出大面积的色彩,适合在稳定、沉稳的构图中塑造静止的形体;散画是指笔触根据被画体的自然转折趋势,笔触松散灵活;厚涂层是颜料的全部或部分厚堆,其中一些形成高达几毫米的颜色层或色块,使颜料呈现有趣的纹理,增强其形象。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包含了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法、肌理、光线、空间、构图等诸多造型因素。油画技法的作用是综合或个别地反映所有造型因素。油画材料的表现充分提供了在二维基础上应用油画技法的可能性。油画的制作过程是艺术家有意识地、熟练地掌握油画材料,选择和运用能表达艺术思想的技法,形成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油画不仅表达了艺术家赋予的思想内容,也表现了油画独特的语言。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几个时期:古典、现代、现代。不同时期的油画受时代艺术观念和技法的支配,呈现出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