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本质论题
自私,即“只为自己,只为个人利益”;无私就是“不只顾自己的利益”(高级汉语词典)。在概念上,“无私:不只是照顾自己的利益”,显然,“无私”也是一种相对的解释。所谓“不只照顾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在照顾别人利益的同时,也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基础上,想想别人的利益。简单来说,无私是建立在相对较小程度的自私之上的。
自私和无私属于道德的范畴。关于道德的起源,有两种典型的学说:一种是“神的意志”说;二是“人性论”。“人性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情心、道德感或能区分善恶的预设理性;另一种认为道德源于人的感情和欲望。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没有揭示道德的真正本质。科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是在人类社会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受人们物质生活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自私自利和大公无私的标准从来没有确定过。判断自私和无私的标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同样的例子,对那个人的评价因为他的行为改变而改变;因为环境变了,他的行为也变了。更广义地说,同一个人的同一行为,可能会因为环境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判。你把吃完的口香糖吐到垃圾桶里。在一个人人乱扔垃圾的社会,你是无私的。在一个人人都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的社会,有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把口香糖用纸包起来,然后扔掉?那你就是自私。这也说明,说人性绝对自私或者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
自私来自内心的私欲,也可以说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对立面。广义地理解个人主义,就是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链条中去把握个人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狭义地理解个人主义,就是法国政论家查尔斯?6?1阿列克西?6?1德国?6?1托克维尔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第一次用了个人主义这个词来概括他在美国看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正是受到托克维尔的启发,后世才接受了个人主义这个术语,并引申为概括西方资产阶级的整个意识形态。
但是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个人主义:一般个人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谓一般个人主义,就是洛克、斯密、托克维尔等人所阐述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从人性论和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强调个人本位、个人中心和个人至上。当然,它也强调人是自私自利的,但相对而言,它具有“合理”利己主义的特征,即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所谓极端个人主义,不仅强调和突出个人,而且完全否定社会和他人的价值,把个人的自由、平等、价值、利益和权利理解为绝对意义上的,甚至不惜牺牲他人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
现实生活中,只能提倡集体主义,警惕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会给社会带来很多危害:会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败坏;导致社会人际关系恶化;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导致消极腐败的滋生和发展;导致负面情绪蔓延,社会凝聚力瓦解;导致人性的冷漠;导致社会缺乏关爱等等。
另外,由于人都是相对自私的,很多时候自私自然会和“人性恶”联系在一起。人性真的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有很多答案的话题。孔子说人性相似,承认人性,但没有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庄子说没有善恶之分,等等。中国的圣贤圣贤大多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阐述人性的。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多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然权利的角度来解释人性,原因是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对人格的束缚。至于“恶”与“善”,至今没有定论。
再者,关于私欲,佛陀强调没有空色;陶说“无”生“有”,讲“无为而无不为”,这和佛教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尽管佛道之渴,世间众生却不愿放弃对私欲的追求。佛家讲究功德,成佛,道家要成仙,长命百岁。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世人所尊崇的世圣先贤都无法回答人性的“恶”或“善”,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断定自私就是“固有的恶”的表现呢?被人崇拜的佛教徒、道教徒很难做到无私。怎样才能要求世间一切众生无私?
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很难衡量。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向这个道德标准靠近。现代人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道德的载体是大多数人的意识,它要求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具有健全的独立人格。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的东西。现实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性或人性是由社会关系塑造的;生活的内容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人性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变化。
最后可以这样结束。自私不是善也不是恶,自私也是社会的产物。道德是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善恶的界定标准。我们应该寻求一个合适的“自私”和“无私”定义的样本,并逐步将这个边界推向“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