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本质论题

有人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人的自私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这种错误的观点曾经对人们影响很大,现在在社会上还是有一定市场的。要正确认识人性,正确对待人生,就要彻底认清它的错误。第一,“人性是自私的”这种观点把人性当成了人性,混淆了人性与人性的区别。早在18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如拉丁美洲的朴容洙、爱尔维修就不承认人的社会性,不理解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拉马特里认为,人和动物都是机器,人只是比动物多了几个“齿轮”和“弹簧”。他把人看作一个简单的生物个体,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来源于身体的感性。爱尔维修总结说,基于这种身体感觉,人会本能地趋利避害,寻求快乐,避免痛苦,从而“保存自己”,从而得出人性自私的结论。由此可见,人性是自私的,说人性是像动物一样的动物本能,是对人性的严重扭曲,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对于18世纪的拉美人朴荣洙、爱尔维修等人来说,他们受历史、阶级、科学条件的限制,得出“人性自私”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以科学认识人性的今天,把发霉的旧货从资产阶级思想武库中清除出去,否定和讽刺无私的先进人物,彰显利己主义,显然是错误的。第二,“人性自私”的观点否定了人性的历史性。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在每个历史时代,人的本质都是不同的。人的自私观念不是一直都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没有自私的想法,人性也不自私。根据中国历史学家的调查,海南岛的黎族人解放前生活在深山老林中,解放时仍过着原始的氏族生活。他们把收到的粮食平均分配给各家各户,谁出去抓了一只野鹿,也自觉地分配给各家各户。在他们那里,没有私人的想法,没有“偷”的意识和词汇。人的自私观念从来没有过,也不会永远存在。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自私会越来越失去市场,必将随着* * *资本主义社会的实现而消失。说人性自私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的。第三,“人性自私”的观点抹杀了人性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人性是以阶级为本位的,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本性。自私是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而不是全人类的本质。“人性是自私的”这种观点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自私性说成是所有社会所有人的本性,这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私有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私有制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人的自私思想还很严重。但是,绝不能只看到一部分人的自私,就断定所有人本质上都是自私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传播“人性是自私的”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一观点的实质,摒弃这一错误观点,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在第二部(修订版)里,很多人说人性是自私的,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就是自私或者不自私。相反,我认为人类只存在于相对自私或者相对无私中。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一个不会游泳的溺水者时,你可能只是关注,并没有真正的行动,但如果溺水者是你的女朋友,即使你从来没有游泳过,你也可能会下水救他。是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还是全力帮助,取决于这个“别人”在你心中的位置。陌生人和闺蜜相比,闺蜜在你心里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你女朋友和你妈妈比,你妈妈可能比你女朋友高。不难看出,相比同样的“他们”,同样的事件,你对陌生人是自私的;对于女朋友或者母亲,你是无私的。所以我说人是否自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要人性存在,就不可能绝对化。

自私,即“只为自己,只为个人利益”;无私就是“不只顾自己的利益”(高级汉语词典)。在概念上,“无私:不只是照顾自己的利益”,显然,“无私”也是一种相对的解释。所谓“不只照顾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在照顾别人利益的同时,也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基础上,想想别人的利益。简单来说,无私是建立在相对较小程度的自私之上的。

自私和无私属于道德的范畴。关于道德的起源,有两种典型的学说:一种是“神的意志”说;二是“人性论”。“人性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情心、道德感或能区分善恶的预设理性;另一种认为道德源于人的感情和欲望。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没有揭示道德的真正本质。科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是在人类社会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受人们物质生活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自私自利和大公无私的标准从来没有确定过。判断自私和无私的标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同样的例子,对那个人的评价因为他的行为改变而改变;因为环境变了,他的行为也变了。更广义地说,同一个人的同一行为,可能会因为环境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判。你把吃完的口香糖吐到垃圾桶里。在一个人人乱扔垃圾的社会,你是无私的。在一个人人都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的社会,有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把口香糖用纸包起来,然后扔掉?那你就是自私。这也说明,说人性绝对自私或者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

自私来自内心的私欲,也可以说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对立面。广义地理解个人主义,就是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链条中去把握个人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狭义地理解个人主义,就是法国政论家查尔斯?6?1阿列克西?6?1德国?6?1托克维尔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第一次用了个人主义这个词来概括他在美国看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正是受到托克维尔的启发,后世才接受了个人主义这个术语,并引申为概括西方资产阶级的整个意识形态。

但是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个人主义:一般个人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谓一般个人主义,就是洛克、斯密、托克维尔等人所阐述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从人性论和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强调个人本位、个人中心和个人至上。当然,它也强调人是自私自利的,但相对而言,它具有“合理”利己主义的特征,即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所谓极端个人主义,不仅强调和突出个人,而且完全否定社会和他人的价值,把个人的自由、平等、价值、利益和权利理解为绝对意义上的,甚至不惜牺牲他人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

现实生活中,只能提倡集体主义,警惕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会给社会带来很多危害:会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败坏;导致社会人际关系恶化;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导致消极腐败的滋生和发展;导致负面情绪蔓延,社会凝聚力瓦解;导致人性的冷漠;导致社会缺乏关爱等等。

另外,由于人都是相对自私的,很多时候自私自然会和“人性恶”联系在一起。人性真的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有很多答案的话题。孔子说人性相似,承认人性,但没有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庄子说没有善恶之分,等等。中国的圣贤圣贤大多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阐述人性的。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多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然权利的角度来解释人性,原因是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对人格的束缚。至于“恶”与“善”,至今没有定论。

再者,关于私欲,佛陀强调没有空色;陶说“无”生“有”,讲“无为而无不为”,这和佛教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尽管佛道之渴,世间众生却不愿放弃对私欲的追求。佛家讲究功德,成佛,道家要成仙,长命百岁。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世人所尊崇的世圣先贤都无法回答人性的“恶”或“善”,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断定自私就是“固有的恶”的表现呢?被人崇拜的佛教徒、道教徒很难做到无私。怎样才能要求世间一切众生无私?

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很难衡量。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向这个道德标准靠近。现代人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道德的载体是大多数人的意识,它要求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具有健全的独立人格。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的东西。现实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性或人性是由社会关系塑造的;生活的内容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人性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变化。

最后可以这样结束。自私不是善也不是恶,自私也是社会的产物。道德是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善恶的界定标准。我们应该寻求一个合适的“自私”和“无私”定义的样本,并逐步将这个边界推向“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