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大师讲解“非攻”,顺便解读墨家思想。
杀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然会有死罪。如果按照这个类比,杀十个人就是十次不道德,会有十次死罪;杀一百个人就是一百次不道德,会有一百次死罪。对此,世界上所有有道德的人都明白道理,都认为自己错了。说这些话是不道德的。现在是时候用厚颜无耻和不道德来攻击其他国家了,但我不知道这是错的。相反,我赞美它,说它是道德的。我真的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我要记录下来给后人看。如果你知道那是不道德的,你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东西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这件事?
现在有些人看到黑的少就说黑,看到黑的多就说白,所以大家会认为这个人分不清黑白;尝的苦少了就说苦,尝的苦多了就说甜。然后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分不清甜和苦。如果你现在做错了一点,你就会明白那是错的。大错就像攻击另一个国家,但你不知道这是错的。相反,你称赞它,说它是道德的。这能说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见,世界上的绅士们在区分道德和不道德方面是多么的困惑."
墨家思想
儒家强调以德治国,提倡表率作用;墨家走的是极权主义的道路,主张服从上级(尚同)。(恐怕大家都很熟悉“世间万物皆非”这句话,出自墨子。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有突出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说,学术氛围十分活跃,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学派。墨家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有人考证,墨子生于周(公元前480年)4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公元前420年)6年左右。
墨子的出生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大夫。《鲁春秋·当然》认为自己是鲁国人。也有说他原籍宋朝,后来长期住在鲁。墨子在当时可能属于“士”阶层,但他本人也曾经是制作器皿的工匠,有着丰富的制作技艺。据说他制作守城装备的技术比历史上最有名的工匠鲁班还要好。他曾经在楚惠王面前和鲁班比赛守城,结果打败了鲁班。
相传墨子初学儒家,但由于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向大禹学习了艰苦朴素的精神,于是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墨子的学说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卓越之学”。墨家是儒家的主要反对者。
墨子弟子众多,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纪律要求严格的政治团体。这些人能吃苦耐劳,勤于实验,英勇作战,平时从事生产劳动。墨子和他的弟子为人们做好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淮南子》说:“一百八十人在墨子服役,可使其赴汤蹈火,不归脚跟。”而且他们的成绩没有得到回报,他们的善良也没有得到回报,过着很简单很辛苦的生活。
墨子一生致力于帮助穷人的正义事业。班固答客戏中说:“洞中席不温,墨不骤。”也就是说,墨子和孔子一样,整天为天下事操劳,连暖席子和把炉子烟囱染成黑色的时间都没有。他“日夜操劳,以自苦为极”,长期游走于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相传他曾阻止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贯彻“爱众不攻”的思想。后来,鲁阳要攻打郑,墨子知道后去说理,劝鲁阳不要攻打郑。他“南巡守”,鼓吹“储士”以守。他多次访问楚国,并向楚惠王赠书。但是后来他拒绝了楚王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
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阻止祥子牛攻打鲁,但是失败了。越王请墨子做官,许他五百里封地。墨子以“听我之言,用我之道(听我之言,按我之理而行)”作为去的条件,不考虑封地和封号,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思想主张。
在政治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和小私人阶级的利益。墨子的“天意、明思”等学说,仍然离不开殷周传统思想,但却被赋予了“非天命、兼爱”的内容,以对抗儒家的“天意”、“爱穷”思想。墨子认为“执一人之命,为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相亲相爱,相得益彰”,亲友之间不应有区别。他有“坚守脚跟,造福世界”的奉献精神。
他的“不攻”思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意图。他提出了“不乐”、“节财”、“节葬”的思想,反对统治贵族的腐朽生活。他认识到劳动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了强调生产和“恃力者活,不输力者不活”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提高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主张“饥者必食,寒者必衣,劳者必息,乱者必治”,提出了“尚贤”、“尚同”的观点,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基”。
墨子对知识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三表”作为认识真理的标准,提出了“不以其名,而以其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苦练守纪”,提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宗旨
墨家曾是先秦时期的“显学”,但在汉代衰落了。但墨家精神并未丧失,汉代以后的侠客们都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公民社会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诗歌和侠义小说歌颂侠义精神的精神来源与墨家思想密切相关。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底层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亚于儒教和道教。
墨子
墨家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墨子》原本有七十一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典上》、《经典下》、《经典上》、《经典上》四篇合称为《莫箐》。这四篇,与大曲、小曲合称为《墨辩》。也有人将这六篇称为“墨经”。
莫箐是墨子的主要部分。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该书不仅涵盖了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广泛内容,还包含了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几何等多种自然科学的知识,其中一些知识阐述得很好,推理透彻,论证准确,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莫箐是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关于《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写的还是后世学者写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据《晋书》记载,晋代陆胜对《墨辩》作了注释,认为《经上》、《经下》、《经上》、《经下》等四部著作是墨子所作。后人也持此观点。但从清末孙诒让开始,很多研究者通过考证怀疑这四部作品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最近有学者认为,这些作品是墨子的后学集体编撰的,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作品,而是通过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进一步推测,墨子的第二代、第三代弟子中可能有不少人参与了编纂,最终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晚期。
无论墨子本人是否编辑过《莫箐》,但《莫箐》中记载和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关于手工业的重要知识,提出了许多古代物理学和书籍的概念,明显继承和发展了墨子注重实学和唯物论的思想传统。墨子对中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