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命教育解决了哪些人生问题?
一般来说,人们在具体的生命发展和生命过程中,往往会有两种偏向:一种是知命而不知命,把生命当作生命的全部。比如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这是一个让现代社会头疼的问题,往往会把一些挫折、挫折、痛苦等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变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然后,从觉得生命不好到放弃生命。另一个例子是吸毒现象。人吸毒,固然有各种偶然的因素,但同样的问题是:为了生活中的快感,损害自己的生活功能,使自己的生活残废,毁了自己的生活。自杀的人因为对生活没有好感而放弃生命,吸毒的人为了对生活有好感而杀死自己的生命。两者的性质似乎不同。但本质上,他们是为了生活的感觉而冒着生命危险。
另一种偏见是只知生活,不知生活。也有一些人固守着保命的哲学,刻意控制自己对生命的欲望,不知道生命必须用生命来表达。人生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品尝各种生活的滋味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生目标。所以他们的人生动力不大,拼搏意识不够,进取观念比较淡薄,所以他们的人生色彩当然很单一暗淡。
中小学的生物、化学、科学课,从不同方面讲生命现象,但主要是自然生命,远远不够。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这个知识层面,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因为自杀者或凶手,都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的生命当成一堆碳水化合物,或者只是一些DNA。这样,他们毫不留情地杀人;他们毫无纪念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见,生命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了解人类自然生命的特点,进而体验自我血脉的人际社会生活,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孕育和成长,所以必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人要体验自己的精神生活,认识到人的精神世界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因此,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人也要意识到生命之外的意义和价值。所谓超越生命,本质上就是超越死亡;超越生命意义的建构,也是正确生死观的确立。
所以,在生命教育中,“生”和“死”是核心问题,但在生命教育中谈“死”,是因为更好的“生”;在生命教育中谈“生”,就是要超越“死”,使人获得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本质。
二、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第一,在科学理性的层面上重建生命的神圣性。
所谓神圣,本质上是指人类对一个物体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崇拜;生命的神圣是指人类对自己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回顾人类历史,越是远古时代,人类身边越是神圣的东西。不仅神秘的生命现象是神圣的,一些特殊的石头、树木、鹰、老虎、月亮、太阳等也是神圣的。是神圣的,已经成为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依靠自我理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于是各种神圣的东西逐渐被“祛魅”——消解了附着在它们身上的神圣,于是人类崇拜、敬畏、服从的对象越来越少,生命的神圣性也在这种祛魅过程中逐渐被消解。发现石头只是一种矿物,植物是一种纤维体,动物是一种有机体,曾经神圣的日月只是一颗行星,一颗恒星。至于生命,虽然更复杂,但也不过是一堆碳水化合物和一些DNA而已。
生命神圣性的消解所引发的生命危机令人震惊。人要么羞辱自己的生命——自杀,要么羞辱别人的生命——杀死别人。所有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尽管科学提高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一切的便捷方式,但我们人类仍然必须保持对自然、宇宙特别是生命的神圣性的认识。所以,我们要在理性的层面上恢复对生命神圣性的认识,对生命要有敬畏和崇拜。我们不应该违背生命的本性,不应该破坏生命的自然生长,不应该强迫生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虽然我们是生命的持有者,但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为所欲为。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看待和对待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生命的神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应该说,这是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获得真正幸福的基础,值得我们去努力。
第二,要通过生命教育改变青少年中的一种不健康的人生观,即“新新人类”所说的——“只要我喜欢,为什么不呢?”
如果分析青少年自杀、杀人的案例,不难发现其直接原因,如:儿童心理预防机制不健全;恶性外界刺激;有缺陷的家庭,武断或极端放纵父母的教育方式;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强大压力;精神障碍;极度消极,失望,孤独,焦虑,痛苦等等。但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我应该说有。一般来说,青少年自杀、杀人多是外部原因造成的。他们的心智尚未发育。很多人不知道自杀和杀人的严重性,不知道死亡的真正含义。因此,生活过程中突发的外因往往会导致青少年自杀或杀人。毕竟他们还太年轻,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这样,在青少年自杀杀人的问题上,家长、学校和社会就有了更重要的责任,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青少年中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天之骄子”有二代甚至三代长辈全力以赴满足他们的一切生活要求,也完全沉迷于感情生活,已经习惯了随心所欲、众星捧月、什么都不缺的生活。一旦成年人阻止他们看动画片,阻止他们买自己想要的东西,阻止他们拿到自己想要的成绩,阻止他们被老师和家长为难,“我活得不好,我喜欢死,所以我会死”,这大概是自杀的青少年的普遍思维模式;“他让我不舒服,我不开心,我想摆脱他”,这大概是杀人少年的普遍思维模式。而这一切都源于“只要我喜欢,为什么不呢?”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自我毁灭大多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生命的毁灭往往只是在一瞬间。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生命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要学会珍惜生命。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人性上健康发展,才能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自觉或不自觉地懂得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和关爱生命,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要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生活。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我们应该有怎样健康合理的人生观?这些都必须纳入生命教育的大体系。
第三,在生命教育中,青少年要懂得处理“生命与生命的张力”,并使之保持动态平衡。
在生命教育中,要让青少年从个人生命感受走向理性生命,再从肉体生命走向生命,走向社会生命,走向精神生命,最后走向普遍生命。我们应该努力消除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张力,走向它们的亲和,即保持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换句话说,要让生命回归生命的基础,生命就成为生命的自然表达。这就要求人们从个体化的生活走向普遍的生活,从个人的感受中去理解他人和社会的感受,从而建构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感和责任感。
一般来说,成年人往往已经从生活走向生活。人的生命之外还有生命,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成家,要创业,要做一些大事,等等。而青少年的智力并不完善,他们很难意识到生活与生活的区别和联系。他们甚至知道生活却不知道,以为生活就是生活,以至于觉得生活不好就放弃生活,杀死别人的生活。因为他们把生活的感受当成生活的全部,挫折、失望、不开心等等。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自杀或杀人的理由。他们没有意识到失去生命的严重后果。孩子往往把生活问题当成生活问题,不小心撞翻了一个灯泡,处理不了,吓得要死,离家出走;和同学在一起,没有办法解决,然后打架甚至杀人。很多青少年往往把生活中一些难以承受的“沉重”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沉重”,觉得不好就放弃生活。这其实是一种通过结束生命来解决他们生活问题的方式。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还承担着其他的社会责任,比如孝敬父母,做出贡献。
如果青少年自杀是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对生活感觉不好的问题,那么青少年杀人是通过结束别人的生命来对生活感觉良好。两者都有不同的表现,但都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与生活的紧张关系,都是通过解决生活问题来解决生活问题。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痛苦和逆境,这些往往导致他们自杀、杀人。
所以在生命教育中要让青少年意识到,人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复活。人的生命是由父亲和母亲的血液组成的,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这样才能让青少年认识到,我的生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家庭、社会、大众的事。另外,在生命教育中一定要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对于自杀过的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但他们有没有想过亲人的巨大痛苦,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中,每个孩子都要学会与人交流。他在为个人生存而奋斗的同时,也要感受到亲人、他人和社会的作用,从而使自己在生命层面上与所有人和社会相关,建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只有从生活层面出发,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社会和他人,从一个“自然人”过渡到一个全面的“社会人”。
第四,通过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来构建青少年的意义世界。在学校教育中,除了生活能力教育,生活能力教育尤为重要。如果青少年只有知识和技能而没有构建正确的意义世界,他们很容易成为四肢发达、极其聪明,却没有精神世界的“空壳人”。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现有的系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生命教育的内容,同时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凝聚价值源泉,提供给学生,并内化为他们有意义的世界,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安顿,行为得到规范。真正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生命最大的特点是生生不息。所以在生命教育中,首先要教会孩子对生命有敬畏感,对长辈有孝心。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特别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其次,人类生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死后不能复活”,所以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生命无价”的观念,在生命教育中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再次,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德性和正确的人生方向,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人生的富足和成功。
第四,人生的过程必然是跌宕起伏的,所以在人生教育中,要培养孩子承受各种挫折和失败。
第五,生命的本质是寻求快乐和幸福,所以生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快乐和幸福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拥有快乐和幸福,让他们关注生命的价值,避免自杀和伤害。
《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日发表了一篇记者专题文章,说36%的中学生在进校门的那一刻,情绪低落、紧张、疲惫、无聊、焦虑、恐惧。对学习感兴趣的中学生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都有“失败者”的心态。根据王永炎专员的调查,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先是逃学,然后辍学。沉迷虚拟游戏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他们流浪,打架,偷窃,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可见,很多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快乐和幸福,必然会把学习视为生活之外的东西,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很难确定他们的人生会走什么路。《礼乐记》云:“乐者乐,人情不可免。”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的本性,教育应该是满足、提升和规范人追求快乐和幸福的本性的途径和方法。但现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扼杀和压制孩子快乐和幸福的工具。一般来说,幸福是人生活中的感官感受,是建立在身体愉悦的基础上的;幸福是生活中理性的感觉,建立在灵魂的精神上。这两者既不同又密切相关。青少年的生活主题是成长和快乐;青壮年的人生主题应该是事业和幸福;老年人的生活主题是休闲与健康。但是,青少年之所以不顾一切或者杀死别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可能会不开心。你为什么不开心?因为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不满,甚至有了邪念。青少年理性能力不强,往往在生活感受中追求快乐。当他们不能满足时,他们会从不舒服到不开心,从而采取过度的行动。要教育青少年,第一,快乐是有限度的,过度的快乐会伤害身体,以至于最后不会有快乐。如果沉迷网吧或者吸毒,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在这两种情况下,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自己和他人对幸福的追求。有节制,让大家开心,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英国的中学,已经设计并开设了“幸福课”。什么是幸福?那些刚刚告别童年的中学生,可能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英国惠灵顿学校会在10和11年级开设“快乐课”。此外,学校将举办一个关于幸福的研讨会。快乐课由宗教老师每周授课一次,内容由尼克·贝勒斯设计。尼克·贝勒斯是一名心理学家,也是剑桥大学新成立的幸福学院的院长。他说。“我们会让这些年轻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拥有幸福和快乐,”贝勒斯说。“开一瓶红酒或者吞下摇头丸都能让人感到快乐,但是来自食物、酒、毒品或者电视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留给你的是比以前更痛苦的感受。我希望学生们明白,我们应该创造幸福,而不是消费幸福。”贝勒斯说,这门“快乐课”还将教会学生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成功。“快乐课”还会教学生处理一些实际的个人问题,比如“如果有人在球场上打你,你该怎么办?”“如果你父亲让你成为他的律师,你会怎么做?”等一下。
在生命教育中,应该给孩子一种生命与生命和谐的生活。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在生活中一味追求生命的美好感觉,就会危及生命的健康甚至存在。如果生活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活怎么会有美好的感觉?那能有生命的感觉吗?关键是我们要明白,生命不仅要维持,更要健康,这样生命的感觉才能敏锐丰富,才能产生美好的感觉。所以我们追求生命的美好感觉,一定不能损害生命的健康和存在。这是其中之一。其次,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大多倾向于走向感官至上,所以往往受不了生活中的痛苦。人要明白,感情的特性是当下的,是稍纵即逝的。痛苦、挫折、不快、不快等。很快就会过去。如果人因为当下感觉不好而放弃生命,那么生命就永远定格在痛苦上;而人如果咬紧牙关,挺过过去,以生命的存在超越痛苦,就一定会翻开人生新的一页,获得幸福和快乐。再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虽然正确的人生观是从感性生命走向理性生命,但是没有感性生命的生命是萎缩的,而没有感性生命的生命无疑是像没有浇水的花朵一样处于凋零的状态,生命之树需要感性生命来滋养、培育和生长。只有让生活与生活协调起来,一个人的生活才能真正幸福。
三、关于生命教育的受众、方法和原则。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让青少年接受各种有用的生死知识,建构合理的生死观,降低自杀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杀率,避免频繁的杀人事件,从而大大提高青少年的生死质量,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受众、方法和原则进行探讨。
生命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与死的教育,不仅是青少年需要的,也是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应该具备的知识。相对而言,我国在生命教育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各方的努力,生命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台湾省的生命教育已经推进了近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人们财富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预见,中国在生命教育方面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
第一,关于生命教育的受众。
生命教育的受众应该是全体公民,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必须通过全民生命教育来改变。生命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青少年,而是全体大众。因为,在青少年自杀杀人的问题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和家长的一些过高期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社会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金钱、权力、地位成了很多人唯一追求的东西。这些不良的社会习俗导致很多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盲目地认为只有孩子取得好成绩,才能上一流的小学,考一流的中学,上一流的大学,才有前途,出人头地。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疯狂追求,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自杀的第一大原因。很多青少年的成绩往往很差,有时根本不差,却因为与父母的期望相差甚远而被父母训斥,对老师不满。孩子自己觉得见别人很丢人,心理素质差的可能会有自杀倾向。但我们必须看到,考试的恐吓和分数的压迫是青少年自杀的常见直接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金钱至上、地位至上的社会风气和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扭曲预期。这是全社会和家长都应该深刻反思的,也是生命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生命教育的对象绝不能仅仅放在青少年身上,而是要把所有的家长都纳入教育的大体系中,也就是说,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教育。不应该是通常的传授一种知识,检查接受者是否掌握的教育,而是一种具有人应该具有的生命存在质量的教育,一种获取相关知识并在生活中实践的教育;它不是对某些人的教育,而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教育过程。
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如果他们粗心大意,他们就会“学得不好”。因此,全民生命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简朴民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陋习,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环境。
第二,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必须建立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对普通人遇到的生死问题给予知识传递。由于生命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有问题意识,以人们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
目前,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了政治、思想品德课。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都非常注重把学生培养成有远大理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突出舍己为人、生命为义、家庭为大家的集体主义;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唯物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同时也要看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相当复杂。将儿童的各种生活问题及解决方法纳入范围,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对众多青少年自杀、杀人事件的原因分析,可以发现在校青少年至少会遇到四大问题,应尽快纳入教学内容:一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包括青少年如何对待同学,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朋友,陌生人等等。思想品德课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突出问题意识,用问题统领课堂教学。不要从道理出发,用例子来证明道理;而是以问题为核心,再升华出相应的普遍真理。比如和同学看法不一样怎么办?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甚至吵架怎么办?如何更好的与老师和家长沟通?男生如何正确表达对喜欢的女生的爱?女生如何友好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求爱而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如何应对社会上的一种不正常状态?如何与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等一下。二是如何正确对待物欲。人的本性是无止境的物欲,但人是有理性和文化素养的,能够克制过度和过分的欲望。但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还不成熟,往往没有在头脑中建立约束机制。如果放任自流,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出现自杀、杀人的情况。有些问题要在课堂上教:家长不让看动画片,不让玩游戏怎么办?大人不给钱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怎么办?还有竞争压力下互相攀比等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欲望,采取那些合理的克制手段;嫉妒等。第三,学习压力的问题。告诉孩子:如何、怎样正确看待中考和高考?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来减轻学习压力?如何正确看待分数高低和排名顺序?如何建构正确的成功观,避免疯狂追求分数,漠视生命?要教给孩子“平平淡淡就是福”的观念,告诉孩子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精英,一个人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生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等等。第四,社会关系。教孩子如何融入社会。如何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如何与社会上的人交流?如何正确看恐怖小说和看恐怖电影?如何合理玩网游?等一下。问题。在课堂上,老师要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孩子比较、讨论、选择,最终达成一定的一致,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和习惯。处理好这四种问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防止青少年自杀或使用暴力。
第三,在生命教育的具体过程中,除了要有问题意识,还要贯彻以下原则:
(1)螺旋推进原理。在内容设置上,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接受的规律,逐步深化教育内容。比如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关于快乐和幸福的教育;青年人的人生教育在于成功教育和职业教育;老年人的生命教育在于休闲、健康和健康教育。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按照区域规划,分层推进,逐一全面推进。
(2)知行统一原则。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让他们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引导学生亲近生命、体验生命,在生命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于一体,让学生丰富生命体验,收获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3)互动结合原则。要通过学校老师的教导接受教育,通过家长、社区、医院等机构和团体的帮助,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还要倡导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注重自救、自律、自我教育,增强他们的应对技能和困难求助意识。
(4)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原则。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要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贴近青少年生活和实际,与青少年成长、发展、学习、交往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安排,既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接受,又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
(5)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