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门游学——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隋唐洛阳城粮仓~ ~回洛仓

几天前,丁丁门博物馆志愿者小组发来通知,说他们要去仓廪参观学习。凡是去微信接单的,一开始都想着不去,因为那天刚上班,后来觉得学习机会难得,最后和同事一起换了班参加学习。

前天晚上,我给戴小姐打电话问怎么去。她说我可以用她的车,但是需要戴小姐绕道,让戴小姐辛苦了。

昨天早上,我去了我们早早见面的地方。早上起来,天气不太好,开始下雨了。雨滴像成千上万的伞兵一样从空中跳下,安全降落在地面。坐在车里,雨滴像一张大网连在一起,挂在我们眼前。

后来,我们在凯旋路上抓住了薛先生,我们返回了罗仓遗址。

我们是第一批回洛仓的,等了一会儿,大家的车都到了。范主任让别人的翻译给我们解释一下。回罗仓建于隋朝元年(605年),隋末毁于战乱。是隋唐时期的大型国家粮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市宫城城北3.5公里的瀍河区小李村和马坡。当时每个粮仓可以储存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储存了3.55亿斤粮食。

雨还在下,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我们走过草地和鹅卵石地面。下雨时,各种花草的叶子上凝结着晶莹的水珠。小雨滴似乎伴随着一首小小的舞曲。

罗惠仓城:由仓库区、管理区、道路和运河组成。已发掘220座筒仓,估计整个仓城约有710座筒仓,是隋唐时期已知最大的粮仓。东西长1000m,南北宽355m,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东西、南北两排发射井约700座,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筒仓的大小基本相同。筒仓口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度10米。每个筒仓可储存50万斤粮食,整个筒仓城可储存3.55亿斤粮食。

大量长期储存粮食是非常重要的。汇洛仓的地窖都在地下,大口大,底部有一个小圆筒。为了达到防水防潮的目的,筒仓的墙壁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先用火烘烤,再铺上一层绿糊和泥,再铺上木板和芦苇席...这说明粮食储藏技术是在隋代发展起来的。

隋朝灭亡后,唐朝吸取隋末战争的教训,在城内修建了粮仓。在隋朝的基础上,增加了洛阳城嘉仓的粮食储存量,以保证东都的粮食需求。罗惠仓库被废弃,只存在了65,438+00多年。惠罗仓被废弃后,其位置和面积逐渐被人遗忘。

回罗仓和韩家仓作为大运河的重要配套工程,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皇帝吃洛阳:隋唐时期,洛阳作为东都,天下数一数二,水运便利,成为整个北方粮草物资的聚集地。但由于长安人口的增长,关中平原已不足以承受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遇有灾荒饥馑,皇帝要带领百官吃洛阳,因此被戏称为“五谷皇帝”。

考古学家推断仓被废弃后,地窖并非人为回填。经过六七百年的雨水侵蚀和淤积,这些筒仓在金元时期变得平坦。

虽然现在这里空空荡荡,静悄悄的,到处都是杂草,但是看到这些遗址,就可以想象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作为国家粮仓的洛仓是多么的重要。农耕时期,粮食是国家的命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地窖中出土了刻有“大业元年”铭文的碎砖。也许人们看到它就能想起回洛仓的历史。现在看到这些遗址,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