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转基因作物(或动物)。总结报告..
1.转基因作物对我国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投入的增加和环境资源的短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剧,农业的龙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1)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逐年加重,每年喷洒的大量农药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严重损害了人类的生存。(2)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的施肥量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除了增加农民的负担之外,土壤退化以及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也对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3)干旱频繁,受旱面积大。除了西北地区长期缺水,华北地区干旱频发之外,长江流域近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也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农业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而水稻用水量几乎占整个农业用水量的70%,缺水矛盾日益突出。(4)我国北方及沿海地区有大面积盐碱地,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为酸性土壤。这些不利的环境对作物种植和产量潜力有很大的限制。(5)我国主要农作物质量较差,既不能满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又因售价低而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亟待改善。(6)近二十年来,各种作物的产量一直徘徊,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没有大的突破。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
近年来,国内外转基因研究取得了大量新成果,包括:(1)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性强的棉花、玉米和水稻。国内外已大面积种植抗虫棉,国外已大面积种植抗虫玉米。它们的推广大大减少了农药的用量。抗虫水稻为中国独有,已完成生产性试验,具备产业化条件。(2)培育了氮利用效率高的转基因小麦、磷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转基因烟草和水稻,鉴定和分离了一些与氮磷利用效率相关的基因。将这些基因应用于作物改良,将有效提高各种作物的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用量。(3)已获得许多调节植物水分状态并使其耐旱的基因,这些基因正被用于培育耐旱作物品种;(4)耐盐碱和耐铝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良好进展,分别培育出耐盐碱和耐铝毒的转基因植物。(5)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耐贮藏保鲜番茄,国内外首次批准商业化生产。(6)培育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的稻米;由于其科学和政治意义,转基因技术培育的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在过去五年中引起了世界的轰动。(7)转基因技术培育的延缓叶片衰老水稻的单株生产力显著提高,表明应用转基因技术改造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途径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生产力,提高产量潜力。这些结果表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引领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转基因作物在中国的种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调查分析,从1999到2001的三年间,我国种植抗虫棉约270万公顷,* * *少用农药123000吨,棉花增产9.6%,每公顷效益近2000元。近几年在湖北、福建等地的抗虫水稻试种表明,在整个种植季节基本不喷农药的情况下,抗虫水稻可增产12%,不仅创造了每公顷900-1200元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缓解了农时壮牛因外出打工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深受农民欢迎。
综上所述,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应用对于持续提高作物产量,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投资高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农民脱贫。积极推进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迅速成为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一致行动。
第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迅速,其趋势不可逆转。
1983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标志着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1986转基因作物在美国获准进入田间试验,1994美国Calgene公司培育的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获准商业化生产。近十年来,转基因作物的R&D和产业化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从65438年到0996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1.7万公顷,2003年增加到677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全球四种作物总面积的25%;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2年的18个,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也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这种增长趋势反映出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正在逐渐接受转基因作物。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别是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的直接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自主研发抗虫棉技术的国家;中国转基因水稻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03年8月,中国共受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申请1044件,批准777件。2003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0万公顷。目前,我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机构超过200家,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基因植物研究和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和政策也在调整和变化。例如,印度、巴西、南非、菲律宾等多年来拒绝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近年来也批准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尤其是巴西后来居上。2003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跃升至300万公顷,取代中国多年来的世界第四位,而中国的种植面积则跌至第五位。此外,2003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原则提案》,明确规定其成员国不得设立“转基因作物无区”。英国和德国最近也同意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预计这些政策调整将进一步促进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三、影响我国转基因作物发展和产业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根据多项调查,以下问题正严重影响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
1.国家政策导向不明确
我们认为,近年来,中国在R&D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方面的政策和战略取向尚不明朗。一方面,中国政府保持并加大了对转基因作物研发和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从1999开始,连续五年基本上没有批准新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已经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植物没有一种是粮食(饲料)作物。导致中国研发的很多转基因作物没有得到及时应用。由于作物品种的时效性特点,我国培育的一些转基因作物已经错过了最佳应用期,导致研究成果的浪费。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转基因技术作为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建设可能做出的贡献,也违背了我国农民对新技术的强烈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近年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专家们在对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表示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的同时,也对中国政府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方面的政策取向表示担忧,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意见并没有很好地集中起来,提供给国家决策。
2.管理方法需要改进。
65438-0993,原国家科委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根据这一基本框架,农业部于1996颁布了《农业生物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997发布了《关于实施农业生物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同年成立了农业生物工程安全委员会和农业生物工程安全管理办公室。《办法》起草过程历时6年,120多名科学家参与讨论或发表意见,充分吸收了当时各国管理法规的优点,更好地体现了基于风险的科学管理原则。《办法》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办法》很好地适应了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了我国转基因作物研发和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但作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农业部又相继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三项措施。现在看来,这些规定存在管理时间过长、管制范围过宽、尺度过严等问题。此外,近年来的审批操作不规范,管理成本高,限制了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的发展。另外,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过程涉及很多行政部门,如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商务部、环保局、专利局等。,而国家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协调各部门的管理,这也极大地影响了管理效率。
3.自主知识产权基因少,转基因作物研发后开发不足
总体而言,中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技术方面的进步与国际进步基本同步,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主要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很少,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缺乏后劲。主要原因是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投入少,人才队伍小,创新能力不足。此外,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的管理限制也影响了科研人员和企业参与和投资人的积极性。
四、对我国转基因研究和应用的几点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现行管理体制的不统一、不协调,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统一、协调、快速决策的管理体制。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国务院多个部门、多个研究机构、大量消费者和农民,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一个权威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导小组,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保证各方面的衔接。这个领导小组除了承担管理责任外,还要开展转基因作物R&D和产业化战略研究,制定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总体发展中长期规划,突出未来10-15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及战略对策、优先发展领域、产业化和运行管理机制等重大问题。
2.选准突破口,积极战略性推进转基因技术产业化。
建议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和国际竞争形势,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推进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建议在继续扩大抗虫棉种植的同时,推进转基因抗虫水稻产业化。原因是:(1)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在国际上优势明显,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商业化生产可以抓住机会占领中国市场,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2)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根据中国科协的数据,水稻螟虫造成的亩均损失在30元以上。转基因抗虫水稻在全国的推广将为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带来明显的效益。(3)中国大米出口很少,种植转基因大米不会给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相反,生产成本的降低还可能增加大米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对对外贸易产生积极影响。(4)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服装作物,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的形成。(5) Bt基因用于转基因抗虫水稻。转基因玉米、棉花等。用这样的基因培育出来的已经在国内外商业化很多年了,作为食物和饲料对人和牲畜都是安全的。中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的食品和环境安全性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水稻不仅食用安全,而且由于少用或不用农药,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生存和繁殖,有利于生态环境。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水稻有安全风险。(6)根据我国现行安全管理措施,转基因抗虫水稻1999已在湖北、福建等省完成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实验环节,迅速被实验区农民接受,具备区域商业化生产条件。因此,建议尽快批准上述地区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商业化生产,并加强商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监测和研究,争取在4-5年内形成规模。
3.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修订《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管理条例》。
建议在管理中把科学问题和行政策略区分开来。总结1997以来我国安全评价与管理的经验,建议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与审批进行分类:(1)对无可预见风险和低风险的转基因作物,实行安全评价与管理的简化程序,将现行的5个阶段缩减为3-4个阶段,并根据国内外的实践和可借鉴的实验数据,简化审批程序中对相关生物背景和安全信息的要求。(2)将现行按“一品种一省”申报安全审批的做法调整为“转化事件”;对于已批准的转化事件,其衍生产品无需申请安全性审查。(3)借鉴我国医药审批制度中“新药证书”和“药品生产编号”的做法,对转基因作物实行“安全证书”和“商业化生产许可证书”双证制。
作为行政策略的“技术壁垒”,我们可以考虑,所有在国内已经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指特定基因与作物的组合),在完成同样的实验和评估程序后,也可以获得国外开发的同类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对于国内没有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国外开发的转基因作物需要在国内完成各种安全实验和评估流程,才能颁发安全证书。简而言之,中国研发的转基因作物可以借用国外的技术数据申请安全证书,而国外研发的转基因作物只能根据国内的数据申请安全证书。这至少可以保证中国研发的转基因作物率先在国内市场进行商业化生产。
4.继续加大科研投入,确保转基因作物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较以往有了明显增加,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甚至比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跨国公司。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从各种来源增加投资。
建议设立“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作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整体薄弱,在功能基因分离方面与世界差距较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较少。目前,根据序列分析的结果,农作物基因组中有40000-60000个基因,这些基因将在未来8-10年内逐步被分离克隆并注册为知识产权。因此,未来10年将是基因产权国际竞争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国启动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中心。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已形成较大优势,应予以重点支持。在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基因组的研究中,我国也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应加强支持,形成自己的特色。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重大项目的建立,将确保我国能够批量获得功能基因的知识产权,使我国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与农业强国相称的国际地位。
建议继续设立“国家转基因作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国务院1998批准的“国家转基因作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的R&D和产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转基因棉花已形成规模,水稻、玉米、油菜、番茄等转基因作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应该继续加强支持。建议以新的发展理念支持农业生命科学的研发。中国的五年计划模式不适合农业生命科学研究,存在诸多弊端。建议将上述两大项目形成长期稳定的中央财政支持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及时更新目标和内容,确保我国农业生命科学的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