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
心理健康专著——《论心理健康咨询方法》
在大学里,入党是每个有志大学生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党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并不容易。首先,心理健康是第一大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心理更健康,怎样才能想办法跟上党的步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对大学生党员提出如何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融入社会,如何走向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如何构建和谐民主的人际圈,如何具备正确的心理素质等要求。掌握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提高,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使他们能够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压力伴随着人的一生,谁也无法回避。工人农民感受到更多的是身体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生存压力,知识分子感受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创伤和发展压力。面对无数的压力,我们不能自怜,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积极乐观,越战越强,不断寻求成功,但有些人还是不知所措,浮躁急躁。或重病或早逝。两者的区别在于你如何处理压力。应对压力的根本方法是学会积极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去思考事情。万事皆有解,只看如何从健康的心态去思考和学习。拥有一个健康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也有代表提到“心理健康也是社会的软实力”。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一,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安全感。评价的要素是自知。
第二,自学,自立,评价因素是生活能力。三、情绪稳定、反应适度,评价要素有情绪稳定、情绪控制、情绪积极。四、人际和谐,接纳他人,评价要素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满意度、接纳他人的能力。第五,适应环境,应对挫折。完成以上自我心理健康评估,知道自己是否健康。根据目前的调查,中国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恶劣的变化。安定医院代表、院长马鑫先生说:“公众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软实力的体现。目前,我们的社会需要在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实现规模化。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需要人民的心理健康。利用胜利的春风,深入学习贯彻这一精神,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刻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提出的复兴之路和拼搏精神激励着全国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对以他们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描绘的美好蓝图充满希望。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人类的未来。年轻人强,国家就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命运。因此,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国家富强和人民安全的保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最近上海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宿舍杀人案,都是出于怜悯,因为别人比自己强。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校增加了相关的课程。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到生活中的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就牵扯进去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得到学校的重视,我们也应该从各方面去学习和了解。贯彻精神,努力学习,紧跟党的步伐,满怀信心地阔步前进。
第二篇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gt;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由于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迫使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人类进入了情感负担时代”,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情感态度发生了复杂的演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在高校生活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的“晴雨表”非常敏感。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自己的特殊问题,如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与未来职业的选择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心理压力引起的心理压力、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高校的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一.精神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有稳定感,并能适应社会中任何形式的外部环境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当他们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时,他们的心理不会失衡,可以用适当的行为来克服。这种稳定和适应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智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来说,判断心理是否正常有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第二,心理和行为的统一。这意味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协调的过程。第三,性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心理障碍是指精神疾病或轻微的心理障碍。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多是因为身心疲劳、紧张、心理冲突、突发问题或难以协调的矛盾等。,时间短,程度轻微,随情况变化而消失或减缓;还有的时间长,学位重,最后不得不退学甚至休学。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上。表现为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体感知觉异常、错觉、幻觉、健忘、偏执、新词、意识模糊、心理特征紊乱、与人相处困难等心理活动。行为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性,心情沉重。绝望,甚至痛苦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上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求知和成长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其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独立人格、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导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抵御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接受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环境信息和社会期望,逐步完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衡量、评价和调节,也影响着主体的人格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将人格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这种转化,而是主动引导受教育者在转化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方向,让个体把握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理优化、人格健全的目的。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充分开发潜能。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缺乏的是心理素质,表现为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依赖性强。原因是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在大学生中,有些人因为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几乎丧失了从事一切行动的欲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爱情受挫而产生自杀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些人因为现实的不如意而愤世嫉俗或者绝望;有些人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避免群体自我孤立。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绪危机、神经衰弱等。我们学校每年都会调查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工程与水利学院
2002级四个学生第一年因为心理问题退学,他们四个情绪不稳定是因为:1,追求女生被拒;2.我早就怀疑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所以不敢面对别人;3.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抑郁;4、狂躁,行为异常。最后无法继续学业。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压力、自我意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情绪不稳定、情绪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第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自身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到二十二三岁,正值青春中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有时会产生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知识贫乏与歧视的冲突,竞争与稳定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合理化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胜出,他们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父母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验的缺乏,使得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学习、生活、交友、恋爱、选择工作上的小挫折,足以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承受。从环境因素来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选择人生目标的机会更多了,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焦虑感。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因对变化的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各种困惑、迷茫、焦虑和紧张情绪明显增多,社会变化给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困惑、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无法适应高速度、高技术、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重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
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需要一些技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快速参与和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动机,学会把心理学变成通俗易懂的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说来,提高学生思维,你让学生动脑;交互来说,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离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让人觉得特别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比如课程的开篇可以采用自我介绍和热身、前台演示和后台实操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及自己有过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你淡淡地、动情地讲述老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人们对心理学有一种向往和思考,也能感受到老师真的能在学生和课程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手段之一,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其他手段发人深省。热身活动的设计很重要,它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任感,影响到学生能否敞开心扉,敞开自己。比如:手指操、手指下坠、猫捉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操、记者采访、用手打招呼、方块游戏等等。
从热身活动中引申出它们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比如哪些知识点要和人际交往结合,哪些方面要和情绪结合,哪些部分要和压力结合。以及活动结束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事实:刚刚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画了什么;发现:你的发现是什么;感觉:你感觉到了什么;未来:对未来有什么影响?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吸引注意力,开始动心。
在课程主题的准备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准备学生,准备自己,准备课程。准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与同一个人的对话,把对方变成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学生的背景和心理状况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自己做好准备:面对要讲的题目,明确自己的感受是混乱还是清晰,真正知道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能不能正确接受别人的赞同或反对。
预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呈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掉电脑和ppt,站在学生的角度无限逼近学生的需求,通过自我反驳或实地调查找到最佳答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太注重理论的系统传授,更注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调整常见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学、调节情绪、增进人际交往、处理恋爱与性、应对压力与挫折、珍爱生命等方面的知识。,能有效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能和能量,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收益。
在方法设计上,可以采用讲座、提问讨论、录像回放、案例分析、角色演练、心理小组活动、电影欣赏等多种形式。用图片,符合学生自己的,与学生自己有关的,幽默的段子和搞笑的,奇怪的夸张和荒诞来吸引注意力,加深印象。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具体内容、学生的身心状况、学校和班级的教学条件、时间控制、教室位置等。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共同努力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一门好的课程就像一场好的演出,需要教师精心完成编(剧本)、导(组织)、演(呈现)的工作。不断从细节到框架,从割裂到融合,从僵化到改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中,情感唤起是开端,情感体验是过程,情感升华是目的。只有“情”贯穿始终,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总结教学的规律就是:说者有情,学生是可敬的朋友;有实质内容的话应该是对方需要的,对方听的重要;过程很有趣。只有改变说话的方式,才能改变听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操作,包括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如何让课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传统的讲授转向对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资源和主动性,更多的参与教学?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课程中都是充满责任心和热情的,认真备课,积极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走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成熟发展之路。
& gt& gt& gt更多精彩的“心”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