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准高中生的一系列关于语文的问题(我很满意,我保证加我能加的最多分)

1.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而是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借代。替身叫“本体”,替身叫“借体”。“本体”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借体”。

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孤帆是整体的一部分。

2.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分不清“表情”、“修辞”、“表情”这三个概念,经常混淆不清,影响正确回答。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但有明显的区别:

1.表示

表达,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属于文章的整体语言应用形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解释(诗歌中没有“解释”这一说)。

叙事:叙述人物经历或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来表现叙事诗,以高中课本的《琵琶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也有诗词绝句,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久闻洞庭湖,今终于登此楼。”

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对人、事、环境的具体描述和刻画。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脚下踩着丝,头上闪着龟甲。腰若流水,则闻明月。意思是像切洋葱根,口含达尼。”其中,线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评论:对人和事物的性质、是非、价值、特点和作用所表达的意见。如秦观《鹊桥仙》云:“两情若久,是早晚?”柳永《林玉令》:“自古情伤离别,怎能在清秋时节不闻不问?”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直接的和间接的都有。诗歌鉴赏中的间接抒情,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悼亡情景、以物表意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技巧)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⑧①李商隐

远方,书归梦,唯有空床为敌。阶下青苔红树林,雨中月愁。

【注意】①结束住宅:闲置住宅。②平秋:秋天的代名词。

问: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一下。

分析: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最大的特点是寓情于景,融景于境。诗人借助苔藓、红树、雨和月亮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强烈的主观色彩,营造了一种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悲伤、孤独和思乡之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末告别韩聪

花飞花落,枝繁叶茂,友人出京城,云中暮光亭与帝国繁华,古今情缘尽在其中。

远游之人,不可不听宫中流水,时之声也。

问:这首诗是怎么融进风景的?请简单评价一下。

简要分析:这首诗将友情、人情世故浓缩为“古今情愫”,融为一幅由“青黛”、“红瘦”、“宫前水”等意象构成的感伤画卷,形成了情与景交融的特点。

一般来说,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论证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解释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使用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记叙文中可以使用少量的论述或说明,议论文中也可以使用少量的记叙文、描述文或说明文。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分类更细的文体,表达更为灵活。

简而言之,表达方式的使用要服从于风格和主题的需要。

2.修辞学

任何使句子更生动、更有表现力、更有艺术性的方法或手段,都可以称为修辞。修辞是针对具体的句子。

修辞格种类繁多,内容各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修辞格)* * *有八种:比喻、类比、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句。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类比、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句、真实、唤起。

⑴比喻:将一个事物或情况与另一个事物或情况相比较,可分为明喻、暗喻、借代和比喻。具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诗,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作滚滚东流的河水,写出了愁的数目和长短。

例题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刘造卿派卢梅坡去接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都在京师。匆匆聚散,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怎么才能教人不受伤?感受几度,魂飞梦惊。入夜后,我想你,尘随马去,月明扬帆。

【注意事项】①泛菊:喝菊花酒。②吹梅:打梅花落。

问: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用整字内容详细说明。

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隐喻。第一部用“云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表达离别之痛,下一部用“尘随马去,月帆来”的比喻表达思念之情。

(2)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转喻可以用部分代表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转喻的使用使语言简洁含蓄。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瘦瘦的。”在诗中,“绿”和“红”分别用来代替叶子和花,分别用来形容茂盛的叶子和枯萎的花。

(1)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来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实例分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从北京到奉贤吟五百字》

简要分析:“诸门”指住在骊山宫的权贵之家,反映的是宫门外的凄惨状况。

(2)借用事物的代表性部分来代替整体。

实例分析:1:孤帆远蓝天,唯长江天流。——李白《去扬州途中别了孟浩然》

简要分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使船借风前进的篷布。在这里,诗人用“帆”指代整艘船。

实例分析二:骨灰没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要分析:“檀”是船上的桅杆,桨是比桨大的划桨工具,安装在船尾或船边。这里用的不是战舰,而是。

(3)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实例分析1: ①我们举起杯子想喝酒——但是,唉,没有音乐。——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管”是一种类似长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线。在这里,诗人用“管”和“弦”来指代音乐。

例二:我觉得当年,金戈铁马,虎吞万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顾北亭怀古》

简要分析:“金戈”指的是一种金属戈,“铁马”指的是装备有铁甲盔甲的战马。在这里,“金戈马铁”是用来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程度的放大或缩小描述。它具有更突出、更生动地表达事物的功能。李白的作品极为杰出,如:《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危楼百尺》。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白,随夏十二登岳阳楼。

登上岳阳楼,远眺长江,直至开阔的洞庭湖。看到大雁南飞引起我伤心的心,远处的山在标题一个好月。

在高天的上层,呆在椅子上,上传一杯天上的酒。醉后升起的凉风,随风吹着衣袖,我们就要归来。

【注】甘源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被赦,回江陵舟,南游岳阳,写此诗。

问:简要分析了第三辑《留在云上,天上一杯》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简要分析:第三部分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巍峨的岳阳楼。同时,这两首诗想象神奇,把云上的榻和天上的“行杯”连接起来,写出了诗人仿佛置身仙境的情景。

(4)对偶性:用一对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洁、工整、对称;从内容上看,意思比较集中,含蓄。

例题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游即兴李华

益阳城下,草长莺飞,水自东向西流。香树无花,鸟语一路春山。

问:这首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要分析:这首诗第三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方法是对偶的,“香树”对“春山”,“花”对“鸟”,“落”对“空哭”。

5.类比:把东西说成人叫拟人,或者把人说成庄稼叫拟像。对比具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所描写的人、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例题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薛宝钗高呼白海棠。

简白日熏掩门,携手骨灰盒灌苔盆。胭脂洗去秋日舞台的阴影,冰雪招露灵魂。

淡了才知道花更艳,愁了才得玉无痕。如果你想为白蒂的清洁买单,你不说婷婷就会头晕。

林黛玉高呼白海棠。

半卷帘掩门,冰磨成土玉作盆。偷一个梨三分钱,借一个梅花一个魂。

月洞仙人缝袍,秋日总在我心的女子抹鸦痕。谁害羞沉默?我厌倦了倚着西风的夜晚。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杜1996+2005年2月第二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在上面两首诗中,对联侧重于白海棠的“白”,但神的画和写是不同的。

“胭脂洗尽秋台影,冰雪引露筑魂”。第一句是洗去胭脂,表现其自然美,第二句是用晶莹的冰雪来形容冰与玉的灵魂。倒装句的运用新颖独特:“洗”和“招”两个字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传达了白海棠的情感表达;“秋阶”和“露圬工”的衬托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的朴素、优雅、干净和上进心。

“偷个梨核三分钱,借个梅花换一缕魂”是对联_ _ _ _ _ _

简要分析:“偷梨核三分白,借一缕梅花魂”,第一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比“洗出”一句更注重“白”的明净表达,第二句以梅花魂赋予白海棠超然物外、傲视天下的精神;“偷”与“借”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偷”这个词是贬义的,是想象的,是巧妙的。

【6】设问与反问:设问就是先提问,然后自己发表观点。问题的引入带动了整篇文章,问题在中间,承上启下,问题在最后,深化了主题,让人回味无穷。反问句是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明确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实例分析1:“天下英雄是谁?河上有酒,与曹公平。”

简要分析:以一个问题开头,点出主题,引出下面对三国人物英雄业绩的分层次描述。

例二:王安石《题乌江阁》:“今江东子弟虽在,岂肯为君东山再起?”

分析:反问句用的是冷色调,强调历史的必然性。

3.表达技巧

表现手段也可称为表现手段(或表现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以视为表现手段。主要侧重于使文章整体或部分有效。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对比、象征、用典、速写、蒙太奇、以物表志、以景抒情、心理刻画、以和合庄、联想想象等等。

实例分析:陶渊明《归园》(下)简析:“山南种豆时,草满豆,苗稀。清晨早起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月光下扛锄头归来。..... "句子的表达。

简要分析:这句话纯粹是线描手法,寥寥几笔为我们勾勒出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素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不需要色彩烘托和染色,只用黑线描摹物体。在文学创作中,线描是指用最经济、最节俭的笔墨,不渲染、不对比,不花言巧语,画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它的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只用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4.差异和联系

表达和修辞:

表达和修辞都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达是用来增强文章整体或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是用来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侧重于对句子的修饰;表达是从宏观的角度表达文章,修辞是从微观的角度表达文章。

表达和修辞的界限不是绝对的。

比如,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也可视为一种表达手段;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达手段;等一下。

简而言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当一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整体效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或者一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整体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视为一种表现手法。

表情、修辞、表情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无法回避的概念。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理解它们,才能真正区分它们,熟练运用它们。

3.速写,就一两句;还有的需要很长的篇幅,甚至整篇文章才能完成,比如象征主义。对于它们单独应用,难度相对降低;如果综合运用(当然不是全部),难度会大很多。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后者。在运用时,可以是象征包含其他几种方法,也可以是几种方法的顺序运用,还可以是交织、多彩、互动,形成综合之势,从而充分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的能力。

4.傅是铺陈和描写。比较就是比喻。求道者先说别的,以唤起他所唱的词,即先说别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赋作为一种传播和描写的艺术表现方法,可以用来写景、写景、写人。赋更多的是用来描写生活的片段,而有些诗描写的是大体完整的事物。比如《自我保护》中的冯伟,《风华绝代》中的冯祺《七月》、《晟敏》、《巩留》,基本上可以算是叙事。

比较就是比喻。《诗经》中有各种比喻手法,如明喻、暗喻、借代、比喻。

明喻是指“比”字句中既有“他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有一个关联词“如”作为隐喻的象征。如《秦·冯晓荣》:“言君子温如玉。”《潇雅长堤》:“妻如琴。”因此,孔对说,“一切言语都胜过言语”。

“兴”应该是发源的,首先要说的一定是位于一首诗的篇章或篇章的开头。“兴”应该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要和下面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要么表现为前面说的话可以作为下面的比喻,要么表现为前面说的话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下面,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如《秦·冯佳鉴》和《周南·关雎》。“兴”的艺术品位和魅力,主要在于它常常通过触景生情或因境设景、因事借物,为诗歌创造出生动的意象、传神的画面、自然的委婉语和深邃的意境。

7.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作者对济南山川的深厚感情,一方面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情景,另一方面有时直接抒发感情。阅读时,要仔细揣摩和理解意境,注意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比如:

“这些小山冬天特别可爱”“最好是下了点雪”“那些小山太娇气了”都是直白的句子。结尾一句“这是冬天的济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我爱冬天的济南,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无限深情。

还有一些把现实和现实结合起来的句子,比如“树顶上有一髻白花,像个日本奶妈”,“山顶全是白的,蓝天上镶了一条银边”,既描写了景物的形状,又饱含了作者的爱,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8.想先扬后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是想先扬后抑,指的是赞美和抬高。“克制”是指压制和贬低。作者想赞美一个人物,但不是从赞美处写,而是先按下,从反面贬义的地方写。这样,情节多变,跌宕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都是艺术上的强调手段,古人做了一篇强调“得势”的文章,也讲了要先扬,先抑后扬的道理。在《战国策》中,有一个“冯·的故事”。文章开头写道,文丰既没有爱好,也没有能力,还爱捣乱,爱抱怨。简直就是失败,作者把他贬到最低处。然后他转而写他是如何为孟尝君管理“三个洞穴”的,并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心的话,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压制前后的对比,大多采用对立的形式形成对比。另外,对于两者,不应该划等号,而应该着眼于后者。克制起到了缓冲的作用。这里的比例和轻重的掌握,只有通过我不断的写作实践才能仔细体会和琢磨。

9.很多时候,渲染对比的理论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仅仅是两种表达方式往往紧密结合。特别是在通过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来描写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感情。像上面孟浩然的《早寒怀》,先渲染了一种秋天寒冷萧瑟的气氛,再通过这种气氛,烘托出诗人的乡愁和对前途的灰暗。杜甫《秋兴八首》(上)首先渲染了一种阴郁悲壮的气氛,然后用这种气氛来衬托内心的感受。

10.所谓通感,就是由一种感觉引发,超越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理解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转换和感官的相互运用,是人感知事物的一种高级能力。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出生动的语言来形象地反映事物。对此,钱钟书先生曾说,比如:“花红是热的,山青是冷的。”光度和体积突然变薄,颜色和香气突然变得无声——嘈杂;鸟熏了‘香’,风染了‘绿’;白云‘学习’流水声,树荫‘孕育’寂静感;日色和风* * *‘闻’,月色可闻;燕语“亮”如“切”,鸟语如“丸”可弃。五感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有没有联系,是相互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