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论文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也有人说“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学”的融合;甚至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的结合。事实上,无论哪种说法,都注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审美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美感是语文这门学科的必然属性之一。

曾几何时,纯粹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引入歧途,扼杀了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或者说明知它具有审美属性,也就是把它放在最次要的位置。导致学生成了做语文试题的“机器”,越学语文越没兴趣,语文教学效果每况愈下。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怪圈:年级越低分数越高。高中毕业,学了12年语文书,高考语文试题必须设为150分,结果好像不太理想,因为已经能考890分了。众所周知,100分的尺度只能算50-60分。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在150分的规模上只能拿到50-60分。多可悲啊。在这里,笔者不以分数来衡量汉语教学的成败,主要是因为汉语教学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中国人不善于学习汉语,中国人对学习汉语不感兴趣。这值得有识之士担忧。

事实上,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独有的最美妙的东西,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我们的汉语更美丽,更有意义。我们应该对此感兴趣。文学作品是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的集合,我们应该对它充满热情。写文章就更美了,因为作文是表达美好情感、展示才华的绝佳形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学科领域中潜在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一,展示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揭示美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在介绍汉语的特点时,介绍一个笑话:使用汉语比使用英语更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因为汉字携带的信息比英文多得多;而且英语是拼音字母,多复音词,而汉字多为单音节和双音节词。相比之下,汉字占据的位置要短得多;当然,汉字的笔画在某个位置叠加起来形成文字,节省了很多位置;另外,中文书写时,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而英文没有,所以中文比英文节省空间。而且每年用英文和中文印刷的书是世界上最多的。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确实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英雄语言的自觉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汉字构形常识时,先告诉学生:汉字的方形结构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稳定的心理,具有值得玩味的审美价值;汉字笔画多,架状结构多样,体现了疏密对称的美学意义。这些又漂亮又聪明的学生,只要一想就能抓住,然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有了写好汉字的内在动力。

在介绍汉字结构的常识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汉字的美。象形字本身就是图画,既简洁又抽象,形象生动:⊙(日)、(月)、(网)、(刀)、(木);在介绍象形文字时,首先要从篆书说起,因为篆书是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过渡阶段,它还保留了相衬字的图形特征。“知”字,让人一看就有一种直观的美感:“雷”三石重叠,石多;“水晶”,三个太阳汇聚,明亮灼热;“森”,树多;难怪古人在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时用“三”来指“多”,最好用多媒体,这样更直观。学生在体验美感的愉悦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的熏陶,身心状态良好。学习效率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和厌倦?

拟声词还能给学生一种审美体验。比如《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易寒”中的“萧萧”一词,就是一个拟声词,可以让我们看到“西北风铺天盖地,呼啸而至。壮汉的头发和衣服都竖起来了,但他的身体却直立着。这是一种壮丽的美。《落叶如瀑布之沫》(杜甫《上山》)中的“簌簌”二字,也是拟声词,但也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树高耸入云,许多叶纷纷落下,被秋风卷起”的画面,是另一种美。”Aśvaghoṣa小小,悠然自得”(《诗经·雅澈攻》),这里的“小小”一词也是一个拟声词,可以让我们在眼前看到一队队皮毛闪亮的马匹经过的壮美画面。这个时候,如果让学生掌握了拟声词巨大的想象和启蒙功能,学生会不理解吗?此外,学生将更加重视拟声词。

感叹语气的变化能让人感觉到特别的意义。比如“啊”,在读尹平的时候,表达惊讶和赞叹:“啊,一道彩虹出现了!”读阳平,就是问“啊,你说什么?”读音的时候。“啊,你怎么了?”当你读完音,拖得恰到好处,就表示你明白了:“啊,是你。”可以看出汉语的魅力。

有时候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单词有不同的重音含义。比如“去年看过这部电视剧”,如果你在“这一部”里重读,那就是“没看过其他电视剧”;“电视剧”中的重读,是指“没看过小说或剧本”;“我”中的重读,是指“不知道别人看过没有”;《去年》中的重读,意思是“恐怕忘了一些细节或者不知道现在剧情有没有变化”;如果重读“读过”,大致意思是“没听过”;等一下。这些神奇的语言现象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兴奋,然后来回停留?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被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提高。汉语中也有让人说不清楚的语言现象。比如“我差点出事”和“我差点没出事”在形式上是相反的,但意思是一样的;再比如“中国打蒋国”“中国打美国”。这些神奇的语言现象之美,经过老师的引入和刺激,学生可以把无意识变成有意识,觉得原本觉得枯燥的语言其实很美,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对学生来说不容易掌握。作者从日常生活中运用通感的例子入手。第一个问题:声音抽象吗?一开始很多同学觉得不抽象。因为声音能让人感觉到。再问一句:尖细声音中的“尖”和“细”是听觉感受还是视觉感受?很多同学开始愣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这是一种用视觉来描述听觉和感觉互通的修辞手法,是通感。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有无穷的魅力。对通感的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为亲身经历,学习效率肯定提高了,这个知识点甚至可能会记住一辈子。

第二,揭示文学作品的美感,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时,应避免面面俱到,有重点地揭示作品的美感。散文作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充满艺术魅力的原创语言;小说、戏剧主要引导学生体验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和选词的精妙;诗歌作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音韵美、工整对称美和意境美。

散文作品,有魅力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即所谓的人生真谛;第二是原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让他们抓住这两点或其中的一点,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博览,他们阅读更多的散文作品就会变得容易和有益。钱钟书的《围城》能代代相传的真正原因不就是:“城里人要出城,城外人要进城”这句悟出人生真谛的绝句吗?生活阅历越深,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醇厚味道。

在学习朱自清的《绿》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描写“绿”的语言的独创性。让学生从“红、橙、黄、绿、蓝、紫”中选择一种颜色来描述,要求300字左右。学生觉得很难。然后让学生从“绿”中找出朱自清的“绿”字,再让学生谈谈语言是否有创意。学生们必然会在心里暗暗佩服。同时明白创新的价值和价值。之后,谁也不能说自己会不自觉地付诸行动,有意识地去探索,去寻找让自己觉得美好的东西。

在阅读小说和戏剧时,学生往往最关注情节。曲折的情节本身充满了魅力和美感,但这并不是作品的精髓。真正考验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标准,应该是通过作品中有个性的人物的语言来把握作品的美,从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感受到作家独特的匠心。巴尔扎克的《欧热妮·葛朗台》中有一段葛朗台的语言:

“哦。是黄金黄金!”他不停地喊。“这么多黄金!它重两斤。啊!啊!查理用这个换来了美丽的金洋,不是吗?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这是一笔好交易,小男孩!我明白了,你真的是我的女儿。”

让学生重复这段话,同时猜测葛朗台的心理。同学们会觉得这个语言真的很精致,暴露了一个疯狂恋金的人的心态。在这样的引导和品味下,学生会喜欢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因为人物语言实在是太精彩了。

《红楼梦》第三集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吸引人。

贾又问黛玉看什么书。"。黛玉道:‘我只看了四书。’黛玉问姐姐们看什么书。贾母道:“你看什么书?”?“你只知道两个字,不只是瞎!”"

宝玉走到黛玉跟前坐下,细细的看了一遍。"。因为我问,‘我姐姐学习过吗?’黛玉又道:“我没有学过。我只在学校呆了一年。有些人需要认识几个字。"

这两段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乍一看很正常,但实际上黛玉步步紧逼的心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可见作者的功力。

黛玉见了宝玉,吃了一惊,心想:“奇怪,倒象在那里看见的。"。“多么熟悉啊!”"

“宝玉看了(黛玉),因为他笑着说:‘这妹子我见过。’"

虽然这里写黛玉和宝玉的感受是一样的,但他们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细想之下,其中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可谓“看似平淡,实则奇特”。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和戏剧的美,不仅能给他们美感,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诗歌的美更是显而易见,一般人都能注意到,这里就不用我多说了。

三、揭示作文之美,让学生停不下来。

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读写、用词造句、文章排版润色,发展学生语言,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人格,是叶圣陶先生一直倡导的。但是学生一说作文就怕头疼,逼得自己焦虑,被动应对。这往往是中国老师最常做的事。

作者还是注重让学生体会作文的美感。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首先,努力发掘学生作文的美,拓展学生作文美的外延。比如一个词用得好,不管是成语还是刚学的生词,只要学生能在作文中使用,就会用红色标明这个成语用得好或者可以应用;作文开头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语言,用红笔表示:开头很精彩;如果用有特色的比喻,用红笔表示比喻很有创意;如果发现学生作文中有独特的人生观,用红笔表示:观点展现智慧之光;如果你发现学生用笔写作思路开阔成熟,用红笔表示有大师风范。诸如此类。千万不要吝啬表扬的评语,而要让我的红笔成为学生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看到我的红笔就像看到了作文的美一样,会让他们有作文的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对写作感兴趣。

其次,肯定了学生工整美观的书写习惯。作文写作中凡是工整漂亮的东西,不仅鼓励高分,而且大规模的表扬和展示,让学生明白漂亮的文笔也能给人以快感,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手写的时代)。

再次是创作和发表优秀作文的园地。除了组织学生踊跃投稿,让学生的作文变成漂亮的铅字和油墨的味道,还利用自己熟悉的电脑打字和电脑编辑技能,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编辑印刷,让学生的作文对作者和其他学生都有一个成功的审美体验。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注意变换形式,让学生尝试各种有趣的风格。如:小剧本,让学生体验戏剧语言的魅力;学术小论文,针对某个知识点或学术问题,进行论证,谈观点,确立一家之见;用规定的成语写短成语(作者已经开始编辑两个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本身就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不熟悉不熟悉的东西总能让学生觉得美,想去尝试,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当然被激发出来。

从心理学上讲,良好的情绪反应可以大大提高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得到提高,主观能动性也会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带来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一些心理学实验表明,在完成认知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处于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态度积极,自信心高,感知范围广,思维灵活,操作迅速。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绪,学生总是全神贯注,有求必应,学习效率通常较高。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美,即给学生营造愉快舒适的学习氛围,即把对知识的探索与激发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愉悦,把学习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这样,一定会有持久的高效率。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语文课变得更加有趣,充满美感,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