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朱光潜:谈交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的?

朱光潜说

交朋友和一般行为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静下心来看这篇文章。

让友谊的美丽

在我们心中播种、发芽、成长。

谈论交朋友

作者:朱光潜

谁都知道,拥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大乐事。人是群居动物,生而有恻隐之心,生而有慈悲心。读一首好诗,看一处好风景,没有人能告诉他:“这太棒了!”“感觉心里有个美中不足。遇到大喜事,没人陪你高兴,你的喜悦就减少七八分;当你遇到大灾难,没有人分担你的悲痛时,你的悲痛会增加七八分。一个孤独的人不能唱歌、讲笑话、打球、跳舞或吵架。总之,他做不出开心的事。世界上最酷的惩罚是禁闭和放逐,它迫使你与你经常亲近的人分离,让你尝到没有亲人和朋友的孤独滋味。人必须与人亲近。不信的话,请闭嘴,一个人住十天半月,然后去十字路口挤在人群里。你会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仿佛过了一把大瘾,虽然街上那些行人通常没有一个让你抬头。人是一种怪物。他是一个人,但他应该看不起别人。他要超然物外,关起门来佩服自己,对待自己认为的精彩,说一句“不要与俗人人道”。其实他是怕别人不关注自己,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

世界上最乐于保守秘密的人,往往是那些守不住秘密的人。他们对你说:“我会告诉你,但不要告诉任何人。”他会忍不住告诉你,但如果忘记了你,他又会忍不住告诉别人。这种所谓的“不能”真的源于自然界的一种巨大压迫。人需要朋友,就像人需要透露秘密一样,因为自然界有一种压迫的力量。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得不到满足会威胁到生命的健康。

大家都知道,朋友对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一个人好坏,朋友的力量占了一大半。当你把一个人看做真正的朋友时,他就成了被崇拜的英雄。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颦一笑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自己的榜样,性格也逐渐成为自己的性格。同时,他成了自己的法官,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颦一笑,都要考虑到他的赞同或不赞同。一个人可以蔑视所有人的名誉,但他会情不自禁地请求知己的原谅。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圈子”,周围都是他经常亲近的人。他跳来跳去,经常跳不出这个圈子。成为某个圈子里的某个人。圣贤有办法,盗贼有办法。隔着圈子看对方,姚不是杰,杰也不是姚。谁对谁错,责任往往不在个人而在他的圈子。

古人云:“与好人交朋友,如入兰芝之室,久闻其香;和恶人交朋友就像进了鲍鱼房,久久不闻。“听久了,香味可以变得普通,气味也可以变得普通。拿的好就不会觉得又香又臭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要慎重选择他的朋友和他的圈子。人善模仿,模仿的好坏取决于模特的好坏,就像素绸,染了是蓝色,染了是黄色。”告诉我你的朋友是谁,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西方谚语确实来自经验。《学记》讲教育,有一篇说:“七年靠学交朋友。”更进一步,他说,“互相看得好叫摩擦。“从孔孟开始,中国的学者就把尊师重道作为主要的治学方式。这都是在《老友记》的巨大影响力中深深看到的。

许在《说文解字》中称“同志是朋友”。一般来说,交朋友的原则是“以同一个声音回应,以同一个精神寻求。”但绝对的同一性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人心不一,如其然。”这种差异也有它的作用。朋友的乐趣很容易在同样的事情中看到;朋友的好处往往是在分歧中获得的。古人试图用“如割,如割,如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互动影响。这个比喻真的很贴切。玉有瑕疵的棱角。只有用仪器研究,才能圆润光滑,才能“完成”。人的性格难免有瑕疵和棱角,比如自私、偏见、傲慢、易怒、无知、固执等等。需要研究琢磨,才能洗去,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朋友是学习和思考的利器。和自己越不一样,摩擦就越多,学习和琢磨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最容易在学习和思维方面看到。一个人和持不同意见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和对方理论的可取之处,迫使他进一步思考,从而逐渐渗透到知识中去。朋友之间互相学习,一方面是“磨”,一方面是滋养。一个人被“磨”的方面越多,就越能从外界吸收养料。孔子讲友谊,所以特别注重多了解,多听。一个不能拥有朋友的人,永远是愚昧自私的,不会在道德知识上有大作为。

好朋友在中文里一直被称为“知音”或“知心朋友”。“知己”也是常用名词。这种语言的习惯颇有深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求知是人的一种社会本能。有了这种本能,人和人才就能避开隔阂,合二为一,社会就能建立起来。它是由社会生活维持的,就像食物颜色本能是由个体和种族生活维持的一样,所以它和食物颜色本能一样强烈。古人尝死为友。钟子期死后,博雅不再打鼓了。这种行为在总体上类似于极端,但实际上是被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本能所驱使。其次,从伦理哲学的角度来看,认识人是与人交往的基础,但认识人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深刻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深刻的同情之上。深切的同情只有在真诚的朋友之间才会常见,只有和一个人有了深厚的友谊,你才能真正了解他。

理解和同情互为因果。越是同情一个人,就越能理解他。你越了解他,就越同情他。法国人有句成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句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却是人生最高的智慧,需要极大的胸怀才能做到。古今只有少数伟大的宗教人士,如释迦牟尼、耶稣,才有这种心性,有了这种心性,才谈得上慈悲;没有它,任何宗教都没有灵魂。培养这种胸怀的捷径,就是多和别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和别人推心置腹的交谈,深入了解一些人,对普通人有深切的同情。从这个角度来说,交友范围应该更广一点,各种人都有最好的,没必要把自己局限在志趣相投的人身上。蒙田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我对这个想法非常怀疑。

交朋友是很平常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朋友,但交朋友并不容易。很少有人有真正的朋友。势利的友谊很容易破裂,即使是道德上的友谊有时也会导致情感纠纷。王安石对司马光、苏轼、程颢等人的政治和学术侵略就是很好的例子。都是好人,彼此有相当的交情,结果和普通人发生关系。交友之难由此可见一斑。人们过去经常谈论交朋友。比如“朋友有信”、“久仰”、“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要把朋友当成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要知道保护朋友的缺点,就像孔子小气的时候一样。劝善规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阻止,就没有自取其辱。”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正和别人交朋友的人很少。

我曾经研究过审美欣赏和创作,得到了一个和常识不相联系的结论,那就是欣赏和创作基本上是分不开的,每个人欣赏的世界都是每个人创造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品味和个性的反映;你在世界上能“拿”多少,取决于你在灵魂里能提出多少“和”。物我之间有生命交换。深的人在事物中看到的是深的,浅的人在事物中看到的是浅的。现在想想这个交友的实际问题,觉得和欣赏艺术和自然的道理挺默契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朋友。人类的思维经常有交感神经回流。你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取”什么,取决于你“得”什么。“爱别人的人永远爱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永远尊重别人。”如果人们不爱你,不尊重你,就会显得你有缺陷。不必怨天尤人,首先要回归自我。不仅在情感上,在性格上也是如此。朋友一定要团结,所谓“心”,就是灵魂在一个层次上。如果你我精神高低,我一定要影响你,把你提升到同一层次;你的身高也是如此,否则友谊很难建立。朋友往往是对自己最准确的衡量。除非你自己就是一个好朋友,否则你永远别想得到一个好朋友。要成为一个好朋友,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好人。我真的相信柏拉图的那句话“恶人不能有朋友”。当一个恶人能成为好朋友的时候,虽然他其他方面不好,但是他还能想到他的好朋友,这就能证明他还是有人性的,不是一个绝对的恶人。说白了,老话“异口同声回应,同气相求”还是没错的。这是交友的理由,也是交友的方法。交朋友和一般行为是一样的。我们要时刻牢记的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读者:北辰,中国交通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今天的话题

你怎么看待真正的友谊?

你认为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