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论文参考模型
1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实施舆论监督是每一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公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有效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不健全和不规范之处,导致监督不力、监督不力、监督无力。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建立科学、健康、合法的新闻监督机制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基本原则;
一、媒体舆论监督的意义和方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利用舆论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以及一切涉及公共礼仪的事项,并促使其朝着法制和社会生活规范的方向运行的权利[1]。
舆论监督的产生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在中国,舆论监督是人民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论的重要方式。做好舆论监督是人民的愿望,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国务院温家宝在2012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的讲话中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了解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做好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国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鼓励和期待,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新闻监督指明了方向。
二,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和现状
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新闻舆论监督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从最初的谨慎到今天的犀利;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到今天的遍地开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监督的特点来看,舆论监督有几个优势。一是具有较高的观众关注度和影响力;二是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能力;三是表现形式多样;第四,涉及面广,与观众生活相关。从监督现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在与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民主监督的协同配合中形成合力和实效,取得了长足进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有效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舆论监督的运行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地方,导致监督不力、监督不力、监督无力,甚至损害公民和单位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制造噱头,甚至违背?真实的?媒体舆论监督的这种生活,通过虚假报道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和存在价值。
比如2007年3月,广东某媒体报道广东香蕉发现巴拿马病,之所以称之为巴拿马病,是因为很难治疗。香蕉癌?。该报道随后被有意无意地误解并引申为?吃香蕉会致癌?香蕉经销商也借此打压香蕉价格,导致海南香蕉滞销,价格暴跌。谣言?香蕉癌?海南的香蕉产业几乎被该事件摧毁,香蕉种植户损失惨重,教训深刻[2]。
第三,媒体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建立科学、健康、合法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切实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对政府、司法机关和社会实施有效的新闻媒体监督,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媒体宣传什么、评论什么、批评什么、监督什么,都要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方针去研究、去执行,使之有利于党的执政和国家稳定,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性原则、有利稳定原则、服务大局原则、事实准确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注重结果原则、遵守纪律原则、依法监督原则。遵循这些原则,舆论监督可以少走弯路[3]。
同时吗?三不能对立?。在舆论监督中,要把握好导向和立场,不能反对反映人民意愿,促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能暴露工作中的问题,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不良作风,谁攻击社会,不能反对维护社会稳定。
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冰冻雨雪袭击,尽管灾区人民遇到了停电、停水、堵车等诸多困难,但各种媒体报道的大量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文章,不仅客观报道了灾区的困难,而且重点报道了齐新同志齐心协力、* *同心、为国舍己、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群众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鼓舞了中国人民,鼓舞了人民,树立了政府的威信,反映了人民的感情,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仅如此,还要注意大局。舆论监督尤其应该在大局面前抓监督?学位?。我们必须坚持依法办事,按原则办事,否则可能危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国家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报纸、广播、电视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经常性的基本任务。?可以说,促进安定团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从国家和社会利益出发开展舆论监督更为审慎。
四、正确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对策
作为媒体,有些盲目追求?汕头?虚假报道绝不能成为它的营销手段,否则,最后受损最大的还是新闻媒体。可信度?。如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首先,要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党报解体后在新闻工作者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神?公共服务?信仰,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相信媒体能够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它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遵循客观、真实、独立、自由的原则。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缺乏科学的责任感和质疑精神,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2005年7月,一篇题为《啤酒行业早该禁用甲醛》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报道一开始,一个人打电话?啤酒研究员?信中指出,目前很多啤酒厂为了控制成本,使用甲醛这种疑似致癌物作为稳定剂,据说属于我国啤酒行业?规则?。这篇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杜的话:从生产比例来说,95%的国产啤酒都添加了甲醛?[4]。尽管杜随后立即发表声明,指出这篇针对她的采访报道失实,但文章在短时间内被广泛转载,不仅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也引起了韩日等周边国家的关注。
最后,经过多方调查,中国啤酒基本做到了无甲醛酿造的主流,所以国产啤酒甲醛超标95%是没有依据的。可见,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媒体,只有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才能杜绝炒作、哗众取宠和商业利益的可能。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是媒体塑造形象、提升公信力的好机会。然而,媒体只有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报道,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其次,要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杜绝恶意炒作新闻。记者应该在工作中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接受的信息绝对正确。采访过程中,要尽可能核对所有新闻来源的内容,不要随意曲解客观事实。如果以舆论监督的名义进行恶意炒作,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恶意炒作对新闻的影响不仅仅是制造虚假新闻,愚弄受众,更是削弱了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恶意炒作之所以引起公众的普遍反感,是因为这种操作方式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也使新闻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存在基础,更谈不上新闻功能和作用的实现。因此,媒体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提高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
第三,培养记者的科学素养,倡导新闻报道的科学精神。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记者涵盖了许多领域,如科技,卫生和教育。他们要想向大众传递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果记者在专业领域报道时不做资料收集等案头工作,不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很容易误导一知半解的读者。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树立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多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确保报道的内容客观真实。
此外,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和舆论行为,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舆论监督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公众可以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后或实施过程中广泛发表意见和论证,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舆论和社会条件,从而有助于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这就需要新闻媒体为公众的知情权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发挥信息渠道丰富、行动灵敏的优势,及时收集社会环境信息,随时发现和掌握各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客观、真实、可靠地提供给群众,确保群众参政议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无论什么时候,舆论监督只有以人民的需求为第一选择,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J].新闻知识,2006(3)。
[2]新华网新华评论。香蕉癌?事件的教训值得深刻吸取。
[3]朱颖。新闻舆论监督与公共权力运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每周质量检查报告[R].2005-07-17
浅析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
媒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受众如何使用媒介,社会如何干预受众使用媒介。在渠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传播效果的研究被推向了全球化的主题。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个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
关键词:媒介素质教育,传播青少年
第一,关注未成年人发展和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国大陆学者于20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研究媒介素养教育这一课题,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研究和试点运作。2004年,教育部将媒介素养话题列为新闻传播的重点招标话题。2004年6月5日至3日,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媒介与未成年人发展”在上海举行。论坛发布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其中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主要观点分布在教育的主体、面临的问题、媒介教育的内容、媒介教育的任务讨论以及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
1.教育主体: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从高校开始,开设独立的课程,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①
2.问题:中国的媒介教育面临着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走向公众教育的平台的问题,这既是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②
3.媒介教育的内容(针对非媒介人员)研究媒介信息,研究媒介,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发展进步。③
4.任务:建立媒介教育学,探索和研究媒介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争取国家支持,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二,媒体系统改变了行业生态系统
2003年,中国大陆有2400多份报纸、8000多份杂志、65438多家广播电台和65438多家电视台。④中国大陆的通信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受众的选择不仅是媒体的压力,也是媒体竞争的焦点。受众选择媒体的概率与媒体接触的回报成正比,与努力程度成反比。对于传播者来说,信息的表达形式、快餐化程度、可获得性是传播产品大众化的质量因素。因此,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传播对策越来越讨好观众,越来越商业化;传播内容的文化和知识日益淡化,娱乐化;媒体对受众的需求小于引导,导致受众满足于阅读和聆听的快感,一次性消费信息,而不是丰富自身的文化和思想积累。
正如社会学家拉斯菲尔德所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总的来说,如果控制不当,更容易为恶?。传媒行业的大众化浪潮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平平?思维懒惰,思维迟钝,智力愚笨,目光短浅,缺乏野心,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忽视他人痛苦和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电视云也是云吗?自由放任。因此,在媒介系统中推导出的格雷欣定律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密切关注。
2005年,由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编撰、吴菲主编的《媒介三力》(媒介影响力、媒介批判力、媒介竞争力),从学术研究层面,围绕国内媒介产业环境、国际媒介发展趋势和当前媒介竞争格局,分析了中国特殊国情的媒介竞争规律。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出台《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制定《广播电影电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建筑工程?、?净化项目?、?防护工程?然后呢。督察项目?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强调主持人的着装要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不能为了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也不能一味追求不符合广大受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审美情趣的极度个性化的主持方式, 更不要为了迎合少数观众的好奇心和变态心态而做出夸张的言辞和表情,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从传播实践中消除行业的不良传播行为。 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播领域,而且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力量来保障的,其知识是全社会的。
第三,媒体与受众生态环境的互动
上海团市委、上海社科院近日在3000名未成年人中进行的“未成年人媒介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性和暴力内容可以出现在媒体上吗?33%的未成年人赞同,为?媒体上可以有浪费行为和暴富行为吗?48%的未成年人同意。⑤2004年6月5438日至2月,笔者组织华北科技学院2002级新闻专业135名学生在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北京、天津、辽宁、湖北、湖南、福建、安徽、新疆等12省市度过102年寒假。对来自上述省份的580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口头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交往行为、自我表露的心理需求以及父母对青少年成长的看法。
调查显示,媒体的多样性为青少年实践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途径;就学习资源而言,他们有个性化选择的媒介;也使得现在的青少年有了更加灵活的自主学习条件,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渠道。回答?你如何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八个选项的前四位分别是电视、课堂教学、科普书籍和家庭教育;电视是媒体接触的首选。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具有信息价值的信息并不一定能实现其使用价值。青少年自主选择和消费的信息不一定是高质量的信息。由于选择媒体和片源的偏好不同,对于这部分受众来说,片源的利用率与其吸引力成正比。其中,电视依然表现出强势媒体的势头。众所周知,导致青少年通过媒介尤其是利用电视进行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内容的具体性、内容表达的生动性和信息的可获得性。
电视节目偏好调查显示,高中生对新闻电视节目的偏好中,新闻调查居首位,其次是新闻节目,反映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心理;对武侠言情电视剧的偏好高于对娱乐节目的偏好,反映出他们在消费大众电视文化时,情感需求大于娱乐需求。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欣赏侠义英雄,近三分之一欣赏缠绵悱恻、忠贞不渝的爱情。
中国城市电视台台长在给中国电视打分时,对中国电视的文化表现和节目质量的评价低于电视和电视频道的发展。而电视的文化表达和节目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制度,往往表现为道德甚至价值取向问题。?电视使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功利主义典型而美好。神化?毫无保留的给人看。
与此同时,电视向大众生动地传播了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的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的严重紊乱,让没有经历过这种社会体验的青少年也经历了这种体验?。⑥污染了青少年早期社会化的文化空间。人生定位、审美转换、精神依赖、公民素养、做人道理等。,很少在电视文化的蓝图中给青少年心理注入健康成长的文化基因。在如何实现抱负的问题上,媒体无疑成了他们人生目标和行为的塑造者。因此,青少年的成长和对未来的焦虑也是我国媒介素质教育的重要动因。
在信息社会,无论是受众还是国家,都有一个选择什么都能听的人的问题,这使得我国的媒介素质教育不得不考虑受众的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反误导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
由于传播体制和国情不同,与最早提出培养理论的美国相比,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有望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走在世界传播研究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前列。
注意事项:
田: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臧海群: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6期,2003/11.22。
杨光慧:“进媒体?如何在媒介教育中培养媒介素养?
郑。当代新闻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p180]。
刘魁:论电视重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