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样检查揭示了什么?
“毕业论文查重要求越来越严格。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莉莉告诉记者,她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完善教育评估监督监测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被频繁搜索。
3月以来,江苏、广东相继发布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查评估结果,此外,河北等三省发布2019年度末抽查结果,发现近200篇硕士学位论文“有问题”或“不合格”。
2019,11,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大幅减少问题学位论文数量和比例。”
毕业季临近,研究生即将面临论文答辩。那么,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应该如何改进?
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
“问题试卷”有什么区别
“有的论文工作量有限,缺乏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可行;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没有凝聚主要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程度不够,文字表达和编排存在很多问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总结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存在的* * *个问题。
山东大学5438年6月+去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一结论。通报指出,根据近年来专家对“问题论文”的评议情况,发现主要问题是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撰写不规范。
同时,通知还指出,正在攻读研究生、指导学生的导师容易成为“问题论文”,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的现象频发。
从公开的抽样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了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存在问题外,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特点。
“自然科学学位论文的问题率明显低于人文社会科学。在人文社科中,经济、管理、艺术类的学位论文问题率明显更高。”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指出。
“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新增的学位授予单位或学术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的情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一总结道,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论文。
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了解到的信息显示,早在2015年,出现问题的学位论文就分布在各个学科,其中经济、教育、艺术类占比超过10%,管理学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低于5%。
此外,根据江苏今年公布的结果,专业学位论文不合格率为3.59%,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
“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觉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杰教授分析,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首次超过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对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高要认为:“学术论文和专业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不宜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两者的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个不同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形式和内容要求也存在很大差异。”
缺乏过程评估,分流机制不完善,朋友圈防御——
“问题论文”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已经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仍然存在上述各种问题?“这反映出极少数学位授予点研究生的质量自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质量文化有待进一步培育。”高要说。
据王传一介绍,最常用的保证论文质量的方法是盲审和答辩前答辩。盲审一般派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由5至7名专家审查和评分。
但这种设计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给一小部分人留下了漏洞。“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的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容易‘送人’或者‘放水’。”湖北某高校博士生导师透露。
同时,“在中国,毕业答辩后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要求博士论文修改后再交。”专家意见仅在答辩中指出。论文已经定稿,不再调整完善。反正答辩过了。国外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和匿名评委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正式提交。"一位熟悉武汉大学的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来看,缺乏过程评估,博士生综合考试、中期分流、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难以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
"通常,学术水平低的专业更容易出现问题."陈红杰以管理为例进行了分析。“虽然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都是管理类,其实专业差异挺大的,这就导致了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评判论文的标准都是多种多样的。”
此外,陈红杰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非常“中国式”的现象。“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题目与主题不符。比如经济学博士不研究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这和我们的博士学位制度有关。申请博士项目难度很大,要求也很高。有些学校如果不能报考某些专业,会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没有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导师,会有相近或相邻学科的博士学位。结果导师按照这个学科的要求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去报。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为不合格。”
严把“出口”,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流程——
提高论文质量重在全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对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要认为。
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严把“出口”。
今年3月,清华大学下发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导师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提前提出分流建议。
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环节增加了两个环节:一个是“论文自审”,在每次授予投票前对通过答辩的论文进行复检;二是“答辩报告的内容”,研究生论文答辩时要说明答辩前和外部审计专家的意见和修改情况。
中山大学将加大对学位论文的抽查比例。2020年,抽查50%的博士学位论文和20%的硕士学位论文。同时,学校还提出加强考试招生全过程监管,建立“年度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
2020年,厦门大学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外的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查重比例由原来的“小于20%”调整为“小于10%”。
不少专家学者在采访中表示,要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审核论文来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事后检查环节代替事前控制环节”。既要严管“出口”,又要加强过程管理,严管“进口”和“培训”。
“一篇论文可以修改,但培养博士、硕士需要时间,培养视角、立场、理论、方法也需要时间。”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刚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了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为学术做干净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出好的研究生。”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方面的权力。对培训质量存在问题的导师,培训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制招聘、暂停招聘等措施。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想进一步了解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样检查揭示了什么?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科技资讯栏目,深空边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科技新闻。
本文来源:深空游戏编辑:匿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