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学术论文:清代文献的代表——密折
其实密折还是属于奏折的范畴,因其保密要求而被称为密折。这种文书起源于康熙末年,兴盛于雍正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密折体系。乾隆年间仍广泛使用,嘉庆年间日渐减少。康乾时期是清朝的代表时期,国力强盛,国事复杂,而这些事务的文字载体之一就是密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清代公文的主体,也是区别于历代公文的重要标志。
秘折又叫“秘折”,意为折叠,因用折叠纸书写而得名。每张折纸都有不同的数字,从一个到十多个不等。秘密折叠可以拉伸折叠,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根据表现的不同,折纸可以分为四种:普通纸、黄色纸、黄色绢纸和白色绢纸。一般很多人都可以压普通纸。密折外面必须有一个信封,信封上写着“密”、“密玩”或“密折”的字样。雍正时期为了保密,密夹还赠送了锁箱,君臣各持一把钥匙,以保证文件的安全。
清朝初年沿袭了明朝的内阁制。内阁负责一切具体的行政事务,包括京内外大臣的履职,皇帝颁布的各种条例、诏令、诏书、政令,都由内阁调取。因此,内阁的特殊地位逐渐被各种势力所重视,成为以权谋私、掌握草案的工具,严重影响了皇权的统治。尤其是康熙子女众多,皇权之争几近白热化。为了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民间动态,康熙命令一些亲信向他密折汇报,直奔御前。雍正更积极地推行严格的密折制度。虽然军部逐渐取代内阁成为皇帝的御前刺史,但作为主要的行文形式,密折由于是由官员亲自书写,直接送到表演厅再呈给皇帝,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不会经过许多手泄露内容,因此在国家公文工作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秘密折叠都是国王脸。康熙年间只允许李、等亲信奏事,雍正年间允许密奏的官员范围大大扩大: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地方官员,甚至部分道士、县令都被授予此权。这样,皇权的网越铺越大,有利于皇帝全面掌握全国的局势。
“直入朝廷”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容多与国王有关,按内容性质大致可分为四类:打招呼、致谢、酬赏、交代。前三类多用于官员向皇帝表达个人意愿,是亲信与皇帝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而第四类“陈石者”具有丰富的实质性内容和意义。比如康熙中期以后,江南很多地方曾经告诉李:“今天听说南方有很多闲言闲语,无中生有,大事小事都要讨论,不能托人打听。你深感亏欠,但如果你听说过,你可以自己写,自己演。”后来,、李等先后奏出太仓起义、张起义、江南公案等事件,使密折成为统治者了解民情的有力工具。雍正的保密性进一步加强,因此其内容更多的是对官员的检查和监督。“不救福建省之事,即不救吏治、军政乃至朝臣,我的一切作为或得失,我都有所耳闻,不必等真相大白,就先暗中奏之。”朝臣互不知道别人在玩什么,大家都得小心翼翼。根据雍正帝朱批的圣旨,“...你耳目不广,见识不清,怎能说真话,洞察时事?”于是,从天气、粮价、水利到政绩考核、官员弹劾,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映入眼帘,所有人都在国王的掌控之中。
毋庸置疑,涉及的人群之广,涉及的主体之广,使得密折这种文件形式在封建传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秘讯可以有效传达情况,秘君可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地方政务和人事的第一手情况,为他调整治国方略和人事任免提供有利依据。其次,密折突破了诸侯与君主之间的隔阂,使言论可以直接传达到皇帝,给诸侯一个与皇帝直接对话的机会,有助于整个封建统治内部思想和政策的统一和一致。第三,秘密折叠的使用缩短了文件传输的周期,消除了内容被泄露和编辑的可能性,有助于整个行政系统的高效运行。
总之,清代密折不仅有效地承担了清朝政治统治的历史责任,而且为我国现代文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