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现代史论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国内汉奸的英勇斗争,十分注重歌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围绕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者不同意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这一时期的历史进步趋势的线索,而是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为主体讨论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高潮,沉重打击了国内外敌人。笔者认为,即使是在社会上层上演的戊戌变法历史剧里,“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亿万被剥削被压迫为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群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总是围绕爱国主义这一理念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在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作者指出,拜神社的建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根据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从而使中国农民革命在封建主义的沉重压力下取得了一种新颖的形式。”宗教迷信虽然是他们的一大弱点,但在当时起到了鼓舞和组织群众的作用。本书列举的史实表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没有因为外来侵略者信奉同一个神而放弃爱国立场或麻痹斗志,与清政府的对外奴性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坚决不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禁绝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农民拨开宗教的迷雾,同一切团结一致的内外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没有因为它沾染了封建主义落后和排外主义的毒害而加以批判,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充满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运动反抗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在防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仅是反对封建势力的强大力量,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这本书对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基本上是一场爱国运动。维新派虽然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面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打出了救国的旗号。他们对国情危机的呐喊和对改革主张的大力宣传“激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从而使他们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成为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这本书还给予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的英勇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具体描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和中国社会对其发展道路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打击了站在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下去”。作者在热情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鞭挞了困于中华民族水火之中的丑人。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悲惨结局、太平天国的英勇战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以及外国人在外国“代表中国”的闹剧时,我们激起了对侵略者和汉奸的强烈愤慨。作者笔墨不多,笔尖上凝结的分明的爱恨情仇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训。三次革命高潮都悲惨失败,中国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拯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可能建立新的制度来代替旧的秩序;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得出如下结论: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得救!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