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管理论文

蓝山毛城县域经济快速崛起探析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在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开放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湖南省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湖南省蓝山县经济崛起,特别是蓝山毛纺织城迅速崛起的深入分析和探索,对我们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这一课题,做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将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一:泛珠三角经济圈全面启动。不久前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标志着中国最大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9+2”泛珠三角经济圈正式启动,“1358”经济圈建成,即1小时(大珠三角)和3小时(广东)这是一个占全国面积1/5、人口1/3、人口65438对于与广东联系紧密,却一直徘徊在广东珠三角经济圈之外的湖南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正如周伯华省长在会上所说:“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既是湖南的责任,也是湖南加快发展的捷径。”当前,充分发挥湖南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内环和粤港澳经济发展“后院”的作用,把外生经济作为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全面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的共识。背景二:蓝山经济发展的三大反常现象

近两年来,地处楚江尾、广东省首的湖南省蓝山县,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迅速崛起为一座毛纺大市,“三大异常”接连出现,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一是“小水电”强县无电。蓝山“小水电”全省闻名,是湖南唯一不归电业局管的县。上世纪末,该县安装了3.5万千瓦小水电,大量富余电力被带出郴州。三年来,水电装机容量翻了三番,总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已建成投产7.5万千瓦。然而,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三年时间,人均用电量增长了200度,达到500度,工业用电量翻了一番。目前电力负荷缺口在2万千瓦左右。二是新建的房主没房住。蓝山以羊毛产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三年发展到300多家。县城人口三年增加两万,县城房屋出租率增长30%以上,几乎饱和。很多盖了新房的人把房子租给别人办厂开店,自己租房子住。第三,企业找不到“打工仔”。就业问题曾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近年来,该县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用工缺口654.38+0万余人,从无到有,发展到350人,可容纳5万人。目前有三万多员工,政府只好派几个队去外省招聘,求援。三个“不正常”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蓝山人气和加速发展的现状。有人称之为“蓝山现象”或“蓝山效应”。

背景三:蓝山的发展经历了波折。

蓝山经济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扛起了全省发展乡镇企业的大旗。1993年,第一次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以蓝山为开幕现场,与当时的邵东并驾齐驱,名扬天下。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观念、环境等原因,一时没赶上,2000年进入低谷。石材生产从高峰期的298条生产线只剩下12条生产线。民营经济全面萎缩,纳税绝对额减少892万元,县级财政收入三年仅增加501万元。干部职工已经四五个月没发工资了,抱怨的也不少。《湖南日报》头条曝光并警告。

以压力为动力,化教训为智慧,是蓝山人发展的宝贵经验。进入21世纪后,新一届蓝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民企立县、外向带动”的发展战略,以铁的肩膀、硬的手抓环境,聚精会神抓发展,解决了六大难题,即:抓战略研究,解决思路不清的问题;集中集中整治,解决环境差的问题;抓结构调整(产业培育)解决了效率低的问题;吸引投资,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抓项目建设,解决总量小的问题;抓机制创新,解决了股票不活的问题。短短两三个小时,蓝山经济再次崛起,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80%。特别是蓝山羊毛加工业,从2001年下半年起步,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短短两年多时间,发展到300多家,拥有织机2万多台,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收入3亿元,成为湖南承接广东沿海外向型羊毛加工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最大基地。一年时间,县里突然多了一万多农民工,人气蒸蒸日上。出租的房子全部卖光,超市、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投资五百四十万美元和三百五十万美元、计划就业人数分别为六千人和四千人的两家大型外资企业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港资电子企业相继落户蓝山,一座毛织城迅速崛起,引人注目。

蓝山的重新崛起,呈现出三种反常现象,从不同侧面诠释了蓝山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内涵,其中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三种异常”不仅完全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一个县,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加快,随之而来的矛盾也很正常。这是加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让县域经济永葆生机。

蓝山迅速崛起的启示

(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有准确的产业定位。

湖南县域经济如何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对此,应深入分析湘粤两省产业结构的差异,准确把握大珠三角产业调整升级的发展趋势,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承接对方一些相对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产业转移,在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上下功夫,从而融入大珠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

审视蓝山重新崛起的奥秘,主要在于其对自身县情的清醒认识,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对战略机遇的及时把握,赢得了发展先机。为了加快蓝山的发展,2001年初,县里组织了一次全县范围的大调研大讨论,客观分析了县情,审视了发展大势。认为蓝山经济发展有三大优势,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永琏公路开通后,可以一直到广州,发展“归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二是蓝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起步早,私有化观念强。“九五”期间,国有工业企业基本退出市场,具有制度优势。第三,蓝山人经济意识强,民间资本雄厚。35万人中,8万多人在外打工,其中6万人在广东打工,尤其是羊毛加工,很多人成为活跃在广东羊毛加工行业的精英,成为老板或技术骨干,具有人文优势;同时,粤港澳珠三角产业正在优化升级,“三供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日益迫切。处于广东沿海产业转移前沿的蓝山,正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为此,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以发展羊毛加工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将蓝山打造成为内地承接广东沿海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区。可以说,蓝山早就以其大胆的行动将省委、省政府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设想变成了初步的现实,为我省实现与“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的全面对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树立正确的区域观。行政区划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格局由“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变,特别是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区域生产要素组合半径大大突破了县级行政区域空间。过去按行政级别确定和培育区域经济中心的方法已被证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严重障碍。要赢得县域经济的更大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跳出行政区的束缚,根据区域经济分工,从经济区的高度审视和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融入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泛珠三角经济圈。

(三)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定位应突出区域特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正处于战略调整阶段。因此,产业优化调整是全国面临的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的产业结构不可能追求“大而全”或者“小而全”,不可能自成体系,寻求自身的平衡,更谈不上县域经济的水平。鉴于县域经济缺乏龙头,产业层次低,在多方竞争的情况下,发展县域经济只能实行不平衡竞争战略。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通过产业整合,把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和要素集中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上,实行重点扶持、重点突破,管好力量、发挥优势。蓝山羊毛加工、小水电等支柱产业的形成过程,是实施非均衡竞争战略,重点突破的结果。

(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民营化道路。

从民营经济本身来看,是一种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格、决策科学、无政府投入、生产成本低的高效产权制度。从我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较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努力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增长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实现与泛珠三角产业对接提供制度保障。以蓝山为例。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6543.8+0亿元,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对于这一可观的社会财富,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将民间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释放“老虎”,以增量投资带动存量调整,推动商业流通和社会服务向产业投资转变,实现民营经济质的飞跃。2003年,这个县新建49座电站投资654.38+0.7亿元,全部由私营业主投资,政府不出一分钱,成为蓝山经济的一大特色。

(五)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出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或称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大量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空间上聚集,形成强大而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是我国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学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主体,政府是服务主体。对于企业来说,政府不是指手划脚、横加干涉的“婆婆”,而是基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战略伙伴关系。虽然集群往往是自发产生的,但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组织者,可以起到“催生”的作用,特别是在集群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它的主要功能是创造一个工业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资本和要素是流动的。一个地方能否吸引投资,能否创造商机,取决于它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但最重要的是产业环境。像李鸿、城阳这样的大型毛纺织企业之所以能落户蓝山,就是看中了蓝山数百家中小型毛纺织企业形成的良好产业环境,这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沃土。同时,引进大企业可以增强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县原来的羊毛加工企业,只能完成织造和缝纫两道工序。现在李鸿和城阳公司可以完成采摘、水洗、染色、绣花、出口羊毛加工的全部流程,直接与外商签订加工销售合同,达到“双赢”的目的,最终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六)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扩大信贷资金的投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诚信是经济合作的基础。目前,地方尤其是县级财力流失十分严重。以蓝山为例。2003年,全县贷款余额仅增长3.2%,远低于全省17.8%、全国21.4%的增长水平。2000年蓝山存贷差3.8亿元,2003年达到6.4亿元,增长67%。扣除历年各项准备金和损失后,可用于信贷的资金超过4亿元。当前,特别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地方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搞好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努力创建金融安全区,尽快把金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防止金融资源流失,为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七)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优化经济环境。

环境质量关系到县域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生死存亡。对于外企来说,基础设施不好,进不来,发展环境不好,留不住。为了抓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把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着眼于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政府职能转移到履行政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着力于改善服务、营造环境。

(八)发展县域经济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企业集体利益的代表,是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对于县域经济中松散的生产合作企业,迫切需要有相当号召力的行业协会来组织引导。要加强协会的规划建设,赋予其一定的职能,把本应属于行业协会的社会职能尽快交给行业协会,把适合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尽量委托给行业协会,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协会的优势,使其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公共政策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