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找3-5篇关于浙江经济的文章(论文)。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各地发展效益农业都有了新的举措和亮点。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减粮扩张经济开始的结构调整,经历了风风雨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1,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增长3.8%。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率先进行,实现了粮食购销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根据中央、国务院精神,以“一取消(取消粮食定购)、二放开(放开粮食价格和粮食市场)、三保障(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保证粮食供应安全)”为抓手,率先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强省际合作,加快市场建设,搞活市场流通,制定安全预案,完善。全省粮改进展顺利。粮食批发市场80%来自外省,80%的经营户是非国有企业。粮食市场繁荣稳定。发挥粮食主产区和销区各自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区域布局形成合理分工;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明显增强了农业市场的竞争力。是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民意、赢得人心的战略决策。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新格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由“平面”调整向“立体”调整转变,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区域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五年来,全省粮食减产1387万亩,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蔬菜产值已超过粮食成为种植业第一大产业,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由65,438+0年的765,438+0: 29调整为2006年的59: 465,438,5438+0。效益林业迅速崛起,“四个百万亩”工程成效显著;畜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特色养殖蓬勃兴起;捕捞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渔民开始转行,水产养殖产值超过捕捞;农区块状经济加快发展,涌现出350多万亩、850万亩效益农业产业带,全国有52个专业乡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把科技进步放在发展高效农业的首位,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品率分别达到90%、93%、58%、65%以上。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11个,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00个,农业示范园区2200多个,面积265438+万亩。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制定农产品标准1150多个,培育名牌农产品124个,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1500多个,面积230多万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广农业技术110,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民营科技组织发展,推进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管理体制创新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大幅提高。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实施“百龙工程”,制定配套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民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全省有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近万家,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54个,农产品购销大户30万家。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在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按照“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全省耕地使用权流转4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积极引导工商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投资农业。全省近4000家工商企业对农业的投入超过6543.8+08亿元。
旅游业;国内外市场发展齐头并进,开放型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把发展开放型农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托多元化主体、产品、渠道、市场优势,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空间。全省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67家。2001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29.6亿美元。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和企业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到省外、国外发展农业。全省约有50万农民承包经营省外土地和水面,从事养殖。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全省陆地面积6543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4900多万。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茶之乡、文物之邦、旅游胜地”的美誉。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有1万年前的商山文化遗址、7000-8000年前的乔虎文化遗址、6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5000-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4000-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浙江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自东汉(公元25年)以来,已有1000多位浙江著名作家载入史册,约占中国的六分之一。当前,浙江正在实施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浙江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7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拥有杭、绍、甬、衢、临海、金华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居中国大陆之首。每年,浙江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2006年接待国内游客6543.8+0.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6543.8+0.5.2亿元。接待境外游客42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5438美元+3亿元。
浙江经济发达,充满发展活力。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居中国大陆前列。浙江是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从1978到2006年,浙江GDP年均增长超过13%。2006年,浙江省GDP总量达到654.38+0.56万亿元,人均GDP达到365.438+0.60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近4000美元),在中国大陆排名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居中国大陆各省区之首。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连续21年居各省区之首。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8344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5元,同比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68元,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浙江是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目前,浙江与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关系。2006年,浙江外贸总额达到6543.8+0.40亿美元,在中国大陆排名第四。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7家在浙江投资设立了近200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80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4%。浙江是中国大陆市场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有“市场大省”的美誉。2006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4000多个,市场成交额8000多亿元,16年位居中国大陆第一。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专业市场。发达的市场带动了特色产业区块的形成,如宁波服装、温州鞋革、绍兴化纤、乐清低压电器、永康五金等产业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浙江是中国大陆制度创新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目前,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以上,占政府税收的50%以上。中国大陆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203家,中国大陆排名1。中国大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浙江占19。浙江是中国大陆社会事业高度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全国各省区排名1。是全国第一个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15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的普及是浙江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和发展环境。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地区正在形成西太平洋重要的世界城市群和产业密集区,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浙江省作为长三角的南翼,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现代化,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浙江港,资源得天独厚,年吞吐量4.2亿吨,居中国大陆第二、世界第四。全长36公里的世界第一桥杭州湾大桥已经竣工。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充分体现浙江的区位优势。
第二,浙江有良好的产业优势和政府服务环境。浙江的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和工商业紧密结合,相互依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企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浙江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尤其是纺织、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全省各级政府遵循国际规则,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打造“平安浙江”,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让进入浙江的企业享受到高效、全方位的优质配套服务。
第三,浙江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和文化精神。浙江文化具有重商重商、尊文重教的地域特色。这种文化基因塑造了浙江人尚德创新的人文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一步培育和激活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自强”的浙江精神。在浙江精神的指引下,浙江人善于闯世界,遍布世界,形成了中国最活跃的浙商群体。今天,全世界有1多万浙江人在做生意,全国有400多万浙江人在创业。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浙江的文化、教育、科技相对发达,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人力资源丰富,为浙江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