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考上大学,却因为课程不及格被退学。现在他靠400元的低保生活。为什么?

马可以冒险,田不如牛;车壮能负重,过河不如船;人难求其短,而求其全。魏徵

现在很多名校的毕业生实际工作并不是很好,有的甚至成为了社会的底层。刘汉卿就成了这样的人。他考上了哈工大,但还没毕业就辍学回家了。现在他靠400元的低保生活。曾经的数学天才刘汉卿经历了什么?

该村的骄傲

刘汉卿,1964,江苏泰州人。他家世代务农。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在数学方面。他经常被村里人称为神童,将来肯定大有前途。当时他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他的父母看到这么优秀的儿子也很自豪。

1980年,刘汉卿16岁高中毕业,以398.5的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材热处理系。当时这样的分数可以说是很不错了,哈工大当时是全国重点大学。

上世纪80年代初,考上大学可以说是千军万马冲进独木桥的时代,何况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这相当于终于走出了农村,是光明未来的象征。那时候,刘汉卿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在周边引起轰动,成为远近村落最大的新闻和讨论对象。甚至很多家长都以他为榜样来激励孩子。

刘汉卿去学校报到的那天,父亲把行李扛在肩上,送他去哈尔滨。当他离开时,全村的人都敲锣打鼓为他送行。他一时间成为全村人的骄傲,他的父母更是骄傲。进入大学后,他一直保持着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态度。而且成绩优秀,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照这样下去,他将来很可能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

但随着1979年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这篇报告文学主要讲的是数学家陈景润如何解决哥德巴特猜想这个世界级难题。当时,陈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学研究者,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终于从默默无闻变成响彻全国。当时,陈景润被称为中国科学之春的亮点之一。这篇文章的发表震惊了中外数学界,也震惊了全国有志青年。

陈景润的成就成为很多人学习的榜样。甚至有人开始向陈学习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攻克以及一些至今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一时间,学习数学的热潮席卷全国。当时刘汉卿正在准备高考,对此并不太了解,而且当时的信息传播也没有现在这么快。当他被大学录取时,这股热潮已经消退。

痴迷于数学研究

但没想到大三的时候,他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了解到了陈景润的事迹。他一直很有数学天赋,被这篇文章吸引住了。他以为自己可以比陈景润做得更好。自从看了这篇文章,对数学的研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但他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研究,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非常坚定,就是打算研究自然数中词的分布。数论的基础研究是素数,也叫质数。数论被高斯誉为数学之冠,很多学数学的人都喜欢从这些难题入手。因此,当时的刘汉卿也想向陈学习,夺得皇冠上的明珠,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数学界的后起之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认为数学有一种美,有很强的吸引力,每个数字的排列都充满了很高的美感。他对数学的研究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有时候废寝忘食。他看书不觉得饿,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当然,他那么喜欢数学研究,自然对本专业的热处理越来越不感兴趣。他连专业课都没听过,痴迷数学,导致专业课一门都没及格。

辅导员看到这个情况后,也找他谈了谈。毕竟当时的一个大学生是极其珍贵的,每个大学生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辅导员和系主任都希望他能先学好本专业的知识,然后再重点学习数学。但对于刘汉卿来说,数学已经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他根本不听老师的劝告。

太多不及格的课程毕业。

对于这样一个如此热爱数学的学生,当时的辅导员鼓励他从热处理转到数学系,甚至邀请刘汉卿到数学系上基础理论知识课。但过于骄傲的刘汉卿在听了几次数学课后,认为数学系的解释有问题,最终决定自己深入研究。

后来接近毕业,却多门课程不及格,无法顺利毕业。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给他一年时间重新学习专业知识,争取顺利毕业。但刘汉卿并没有珍惜学校给的机会,今年又重新学习了。他仍然沉迷于研究他的数论。后来学校不仅不能给他开证明,相当于开除学籍。当他被学校开除的时候,一位曾经赞赏他在数学研究中的坚定精神的教授也为他感到惋惜。

当时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全国包裹配送工作。他毕业不顺利就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他的很多同学都成了各方面的人才。最后他不得不回村,一回村就成了村里议论的对象。

靠低保学习生活毫无意义。

但他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仍然沉迷于数学的学习。就像在学校一样,他还是痴迷于数学研究,其他的事情他一点都不关心。他不出去找工作,也不帮父母干农活。而是一个在房子里研究他所谓的数学的人。

1898,他告诉一个同学,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验证刘汉卿的研究成果,这位同学帮他找到了国内最顶尖的权威专家,也就是现在的中科院院士潘成彪。但是他看了刘汉卿的论文之后。他认为文章中有五个论点没有被证明,所以后面的论点没有意义。

刘汉卿看到这样的回答,却认为潘成彪不懂数论。他没有证明,但他认为这没有意义。最后,他所谓的成就也就不了了之了。

30年后的今天,他仍在村子里继续研究他的数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政府最终给刘汉卿发放了低保,此后他每个月一直靠400元生活。

有执着研究的精神固然难能可贵,但没有理论基础和对待理性与科学的敬畏感,就无法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这样的坚持,只是自己的盲目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