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风格及其特征

文言体

一般来说,文学风格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作家的风格,还包括体裁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但总的来说,我们主要指的是工作作风,因为其他作风都是涵盖在工作作风中,通过工作作风表现出来的。同时,作品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他风格,正是其他风格的集合形成了一部作品的风格。

[关键词]:文学风格沈从文民族文化时代特征地域文明作家自身

[正文]:

什么是文风?

关于文学风格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文体是作家以其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选择的文体。比如诗歌有很强的格律风格,小说采用贴近生活的叙事风格,戏剧要求对话风格符合舞台表演,散文采用亲切自然的风格。这里的风格不仅是一种体裁,也是一种语言风格。比如鲁迅沉郁深刻,郭沫若奔放热烈,周作人冲淡平和,茅盾明快细腻。

这一观点以19世纪法国文学理论家丹纳为代表。就小说而言,他认为有三个要素,一是性格鲜明的人物,二是人物的故事和经历,三是风格。他说风格来自语言:“一本书只是一系列的句子,要么是作者说的,要么是他的人物讲述的;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能捕捉到的只有这些句子,我们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一切,都依赖于这些句子作为媒介。所以风格是第三个主要元素。”

此外,在刘勰的《gt;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夫之情在情,理发见于文;封面很隐蔽甚至很明显,也是因为里面。但有勇君,刚柔并济,学浅学雅。正是因为笔区云雾缭绕,文苑诡谲,才被情感所吸引,被陶染所凝结。故辞之为勇军,不能翻其才;滑稽而刻板,而非改其气;事浅而深,闻所未闻其学;姿态优雅,很少与它的习惯相悖:老师们是真诚的,他们的差异和他们的脸一样好。”如果老是回归绘画,那就差八个方面:雅、雅、雅、雅、繁、瑰、新、奢。"

叔本华说:“风格是心灵的形式,是个性的,更适合于面目的隐居。”模仿别人的风格,比如戴个面具,再好也很快会引起反感,因为它毫无生气;所以最丑的‘活’脸也比这个好。"

我上面说的正是法国作家布丰提出的“风格即人”的观点。与中国古代“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观点不谋而合。钱钟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不应该以言取人,因为“他们说的话是可以伪装的:一个卖国贼为民族语言担忧,一个多情的人在冰天雪地里写作,这也是事实。他的文字风格经常是。急人所急的风格不可能完全明朗豪迈,也不可能完全谨慎。文如其人,不在此也不在彼。”可见,“文如其人”的“写”不是“说的是什么”,而是指作品中的风格,风格是作者本人的自然表现。

显然,以上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来看看在现代文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观点。

德国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威廉·维克纳指出:“在所有艺术领域(绘画、雕塑、音乐等。),我们所说的风格,总是指通过独特的标志,在外在的表达中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在特征。”

歌德把文学创作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对自然的简单模仿风格。他说:“单纯的模仿是建立在安静的存在和物我交融的基础上的;风格是以灵巧、充满活力的气质去抓现象;风格是基于最深层次的知识原则和事物的本质,应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来认识。”歌德认为,风格是“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可以与人类最高尚的努力相抗衡。”

可以看出,二人的风格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即文字构成的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也是更重要的层面,即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内在特质,可以用“文学作品的精神”或“韵味”来形容。往往不直接说,也不能直接说。它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与文学作品的外在方面相分离。

文体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所谓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个性。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

我们知道什么是文学风格。我们以沈从文为例,看看文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提起沈从文,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湘西世界”的画卷。他以清新、舒缓、自然、流畅、宁静、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湘西原始自然的生活形态,赞美了人性之美。在沈从文看来,湘西世界是一个“神性”的世界,是一个爱与美的王国。作者以《边城》为代表,以恬静悠远的笔调、温婉柔和的文风、诗情画意的意境,描绘了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体现了一种“美丽、健康、自然的生命形态”,刻画了一群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是他区别于当时其他乡土作家的主要风格。比如开创乡土小说的鲁迅,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破败落后,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启发更多的人,启蒙意识很强。但沈从文的主要表现不是当时农村的封建色彩,也不是对农村的怀念。它是隐藏在乡村生活方式中的人类普遍的理想因素,即“爱”和“美”。因此,他很少对乡村生活方式持批判态度,也不从一个法官或启蒙者的高度去审视,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发现乡村生活的细微之处。

况且沈从文是个多产作家。建国后,他转向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发表了许多学术著作。他一生的文学风格是多样的。

三,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

作家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它至少包括以下要素:

1,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在时代的作家不能不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这也可以用“时代的局限性”来形容。文学风格总是反映时代的文化特征,形成时代的文学风格。这是从历史和社会的高度来把握的,只属于特定时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不仅受时代场景和语境的影响,也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密不可分。

沈从文生活在20世纪的革命时代。虽然身在湘西,但还是逃不过革命潮流的影响。1917小学毕业后,加入当地地方军,随军,漫游川湘鄂黔边区。1922年,受“五四”余波影响,到北京自学写字。1924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从荒凉偏僻的湘西进入城市的沈从文,从来没有真正融入过城市的文化圈。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用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和立场去衡量生命力的强弱,批判道德观念的美丑,展开了对城市“文化病”的批判,批判了城市人性的异化。

尤其是在1948受到左翼文化界的严厉批判后,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早期的文学创作被抛弃。他后期的作品以学术作品为主,文风有了很大的提高。

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作家生活在这种民族文化传统中,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自然是民族的,形成了文学的民族风格。

沈从文虽然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规范,但他的家乡是典型的中国乡土文明的中国式村落,所以他的小说广泛吸收了中国民间文学的营养。

3.区域文明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作家生活在其中,他的文学风格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地域文化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沈从文生长在偏僻荒凉的湘西,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因素,比如民风的淳朴,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让他走进大都市就有无限的留恋。这种留恋已不再是真实的湘西世界,真实的湘西变了,但他不甘心,于是大力描写他理想中的湘西世界真诚质朴的人性美,与虚伪欺骗的都市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4.作家本人

作家的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点和爱好也不同,所以创作动机不同,文学风格也不同。

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我只想建造一座小小的希腊神庙...精致、结实、匀称。虽然小但不精致,是我理想中的建筑。这座庙是献给‘人类’的。”在《边城》这座“希腊小庙”里,作者供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爱与美完美结合,人与人真诚相待。然而,这种理想生活的结局并不完美,但作者认为这是“神性”和天意。

沈从文对家乡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的爱”。他用作品赞美家乡的一切,用作品探索家乡人的生活形态,即“自然、自由、自我关怀”。

综上所述,文学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特征、民族文化、地域文明和作家自身的创作兴趣。此外,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文学作品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文学风格是综合性的,对文学风格的讨论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参考资料:

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李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百年文学十二谈》,陈恩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文学概论》,俞三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贤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