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调查法工作程序的详细说明

实地调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很难获得理想的结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以下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地点的基本要求是: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第二,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第三,选择有特殊关系的地区;第四,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团。

选择正确的调查点对调查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国幅员辽阔,有成千上万个村庄。一般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有特色或典型的地区或村庄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这个地区的社会或文化比较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永宁纳西族的“阿珠婚礼”、裕固族的“戴头婚礼”、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家中”习俗等,都有很多鲜明的特色。多民族杂居地的文化涵化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尤其是两三个不同的文化过渡地区,比如甘肃、青海,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汉文化的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发现裕固族的头饰婚礼(类似纳西族的音符婚礼)很有特色,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这个民族固有的,但我自己一直没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找了一个研究生调查,结果证明了我的假设,写了一篇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是指该地在各民族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1983,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的时候,选择了新疆哈巴河县白哈巴村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该村处于中俄边境的原始森林中,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很少,保留了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我们选择北疆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放牧为主,传统文化保存完好。也是一个矿产丰富的地区。县名“富蕴”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特殊关系”社区,就是你的亲戚或者好朋友住的村子。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情况很有帮助。1883去新疆白哈巴游玩时,不仅村子很典型,村里还住了一个新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老师)。我们到村里后,就住在他家,这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对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进行跟踪调查,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变迁,同时也要注意考察前人调查的数据是否可靠准确。

一般来说,如果调查的对象很笼统,没有特点,写出来的调查报告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族也是如此。不能只选一个地方,要选更有特色的地方。

一开始可能会选定一个县,具体要调查的村可能要到县以后才能最终确定。

2.熟悉调查现场。

调查地点选定后,要做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民族构成、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收集相关文献和方志。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或田野调查资料,与西方国家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有很大不同。调查的重点是收集别人没有发现的新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和调查资料,对民族和地区一无所知,就要花很长时间去熟悉当地的情况,浪费很多时间;第二,别人已经调查过发表过的材料,可能会被视为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熟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俗文化,才能收集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材料。另外,如果你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不太了解,你就不会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看不起你,所以你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你的访问会敷衍了事。只有对民族和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能进行深入的考察。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研时,调研前熟记了哈萨克族的部落族谱,到了调研点,如流背,让当地哈萨克族干部群众大吃一惊,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写一份详细的调查大纲,设计一份调查表格。

有人主张不需要写调查提纲或表格。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有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信息更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数据会不完整,会漏掉很多问题。在我之前的调查中,我在调查前都写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大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文化的理论和基本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需要掌握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理论和基础知识。比如与社会、文化相关的理论有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结构论、象征论、族群论、实践论、冲突论、交换论、互动论等等,还有很多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就无法深入调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也只能是关于该地区的表层文化,和普通记者、行政干部不会有太大区别。初始阶段为进入野外阶段,即进入调查区域后但未正式进行野外调查。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过程:

1.首先,向当地政府报告,并获得其支持。

在被调查的县乡,一定要联系当地各级政府,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人员,不去当地政府部门汇报,喜欢找熟人或者认识的人,直接下乡。在我看来,先走正道,再走旁路,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政府联系,一旦出了问题,当地政府是不负责任的。

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政府,尤其是新疆和西藏,一个县相当于半个内陆省份。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对公共汽车开放。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很困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调查主要依靠当地的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民族学研究者的前辈们喜欢请求民族事务委员会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官办和党办。两个办公室有权有钱有车,可以对下属发号施令,下属不敢违抗。现在的县市地方民族委员会都是老弱病残(如新疆县级民族委员会),没有权利有车。就算他们给你开介绍信,当地政府也不会听民族委员会的。我在新疆做了很多调查,主要靠县政府办和乡政府。每到一个地方,我总是先找县政府办公室,尽力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这样事情就顺利了,他们会安排好住宿和车辆,发函到调查点认真接待。

2.到达调查点所属的县乡后,详细了解当地情况。

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大仙镇或乡镇后,先查档案、户口和相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村进行调查。这对全面了解调查地大有裨益,在正式调查前就掌握了调查地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构成等情况。如果还没有选定具体的社区调查地点,可以咨询当地政府。

3.选择一个好的居住地。

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要看具体情况和调查者自身情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人们普遍生活在当地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少有西方人类学家住在当地人家里。当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位于新几内亚东北约100英里处的特里布岛时,他独自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庄里搭起了帐篷。在研究了1973的51位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后,Berto和Berto夫人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野外工作期间都在当地社区租了房子或公寓。

在选择居住地时,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和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生活在一个受教育程度高,熟悉当地社会文化的家庭是最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蒙古族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当地人家里度过的。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性,还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地方派系关系。如果村里有两派对立,关系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里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住所选定后,正式调查开始,即“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阶段。由于每个人对调查目的和调查要点的理解不同,调查程序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对于第一次调查的人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先了解当地一般的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个民族或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仪、拜访礼仪,以及各种禁忌。只有先了解一般的礼仪和禁忌,才能更好地进行实地调查。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农村和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不一样。第一,不怕脏,就是不怕住在脏的地方,不怕虱子多,不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脏,也不要怕吃喝脏。二是拜访当地人,入乡随俗,一般带礼物。我不抽烟也不喝酒,但是我去拜访别人的时候,总是会带上香烟,好酒和其他礼物。拜访哈萨克家庭时,给孩子送礼物(如糖果)是最常见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3.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告诉普里查德,调查人员表现得像绅士是合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外勤工作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达调查点后,应该穿上当地的服装,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法并不是最好的,甚至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里,外勤人员是属于自己体系的“外人”而不是“圈内人”。因此,田野工作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即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的作用。只有当你对它相当熟悉的时候,当地人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觉得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形象,一个是内在形象。

外在形象主要要注意两点:一是衣服要整洁大方,衣服要和当地人的衣服不一样,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衣服(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的衣服);第二,不要留当地人不喜欢的发型。如果你是女性,不要涂太多口红和香水。

我们的内在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举止要优雅,要有风度,要有礼貌,不要骂人,不要说脏话。第二,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不占小便宜。4.仔细观察。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参与观察可分为“深”和“浅”。只有观察的深入和精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写出更成功的调查报告。如果不深入观察,是不可能写出深度调查报告的。5.面试要有深度,要有技巧。

面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构化面试,即问卷面试。这种面试分为两类。一种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实地工作者根据调查大纲向每个被调查者提出几乎相同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题。其次是选择性,即田野调查者在表格上列出他们想了解的问题的几种不同答案,受访者可以自由选择。前者更多被人类学家使用,后者更多被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使用。

另一种是非结构化访谈,即非问卷式访谈,没有预先确定的形式,也没有事先制定调查大纲。现场工作人员和受访者自由谈论一些问题。

无论哪种面试,都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在实地调查开始时,受访者往往很谨慎,不愿意谈论许多事情,尤其是涉及私生活的事情。只有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才能进行深入的采访。比如我的一个研究生2000年在北京调查韩国个体家族企业的时候,一开始老板娘不愿意详细谈他们的家族企业。后来我让她在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帮老板的儿子学英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老板对她非常热情。他不仅把他们家生意来北京后的发展全告诉了她,还把她和她老公的隐私全告诉了他,甚至包括她老公外包情妇、私生子、赌博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纠纷。

二是讲究技巧。从我在新疆的个人调查来看,我觉得面试技巧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启发式面试。一些受访者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多,但他们很难用自己的语言分层次、系统地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者必须一步步启发受访者,或者用其他族群的类似情况来启发他们。我在新疆阿尔泰调查乌梁海人的时候,经常用哈萨克的案例来启发被采访者。二、回转面试,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比如,与现代观念不符的婚俗等。,和回转面试都可以。比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换房习俗(又称“因继承而结婚”)时,首先说的是古代汉族有换房习俗,我们家乡也有。你过去有这种习俗吗?这种方法在其他相对隐蔽的问题中也被广泛使用,这样就不会引起回答者的反感。三是问“为什么?”受访者可以说出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种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无法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了解当地文化,就要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6.听着。

当地人对当地政治和实际问题的看法

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看来,北京来的调查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认为我们能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研期间,一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吐他们的委屈,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人认为我们可以解决刑事案件,我们也请孩子帮忙解决伤人打架之类的事件。对这些事情不要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给予同情和安慰,让他们找政府或者法院解决问题。7.关于数据收集的一些问题。

数据收集是实地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在收集信息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收集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集中精力收集新资料,收集以前没有人知道的新资料或新内容。如思维方式、价值观、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符号、社会交流互动等,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资料也很少。今后应收集更多关于这些方面的信息。

第二,了解本地区与同民族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个民族的其他地区已经公布了某个文化现象的相关信息,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个地区的那个文化现象和别人调查的其他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是在哪个方面。

第三,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回答者提供的部分材料可能不可靠,必须经过多人验证。如果大多数人都这么说,那就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有人提供的材料和大多数人说的不一样,要慎重对待。一般以大多数人说的为准。或者两者同时收集以供参考。我在新疆调研,经常要问10多人一些大问题。

(2)注意收集计划外有价值的信息。

在调查中,我们常常会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我在1983北疆考察的时候,一次旅行,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哈萨克族旅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我下车后找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颇丰。首次发现清代中俄边政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汉文书写的5份重要文书,发现阿尔泰乌梁海人旗帜3面、扎萨克银印(每枚重9公斤多,用汉蒙两种文字印刷)和一枚散秩大臣的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份文献,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中俄边政察合台、满汉五份文献研究》。1986在云南瑞丽县调研期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拍下了这张照片,被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典型的纹身照片。8、一边调查,一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和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在我看来,不仅要做实地笔记,还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就能发现调查的哪些方面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研,一般都是白天录音采访,晚上整理磁带。9.调查时间

调查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主要看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外国人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和中国人也不一样。在城市长大的人考察农村和在农村长大的人不一样。有的人熟悉当地情况,用不了多久;一些少数民族不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查自己的情况。我在客家农村长大,熟悉客家文化,所以考察客家的时间并不长。我在新疆工作了五年,在民族地区做过很多调查。我对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的情况比较熟悉,再调查也用不了多久。因此,调查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所收集的信息以及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