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一,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三种模式
根据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来源的不同,国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典模式”。这一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的“六卷本”和《资本论》基础上的。
多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马克思早期的经济研究著作和书信等材料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成果。他们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计划是一个内容庞大的宏大体系,包括1857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五个计划”和1858提出的“六卷计划”。已经出版的《资本论》四卷,只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小部分。六卷本方案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绪论(商品与货币)、《资本论》、《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六卷本组成。
唐在炘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从“六卷本”开始探索。他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开始经济学研究到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是一致的,即政治经济学是对特定生产关系下的物质生产或财富增长的研究。其次,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科学叙事方法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
杨教授以的《六卷结构》和《资本论》为逻辑起点,从绪论;构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商品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构建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传统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体仍然是基于《资本论》和苏联范式(周冰,2004),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传统模式根据其构建理论体系的方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政治经济学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分别构成理论体系,另一种是试图将社会主义部分和资本主义部分有机统一起来。第一种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主义部分以《资本论》和苏联范式为基础,大体上秉承了《资本论》的体系框架,再加上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基本相同。
20世纪80年代初,在反思和超越“苏联范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股“回归马克思传统”的思潮。在沿袭《资本论》的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出现了许多突破“苏联模式”的理论体系,如许涤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笔记》(简称《资本论》)、顾树昌教授等。这些教材凭借其权威性在国内经济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多次重印。20世纪90年代末,顾树堂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研究》(1989,2000)和蒋学模教授主编的《高级政治经济学》(2001),都结合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蒋学模教授主编的《高级政治经济学》包括《社会主义通论》(2006年4月5438+0)《社会主义本体论》(2006年4月5438+0 1),是严格遵循传统模式的典范。他以社会主义劳动为出发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沿革(总论部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总生产过程等。,并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了贯穿全书的逻辑主线和主要范畴,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人利益和政府范畴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本体论分析,最终形成了少有的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为隐含假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蒋学模教授的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为前提,在本质层面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但理论体系对经济运行的研究涉及不多,缺乏真实感。
顾树堂等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与北方基础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重视反映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经济制度为分析前提,探讨中国现阶段的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一理论体系的特点是突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是对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其现实性不言而喻,但作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如何解决研究对象及其主线(即“三个过程”、“四个环节”)的二重性(周冰,2004)将是这一理论体系面临的最大考验。
传统模式的第二种形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将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有机统一的创新模式。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恩富教授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和裴金菊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
在程恩富教授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中,他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过程论”,首创了“五过程体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总生产过程、国家经济过程和国际经济过程。构建这一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历史渊源是《资本论》的六卷结构和逻辑框架,它遵循从“一般范畴”到“特殊范畴”、从“基本原理”到“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应用”的原则,组织起反映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体系。
裴金菊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试图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在体系上一分为二、内在逻辑不一致的缺陷,在理论体系上形成三分结构。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侧重于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适用性的范畴和运动;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主要通过结合不同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阐述一般范畴在政治经济学中的特殊或具体形式,将经济运行纳入制度之中。
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将两者有机统一的尝试。同时,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度界定了一般范畴和特殊范畴。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和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讨政治经济学相关范畴的含义和运动,可以说更好地体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代模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存在着对现实经济问题解释不力、研究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与新的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需要现代化。目前,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现代模式的探索有三种观点:一种是保持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遵循政治经济学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可称为“打补丁”模式;二是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制度特征,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可称之为“嫁接”模式;三是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采用现代经济学。在中国范式具有普适性的前提下,用现代经济学范式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重构”。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至今仍是我国理论经济学的主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范式。
第二种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制度分析的特点,更多地借鉴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并经过现代市场经济实践检验的经济理论。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标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边际分析方法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正在中国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构建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为前提,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体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学具有超越一切社会制度的属性,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在标准化和逻辑上高度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理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应大力引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并用其来解释和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从而建立我国的理论经济学。钱颖一教授认为,视角、参照系或基准、分析工具三部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钥匙,也是世界上唯一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田国强教授认为这一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一致性,不仅涵盖了西方经济学,也涵盖了“东方”经济学乃至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因为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但它们绝不是不同的“经济学”。用来创造不同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都是现代经济学。他进一步指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模式;(3)给予制度安排;(4)选择平衡的结果;(5)评价比较。两人都认为,源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经济分析框架和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转轨经济的分析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从而代表了中国理论经济学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第二,对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科学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提出明确的研究对象,统一的逻辑主线贯穿整个课题过程。二是其逻辑体系的严密性。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由概念(范畴)、推理和结论组成的逻辑严密的系统结构。应该有一个以初始品类和核心品类为基础,由多个不同层次的品类组成的逻辑体系。第三是科研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把现实的经济问题置于一个规范的、科学的分析框架中,并能形成有效的结论来指导社会经济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对现实有解释力。
在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在以下几点形成* * *认识。
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首先是由于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而形成的。特别是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释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其次,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既研究生产关系又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研究对象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历史演进的必然结论,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所充分证明,即只有正确处理社会生产关系,才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决定性力量。以生产关系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生产关系的运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生产关系体系,形成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二,明确贯穿整个学科体系的主线,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体系,贯穿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也是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政治经济学的各个学科都更加注重逻辑主线的构建。在传统模型中,模仿《资本论》形成的逻辑主线包括社会必要产品运动(永,1985)、生产三过程(顾树堂,1999)、生产五过程(程恩富,2002)和经济利益运动。蒋学模,2001)等。整体来看,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不同的逻辑主线,各种范畴和概念可以在一条红线的牵引下多层次充分展开。这是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借鉴科学研究方法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方法对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的本质是有效的。但在应用层面,需要创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使政治经济学更具时效性、适用性和针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运用唯物辩证法从历史纬度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从而构建纵向内容的理论体系,而且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即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建立经济模型的方法,从横向视角构建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纵横交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四,扩大研究范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的内在动力。
拓展研究范围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活力的源泉,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立足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源泉。中国的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前提;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命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第二,不断探索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中的解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