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纪录片和长江的论文?
长江似乎是中国人的血液。只要你是中国人,长江的水会流到你身上。事实上,我从未真正见过长江。甚至一滴水都没有接触过,但它的一切都足以让我感动。比如这部电影《再说长江》,一部史诗级的电视作品,20多年前就在中国诞生了。据记载,每周日总有很多人聚集在电视机前,他们在等待中央电视台的代表作《长江故事》的播出。那时候电视还是一台。一台19寸的黑白电视,可以当一个村庄的天窗,带来了很多广阔世界的信息。在那个自由开始膨胀的年代,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应对现实生活的狭隘和无聊。从这部经典的电视作品中,中国人第一次以宏大的视角看到了自己。他们来自青藏高原,来自天府之国,来自外部。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眼神,却有着相同的身份。他们来自中国,或者长江。这个身份让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了一种思考。无论你远在东北,南到海南,东到上海,你都生活在一个“中国”的概念里,这个概念简单而深奥,难以理解,但<长江的故事>引起了这种思考。是的,你就像镜头里的任何一个中国人一样。虽然你分散在不同的角落,但你有很多。虽然20多年前的《长江的故事》被誉为经典,我只看了一集,但对背景音乐《长江》还是很熟悉的,其他的色彩、文笔、摄影艺术、镜头里的人,对我来说都很陌生。当然,这个电视播出的时候,我还没出生,看不懂镜头里那些中国人的眼神,生活节奏,服饰。他们离我很远。我试图理解其中的联系,但我的思维总是模糊的。这个时候,我只能依靠二十多年后这一代中国电视人的努力。我相信《谈长江》不仅仅是普通中国人对长江的崇拜,更是这一代电视人对《长江故事》的延续。长江日夜奔流,神州大地日新月异。二十年过去了,变化却如此惊心动魄。作为一个标杆,《长江的故事》成功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整个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状况,它所带来的视觉张力令人动容,令人惊叹。带着这种仰望的态度,我们来谈谈长江开始了它的漫长旅程。对我来说,这是了解长江的最好方式。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比起我以前在空洞的地理课本上的浏览,更加深刻。与他们的前辈相比,这一代电视制片人变得更加独立,他们也可以在其他领域使用更多的力量和成熟的概念。与《长江故事》相比,《长江边上》更客观,也更虔诚。叙述者并没有注入太多的主观意识来表达一种赞叹或批判,尤其是解说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诗意地描写长江。也许在这样的反差下,我永远无法理解《长江故事》的独特魅力。可能是我成长的时代和过去太分裂了吧。我们无法理解和认同当年单调的叙事基调,也不会认同那种莫名其妙、形式上的热闹。但我们摆脱不了的是,我们的经历是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就像长江的结构,还有长江故事的痕迹。二十年,天地不过一瞬间,但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这是每个人的二十年。或许,从《说长江话》中,我们可以找到20年前的自己,以及被时间冲刷的岁月。在这个突如其来的时代,这种安静的冥想是多么令人陶醉啊!《长江物语》中的背景音乐可能是整个时代最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除了国歌,可能没有其他歌曲能唤起中国人民如此团结的自豪感。一句“你从山上来”道出了一条神秘的长江。拉旦冬峰上的姜根弟,像一条冰川,是长江的源头。这些数不清的冰尖上的一滴水,开始形成了世界第三长河,也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河和我们的生命历程。当它还被称为脱脱河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最终会出现在中国东海的海岸上。这一刻,它像一个自发的孩子,在青藏高原的沟壑里肆意奔跑。地球脚下没有方向。它可以自由地收起四肢,有时绕过岩石,有时穿过海滩。在那个只有蓝天白云的世界里,它写着一个孩子的梦,一路欢歌,茁壮成长。当它符合曲调时,它们就有了新的名字——通天河,它好像在天上流,而且是在往下流。当他们遇到楚马河,三水融为一体,就开始有了一个神圣的名字——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