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旅行》中的“大小之争”(上)

论《快乐旅行》中的“大小之争”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否认天地造物者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庄子那个时代,一方面社会正在经历剧烈动荡,战乱频仍,另一方面又处于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大量这个阶层的人。这种社会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庄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应该是先秦时期写的,汉代有《庄子》五十二篇,后来由西晋郭象编辑,流传至今。这个版本的《庄子》有七篇内篇、十五篇外篇和十一篇杂篇。第一章“快乐旅行”。“大小之辩”是贯穿《逍遥游》的一条重要线索,“大小之辩”一直是讨论的话题。本文就《逍遥游》中大小之辩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是“抑小扬大”的“大小之争”

庄子《逍遥游》开篇就为人们描述了神秘而令人惊奇的事物。庄子以其独特的散文,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异常广阔的视野。他描述北海有一种叫鲲的鱼,非常巨大,可达数千里。后来,坤变成了一只叫鹏的鸟,它的背大得不知道。但对于这种鸟来说,就要等海风吹来,它才能借助海风高飞,直到飞到南海休息。庄子在展示了鲲鹏之后,向人们展示了小事情的眼光。看到彭万里长,乘着海风飞翔,一直飞到才停下脚步。坤和雪鸽对大鹏嗤之以鼻,说:我们只要快点起飞,飞得像榆树檀香那么高就行了。有时候我们甚至飞不到那么高,只是落在地上,所以我们也享受飞行的快乐。为什么我们要飞到万里高空,然后去南海?对此,庄子用一句话指出“一知半解不如一识之大,小年不如大年”。小智不懂大智慧,短命者不懂长命。有的人起点高,自然视野会更开阔,追求会更高。但是,有些人天生起点低。那种高境界,高追求,他怎么可能懂?

但是,庄子的本意真的是抑小扬大吗?如果说大鹏和分币的比喻很有误导性的话,另一个例子就很清楚了:关于时间的讨论。《庄子》将《蜉蝣》中的木耳,春秋时期的易慧,甚至长命百岁的彭祖,与鬼神、香椿等数百棵古树相比较,得出没有绝对的“大年小年”的结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寿命几乎够呆在天上了;但是,在鬼灵和大树面前,即使是比较它们的人,也应该感到同情。“大小”本身还是那么难衡量。人如果局限于对“大”的敬仰,往往会感到悲哀。囿于自身局限的人,连庄子语境下的孰大孰小都无法判断,“崇大抑小”也无从谈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