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另一方面是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想象。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特点分析,希望有所帮助。
摘要:
新时代新词层出不穷,很多流行语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仅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文学语言。将流行语纳入文学语言的研究范围,通过比较流行语与文学语言的异同,进一步规范文学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语言的新特点,如自我凸显性、互动性、模糊性和形象性。
关键词:
流行语;文学性;日常用语;含糊
21世纪初以来,网络工具的极大普及,让人们告别了小国寡民的封闭时代,享受到了信息多元化带来的无忧无虑。伴随着这股潮流,很多流行语迅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并迅速被大众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另一方面是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想象。那么网络流行语属于文学语言吗?新时期文学语言有什么特点?
一、流行语的演变
网络瞬息万变,网络上的新兴词汇也层出不穷。从2008年初的“很黄很暴力”到后来的“酱油”“山寨版”;从最早的“雷”“囧”到“囧”“orz”;从《别太CNN》到后来的《范跑跑》《俯卧撑》。这些互联网制造的流行语,有的是网络象形文字,有的是社会事件的产物,构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文学艺术中的文学语言是指文学语言。除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还包括文学口语和非正常语言,网络新一代词汇也应该包括在内。一般来说,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俄罗斯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各种形式手段作用于普通词语,使其结构更加突出,达到不同于日常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众所周知,日常语言的实用性和通俗性不同于文学语言的无为性和独创性。流行语一旦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成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他们以实际交流为目的,为了达到普遍的可接受性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化特征。
正如马克斯·德绍所说:“语言的审美功能不是明确地表达内心生活中已完成的事件,而是证明它是艺术创作中一种自我活跃的力量。”文学语言非常注重语言的独创性。流行语诞生之初,创始人通过变形、歧义、对仗等多种手段,使语言颇具文学性。当流行语在网络、杂志和报纸等媒体上流行时,描述或转载流行语的文章变得精彩而文艺。从这个意义上说,流行语属于文学语言。流行语一旦进入日常生活,成为日常口语,就逐渐失去了诞生之初的原创性和新颖性,逐渐淹没在大众的俗语中,逐渐成为日常用语。
当流行语逐渐成为日常用语,失去了新意,很快就会被其他更有新意的词汇取代。流行语的诞生、使用乃至消亡构成了一个周期性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语言经历着反复的考验和更新,只有在这个循环中,文学语言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媒体和网络中的新词是文学语言最新发展的风向标,不仅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文学语言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抛开传统对文学语言的具体理解,仅从当前的流行语来看,文学语言具有以下新特点:
(1)自身的突出性。
所谓自我凸显,是指文学语言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彰显自身独特性的倾向。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就是文学语言往往有意地超越常规的风格,通过陌生化,对作品的形式进行加工、扭曲甚至变形,使文学作品突出自己的独特性,达到一种文学效果。这种强烈的文学语言“利用自我指称的强化功能来增强其审美效果,使之更容易打动和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审美知识和感受,即在意象、意蕴、暗示和意义三个方面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2)模糊性。
科学语言追求准确,日常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文学语言的模糊背后,往往能给人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没有意义的模糊性,僵化的文字本身就无法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文学语言只有无限的指称才能保持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我们无法想象“酱油”在没有“不谈政治,与自己无关”的含义下,还能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也无法想象如果“orz”没有表现出一种“天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的姿态,这三个孤独的字母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正是通过歧义,文学语言才如此耐人寻味,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
(3)意象。
读图时代的到来,让原本枯燥的阅读变得光彩动人。读者的快餐式阅读习惯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语言伴随着图像,而有些语言则干脆带有非常强烈的象形色彩,比如像一个人的表情一样“尴尬”,眉毛下垂,沮丧。而“orz”是双手跪在地上的手势,省去了太多的语言描述。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市面上的畅销书总是喜欢在正文中插入大尺度的插图。意象如此大规模地出现在文学语言中,以其鲜明的面貌成为当代文学语言发展的新趋势。
拓展阅读:校园网络流行语传播社会热点的一种方式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以新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流。这些网络流行语被带入校园稍加改动后在校园内流行起来,形成了“校园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天然敏感。此外,手机的普及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取社会热点信息,因此大学生成为反映社会热点、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的最活跃群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流行语,从校园网络流行语入手,更好地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开辟传播热点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
校园网络流行语热点问题探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应用的普及,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人们始终处于信息的洪流中。看似带有戏谑和嘲讽的语言,实际上反映了用户对社会热点事件及其当下生活状态的看法和立场。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天然敏感。此外,手机的普及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取社会热点信息,因此大学生成为反映社会热点、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的最活跃群体。因此,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将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校园网络流行语概述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以新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口号和广告。但它们比口号更有吸引力,比广告传播得更快更广。这些网络流行语被带入校园稍加改动后在校园内流行起来,形成了一套专属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被称为“校园网络流行语”。
第二,网络流行语从纯粹的恶搞变成了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上网的便利,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超强舆论磁场。微博、微信、贴吧、QQ等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突发事件在网络上一曝光就迅速成为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
第三,社会热点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一直是推广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先锋。再加上各种媒体的互动,这个群体的思想空前活跃。当代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不是表面的,而是表现出对事件本质的强烈坚持和关注。
(一)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首先,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网络流行语因其时尚性、娱乐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促使他们关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政治事件,增强政治意识。其次,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当代大学生民主参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中学政治教育,大学生树立了一定的民主观,提高了参与民主的主动性。
(二)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许多网络流行语涉及在公众眼中代表权威的人。但是,当媒体后来揭露的事实否定了像权威人物这样的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大学生就不再完全接受权威的所有观点,而是增加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素质,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引发全民恐慌。在网络中,每当新闻媒体报道一个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能引发网民的集体不满。一些大学生甚至改编广告来讽刺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对各种道德滑坡现象的不满,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让对方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严重性,进而促使社会成员重视社会道德建设。
校园网络流行语传播社会热点问题。
网络流行语现象是网络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密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流行语,从校园网络流行语的角度更好地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开辟热点问题传播的新途径。
(1)课堂教学。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政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收集、整合、理解信息。利用社会热点引导课堂内容,要改变以往老师用干巴巴的语言描述和呈现的枯燥方式,尽量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带来听觉冲击,提高学生兴趣,打动学生,引起思考。教师不仅要花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热点,从中积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还要了解和整理由此衍生的相关网络流行语,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2)学生社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会”。这个社团的成员是在相同爱好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团定期就社会热点问题举办活动,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社团指导员。学生接触网络流行语更快,老师的理论更丰富。因此,在思政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和学校实际情况,得出一些校园网络流行语。通过横幅、海报等传统方式宣传学生,达到传播的目的。
(3)网络运营商。互联网是大学生中使用率最高的媒体。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贴吧等载体,丰富价值观教育阵地。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新形势,高校应开发创新、丰富、多样的价值观教育载体,注重完善和发展现有载体平台的设计,提升价值观教育在高校的影响力。比如大学微博,通过转载与热点事件相关的微博,并配上相应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与学生互动,达到传播热点问题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