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论文
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自闭症儿童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展障碍,不同于精神障碍和智力低下,但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攻击行为和刻板行为,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3/4为智力低下。本文界定了自闭症的概念,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自闭症教育训练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定义
自闭症,又称阿斯伯格综合症,又称孤独症,是指自我隔离和对外界事物漠视的各种状态。自我刻板严重的孩子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人交流困难,社交能力差,情绪波动,部分孩子有自伤或伤人行为。大部分孩子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缓,但其中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10%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超常的天赋,这叫?傻逼书生?。
1943年,美国精神病学家Leo Kenner教授首次提出并确定?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然后呢。自闭症?自闭症(来自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翻译。在精神病学中,这个词的意思是?闭关自守?;描述?自闭症?这个词在突出其特点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利己主义?。?自闭症?在台湾省、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和地区使用。?自闭症?它被中国大陆的医学和特殊教育团体所使用。?自闭症?这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1978美国全国自闭症儿童和成人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自闭症的定义是:?30个月前开始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是:(1)发展顺序和速度的紊乱;(2)对任何感官刺激的异常反应;(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言语交际中的交际障碍;(4)与人、事、物建立合适关系的能力。?这些定义为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及其临床修订版(ICD-9-Cm)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婴儿的一种发育障碍,通常发生在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自闭症没有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约为10 ~ 15人/万人。从性别来看,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国外文献报道男女比例约为26 ~ 57: 1。目前,据估计,中国约有40万自闭症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点
1.沟通障碍
孩子从小就极度孤独,有拒绝与人交流的倾向。他们不会用眼神、表情、姿势、手势与人交流,甚至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他们感受不到亲人的喜怒哀乐,感受不到痛苦和不适,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和支持。他们甚至不回亲人的电话,直到父母怀疑他们听力有问题。轻度患者似乎并不强烈拒绝交流,但在与伴侣的活动中往往扮演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会-情感的相互回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
2.沟通障碍
这些孩子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面有明显的缺陷,他们沉默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的患者一生沉默,倾向于通过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即使有些人能够识别、阅读和掌握大量的单词,但他们往往不会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而是经常不顾周围的情况或别人在说什么,自己一个人说话,或不顾别人的感受,反复问或告诉别人同一件事,问同一个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气平淡而缺乏节奏感,谈话缺乏回应,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语气没有变化。儿童在使用代词时常常表现出困难,在交谈中常常不用代词或用得很混乱,所以他们常常不知道该说什么。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性
重复、刻板的特点倾向于采用刻板、刻板的方式来处理五花多门的日常活动。孩子喜欢把周围的环境和活动保持固定,比如玩某些物品、玩具、长时间吃某些食物、出门走同一条路线、听同一首音乐或书,如果要改变,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排斥。大部分活动量增加,常有特殊的、重复性的僵硬动作,如来回踱步、跳跃、旋转等。
4.智力迟钝
大约3/4的孩子有智力障碍,但它可能在一般智力障碍的背景下,在某方面有很强的能力,通常具有很强的机械记忆。主要表现为:脑电图:自发性脑电图异常率为10% ~ 83%,多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慢棘波,可能与儿童癫痫有关;脑成像:头部CT表现可能异常,但往往不一致,意见还不确定。头部磁共振成像显示部分病例第四脑室扩大,多数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第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是一种综合性发展障碍,不同于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但在某些方面与它们相似,如攻击行为和刻板行为,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为智障。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等同于前两者,而应该首先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孩子。从全纳教育的角度来看,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有着相同的发展需求。正常儿童的身心特征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有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基于此,我们应该在确定教学原则时考虑* * *的因素。一般的教学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原则和巩固原则,仍然适用并丰富着新的含义。现在,在孤独症教育和训练中的一些特征原则被简要地描述。
1.身心功能协调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和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和培养良好的人格,使两方面协调起来。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和认知的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各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的身体发育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感觉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超敏感、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要安排足够的运动训练、知觉训练、语言训练、沟通训练、认知训练等。在训练中,使这些内容能够有机地结合和协调。例如,训练孩子用左右手交替拍球,不仅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而精细的动作和他们的协调性。
2.积极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按照规律逐步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使缺陷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有序的弥补,而不是只注重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而忽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矫正训练的初期,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失败。有些老师重点纠正孩子的某种刻板行为,但是几个月后发现自闭症孩子咬铅笔或手指,虽然已经不咬裙子了。老师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收效甚微。相反,一些教师在教孩子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注重积极发展,替代和消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个自闭症的孩子,喜欢玩手指,很不卫生。我逐渐用教孩子漱口、嚼口香糖来代替玩口水的行为,这样也能产生泡沫感和摩擦感,用新的行为来抵消不好的旧行为。结果,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刷牙的技巧,不再玩口水了。这种做法是从满足孩子的需求——口腔需要触觉刺激和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的发展顺序选择一种替代活动,然后通过培养新的行为抵消旧的行为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对孩子身心有害的行为,比如自伤,要及时通过认知疗法配合矫正策略来改变。正向开发和专业化矫正并不矛盾,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简单地纠正一种奇怪的行为,而忽略了正确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矫正效果直接影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和培训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发展和矫正的关系,使它们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随时随地对儿童的不同行为给予积极或消极的反馈,并及时强化积极行为,以增加其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动作,有对有错,但往往不知道是否符合规则,一些不当行为往往一开始就被忽视,等到老师注意到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比如智障学生入学后,增加奇怪的动作,学习同班很多同学的不良行为。这是因为自闭症儿童的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这时候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默许了这种行为,很快孩子就学会了一种不好的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在自闭症训练中,随时反馈,及时强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刚换到新环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恰当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理
这个原则要求训练前要对内容进行加工提纯。一开始他应该只接受最优的刺激,得到简单正确的反应后再改变刺激,增加了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净化比作挖种子剥葡萄只给孩子果肉。
因为外界的东西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它给自闭症孩子带来的信息是巨大的,多种多样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这些孩子很难分辨什么是正确的信息去接受,所以更需要练习。有时候会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是外面的世界很吵,或者时不时有人和训练者打岔。这种环境对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的语言极为不利。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简洁有序,中间不允许有不必要的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如东张西望、摆弄手或其他器具、敲门等不必要的动作会?占便宜?。
5.个别指导为主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考虑个别辅导,让双方互相配合,在此基础上让自闭症儿童逐渐融入团体或其他群体。
自闭症儿童难以适应新环境中的集体氛围,有明显的交流、社交和行为问题。如果他们一开始没有很好地配合训练者,以后就很难接受到有效的训练,在不适合的情况下也无法寻求他人的帮助。所以个人训练和小团体辅助是他们走向大团体的一个过程环节,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孩子在能够接受一定的指令,了解环境后,很容易进入小群体。
第四,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方法
1.游戏方法
游戏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语言主动性,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儿童游戏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通过游戏发展友谊,学习社交策略,增强社交能力。Lord(1984)和Wing and Attwood(1987)指出,自闭症在理解和表达社会交往线索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往往被孤立或徘徊在同伴群体的边缘,可能会回避或抵制他人的社交邀请,被动接受,很少或没有主动的社交,或以独特的方式接近同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小组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这一功能。我们经常在游戏和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比如?两条毛巾运球?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和伙伴合作?分享?胜利的果实(如分享食物)。同时,一些戏剧性的游戏是根据孩子的能力设计的,比如游戏?狼,现在几点了?,培训中老师问?狼,现在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等等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然后呢。去校歌?等等,可以增强孩子在游戏中的语言主动性。
2.同步动作方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调发展的原则,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人格。训练双方进行一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症儿童相同的活动,以达到训练过程中的和谐和易于沟通的一种方法,使自闭症儿童能够注意训练者的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比如在训练中,自闭症儿童只关心自己一个人打球,忽略了训练者。这时候训练者要主动找机会靠近,最好是玩球,玩得比自闭症孩子好。有时候,可以把球滚过来扔给自闭症孩子,看看他有没有注意球。如果是,这意味着可以进行接触。这时候两人可以一起玩一会球,然后再进行下一个训练项目,但是需要节奏。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症儿童目前的控球为中介(或作为训练诱导剂)的方法在训练中很常见,关键是要选准时机。同时要注意两个动作的同步性,不能片面强调自闭症儿童要服从训练者或盲目服从自闭症儿童。
3.情境方法
根据丰富环境的原则,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适当的刺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在目标情境中逐步学习内容。比如我们在培养一个爱音乐的自闭症孩子的时候,首先要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以在开头放一段录音或者唱一首歌来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在这个情境中练习一种技能,并给他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给予奖励,个别难以执行的命令也可以用唱歌说话的方式表达。后来会逐渐取消音乐情境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者进行搬迁训练,最后不需要音乐也能完成。
4.角色替换法
根据积极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通常是儿童喜爱的物品,有时是人),通过角色替代,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比如孩子比较喜欢熊或者恐龙,老师可以通过让受训者以布偶或者玩偶或者面具的方式扮演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症孩子拿着熊玩偶,训练者对着玩偶发出指令,实际上是让自闭症孩子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孩子只对一件事或一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实现对其他事或人的兴趣,从而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症儿童只对玩偶感兴趣,不执行接下来的指令,玩偶会立刻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和消失的比例,才能起到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感觉统合失调是由于大脑功能障碍,不能对视觉、听觉、触觉、前庭感觉、肌肉和关节的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进行整合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是提供上述感觉刺激的输入,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自闭症儿童依靠其内在驱动力来指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适应性反应,从而促进这些感觉的结合和统一。
因为自闭症儿童差异很大,在感知方面,有的对听觉敏感,有的对视觉敏感,有的对触觉过敏,有的对嗅觉敏感。所以在训练中要根据不同的人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如视听训练、触觉脱敏、听觉整合训练、精神整合、感觉整合训练、矫枉过正、过度练习、行为矫正中的回归、强化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有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对待这个需要特殊帮助的人?普通?群体,根据孩子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因人而异的合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孩子走向社会的那一天就不远了。
参考资料: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杨鸿儒译。自闭症教育导论。台北:台湾省展览出版公司,1999。
[2]北京自闭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自闭症儿童康复趋势. 1998,(2)。
[3]朴永信。特殊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萧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信。特殊教育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利。特殊教育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论文?